全球化:坏名声,丰厚回报? - 彭博社
bloomberg
作者:马克·L·克利福德
《圣经》警告说,穷人总是与我们同在。印度经济学家、前世界银行工作人员苏尔吉特·S·巴拉在一本引人注目的新书中反驳道,也许并非如此,《想象没有国家:全球化时代的贫困、不平等与增长》,该书于去年底由国际经济研究所出版,这是华盛顿一家备受推崇的智库。这是个冗长的书名,但这本书是任何认真关注全球化是否对穷人有利的辩论的必读之作——或者说,国界的崩溃是否加剧了经济底层人群的痛苦,同时使相对富裕的人更加富有。
反全球化倡导者声称,过去二十年的自由市场、支持全球化的政策使穷人的生活变得更糟。即使是世界银行也参与了这场争论,表示对贫困人口数量仅缓慢下降感到担忧。
“黄金时代。”
巴拉敦促大家再看看。他认为,过去20年是世界上最贫困人群的“奇妙”机会时期。贫困以历史上最快的速度下降。发展中国家的年均增长几乎是工业化国家的两倍——3.1%对1.6%。非贫困人群消费每增长10%,贫困人群的消费则增长18%。
确实,巴拉令人信服地表明,全球目标是将生活在每天1美元或更少的世界贫困人口比例降低到15%,这一目标在2015年之前已经实现。巴拉写道:“全球化时期是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与此同时,与传统观点截然相反,全球不平等也大幅下降。巴拉表示,到2000年,全球不平等达到了50年来的最低水平。到本十年末,这一水平很可能与一个世纪前相同。
更高的限制。
这并不是一个完全美好的图景。非洲的贫困人口 sharply 上升,抵消了亚洲的一些进展。巴拉认为,世界不应忽视那些落后的地方。实际上,他希望将贫困的定义从每天1美元提高到2美元,并更加关注那些真正贫困的人。但他不想对显然有效的全球化公式进行微调。
在中国和印度,贫困减少的巨大成就显而易见。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它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但表面上看,两国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印度走了一条较慢、更民主的道路。中国则遵循了自上而下的威权模式。但两国都朝着更加市场化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显著变化。
为了得出他的结果,巴拉使用了与世界银行相同的数据,但以极其详细的方式进行切分。本书的大部分内容都涉及这一过程的复杂性。但这并不是说主题内容枯燥。他的目标是单枪匹马地摧毁贫困领主。
重大影响。
简而言之,他主张世界银行处理数据不当。它将调查数据与整体国民账户混合在一起,就像试图给土豆和牡蛎相同的价值。而且它使用了巴拉所攻击的未经验证和无法验证的购买力平价指数版本,该指数旨在平滑发展水平和汇率之间的差异。巴拉还主张,世界银行正朝着不太可靠的调查数据方向发展。
结果令人震惊。巴拉的数据可能存在一些不明显的漏洞,但如果他是对的,他的论点具有重要的意义。他的发现无疑值得辩论。
如果巴拉是对的,最重要的影响是过去20年的亲市场政策运作良好。寻找更有利于贫困者的政策是一种幻觉,因为历史上没有任何公式比这更有利于贫困者。从本质上讲,他是在说,寻找一种难以捉摸的全球发展第三条道路,以提升所有贫困者的命运,可以放弃,因为它已经被找到。
克利福德是 商业周刊的香港分社社长。每周在BW在线上关注他的中国日报专栏
编辑:道格拉斯·哈布雷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