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国家不能仅靠市场生存 - 彭博社
bloomberg
今天,1990年代被认为是市场经济巨大进步的十年。从东欧到拉丁美洲再到非洲,各国政府降低了贸易壁垒,私有化了产业,并更加认真地采纳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控制公共开支的建议。
那么,发展中国家因此变得更好吗?并不是真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份新报告表示。如果不考虑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在减少贫困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但由于其规模而具有优势的国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3年的人类发展报告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1990年代的状况并没有比前几十年好。
事实上,研究得出的结论是,90年代对贫穷国家来说总体上是一个倒退。报告指出,在80年代,除了四个国家外,每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在这一十年中都有所提高,这一指标是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来衡量的,该指数包括从婴儿死亡率到教育水平的所有内容。相比之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表示,在129个发展中国家中,有21个国家在90年代的生活水平下降,历史上持续增长的预期寿命在34个国家中下降。
破灭的神话。
最令人惊讶的是,54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下降——这是与80年代的戏剧性逆转。这个趋势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最为明显。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一半国家经济也出现了下降,东欧和中亚国家如摩尔多瓦、塔吉克斯坦、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也同样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恶化恰逢所谓的华盛顿共识的出现,这是一套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以及美国政府在乔治·H·W·布什和比尔·克林顿总统任内推动的自由市场政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马克·马洛克·布朗说:“1990年代打破了一个神话,即如果你遵循华盛顿共识,增长就会像光明跟随黑夜一样自然而然地到来。”
那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究竟在倡导什么——朝社会主义回归吗?绝对不是。报告的重点并不是说国家开放市场进行贸易、促进私营部门发展和采取财政审慎是错误的。事实上,考虑到许多发展中国家在80年代仍然坚持扼杀增长的社会主义或保护主义政策,“华盛顿共识有其存在的时间和地点,”马洛克·布朗说。
陡峭的障碍。
他认为,问题在于宏观政策被过分强调为解决第三世界问题的灵丹妙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淡化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所需的更切实可行的措施的重要性,例如对医疗保健、教育、道路和清洁水的投资。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预算审慎的优先级过高,以至于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实际上告诉贫困国家减少这类基本基础设施的支出。“经过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他说,“我们发现,仅仅依靠新的政策和机构——虽然至关重要——是不够的。”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世界上最贫困国家必须克服的障碍过于陡峭,仅靠市场魔法无法克服。考虑到他们高人口增长和不均衡的收入分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多数国家需要每年产生至少6%的经济增长,才能显著降低贫困水平。这将需要当地企业家和外国的重投资。但对于像布基纳法索或乍得这样的国家来说,吸引如此规模的投资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有大量的外国援助注入。
被商品冲击。
规模和地理位置也对促进增长的能力产生影响。例如,拥有海洋通道的国家可以将出口货物运送到外国市场。与此同时,尽管内陆国家玻利维亚和乌干达接受了世界银行规定的政策,但“都没有获得预期的回报,”马洛克·布朗说。
类似地,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大国,国内各省和州的财富差异显著,随着更富裕的沿海地区向内陆更落后的、通常人口稠密的地区扩展,增长表现出动态发展。
对单一商品出口的依赖也可能以严酷的方式拖累经济。许多贫穷国家由于无法在制造业中竞争,仍然严重依赖石油、咖啡、铜、木材或其他矿产和农业产品来获取大部分外汇。但由于全球生产上升,这些商品的价格在过去十年中急剧下跌。
例如,乌干达尽管进行了经济改革,但由于仍然严重依赖咖啡出口,而咖啡价格近年来因供过于求而暴跌,因此很难维持增长。即使在非洲国家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产品中,美国、欧洲和日本对国内农民的高贸易壁垒或补贴也使出口变得困难。
其他制约发展中国家的因素:
• 传染病。 每年有超过1000万人死于可预防的疾病,如结核病、疟疾和呼吸道感染。超过90%的4200万艾滋病患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在一些国家,40%的成年人口感染艾滋病。而且感染率还在上升。非洲的劳动生产率极低,制造业的外资投资也微乎其微,这一点不足为奇。
• 不利的环境条件。 非洲和中亚一些最贫困的国家面临着可怕的农业条件。估计有17亿人生活在缺乏淡水的国家,而土壤退化影响着生活在干旱地区的10亿人。这些国家中的许多无法种植足够的食物来养活自己,更不用说出口了。
• 社会不平等。 贫困率持续高企的国家往往在最富有的20%人口与最贫穷的20%之间存在最大的差距。低教育水平(撒哈拉以南非洲只有57%的儿童入学)对女性的歧视、缺乏信贷获取以及普通人低水平的财产拥有率都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的因素。因此,即使一些贫穷国家实现了经济增长,这些收益往往也不会惠及大众。
例如:玻利维亚。这个南美国家在90年代年均增长3.5%。但由于其巨大的收入差距,它必须每年至少增长6%才能减少贫困。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的底线是,在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能够开始摆脱贫困陷阱之前,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好的经济政策。他们还需要大量的资源注入。由于外资没有到来,目前只能通过富国的外援来实现。
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不太可能引发富国对外援的巨大增加,因为这些国家对这样的呼吁已经变得充耳不闻。但至少,它可以促使西方政府和捐助机构制定更现实和更复杂的策略,以帮助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
作者 皮特·恩加尔迪奥 在纽约
编辑 道格拉斯·哈布雷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