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害怕中国?欧洲并不害怕 - 彭博社
bloomberg
巴黎市中心的交通在1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时几乎停滞。但这并不是由于反华抗议造成的。远非如此。警方清除了城市主要干道的交通,以便中国领导人的车队能够迅速将他送往一系列欢迎仪式,最后以在爱丽舍宫的晚宴为高潮。
在晚宴上,他受到了雅克·希拉克总统和数十位企业首席执行官的祝酒。法国人,这些优雅姿态的高手,甚至让埃菲尔铁塔在胡的荣誉下沐浴在红色的泛光灯中。当他离开城市时,法国公司已宣布与中国达成的新交易价值超过十亿美元,从中国南方航空公司购买21架空客飞机到欧莱雅(LORLY)收购一家中国化妆品公司。
这里发生了什么?乍一看,你会期待欧洲对即将到来的中国冲击感到恐惧。欧盟与中国的贸易逆差正在扩大。随着欧元的强劲,想象一个场景,欧洲人不断购买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商品,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美国的中国综合症:一种严重失衡的贸易关系,以及对一个正在夺走制造业工作的国家的依赖。
但在欧洲,关于中国经济巨头的严重焦虑很难找到。当意大利经济部长朱利奥·特雷蒙蒂最近抱怨欧洲对中国产品的开放是“自杀”时,其他欧洲领导人的沉默令人震惊。
欧洲人有理由感到自信。确实,在去年前10个月,12个欧元区国家从中国进口的金额比出口多出380亿美元。但与美国的巨大贸易赤字不同,欧元区与全球整体的贸易顺差为63亿美元,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贸易状况均为盈余。在这种情况下,与中国的赤字似乎不那么令人担忧。
满足需求。 更重要的是,欧洲一些最大的公司在对中国的出口中赚取了巨额利润。在去年前10个月,欧盟向中国销售了410亿美元的商品和服务,几乎是同期美国对中国出口金额的两倍。由于中国去年的增长率超过9%,对基础设施设备的需求巨大,而这正是欧洲大陆公司擅长的领域。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在中国电信系统中建造了大量设备,同时向中国出售水坝、发电厂和铁路项目的设备。瑞士-瑞典工程巨头ABB有限公司(ABB)为中国的钢铁和石化行业提供设备,而法国的公用事业公司苏伊士(SZE)和威立雅环境(VE)则赢得了数十亿美元的水和废物处理系统合同。
但这些公司难道不是在加速现代化中国成为不可阻挡的经济巨头的日子吗?也许是,但这还很遥远,伦敦高盛公司的经济学家迪克·舒马赫(Dirk Schumacher)表示。“我们在中国看到的需求并不是会立即消失的。”德国人显然是这么认为的。德国工商会协会预测,德国对中国的出口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每年增长20%。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已经领导了五次对中国的贸易代表团。
这种快速增长的贸易补充了欧洲在中国的不断加大投资,涵盖从汽车到化妆品的各个领域。大众汽车,已经是中国的主导汽车制造商,表示将在未来四年内投资76亿美元以增加生产。总部位于巴黎的欧莱雅在中国有三家化妆品工厂。“我们有巨大的雄心,”欧莱雅亚洲业务负责人Thierry Prévot说,他表示去年中国的销售增长了69%,达到了2亿美元。
那么,中国制造的产品对欧洲公司和就业造成的威胁呢?好吧,欧洲人很久以前就将大部分低端制造工作转移出了欧盟,转移到了土耳其、北非和东欧。现在,这些地区面临失去工作岗位给中国的风险。但它们也可能受益于中国推动在欧洲周边建立低成本制造业务。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显示数字成像技术有限公司正在考虑在东欧生产一些组件,以降低运费和关税,运往欧盟的电视。总部位于香港的投资专家Victor Chu正在设立一个基金,以投资中土合资企业。
沃尔玛效应。 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国受到中国进口潮的冲击远比欧洲严重。美国在中国的投资相当可观——2002年为54亿美元,而欧洲仅投资了38亿美元。但美国公司,远比欧洲同行,更加投入资金于制造便宜消费品的业务,这些商品随后被运回美国并由大型零售连锁分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经济学家Ken Davies说。旧世界没有什么可以与沃尔玛商店公司相媲美的,后者去年从中国进口了120亿美元。由于其相对分散的零售贸易渠道,欧洲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更难以攻克的市场。在巴黎郊区的Les Quatre Temps中档购物中心漫步,你会发现货架上有来自中国的衣服——但也有来自越南、突尼斯和土耳其的许多商品。
当然,一些欧洲行业正受到中国的重创。意大利的百年纺织业正在为生存而斗争,因为大型服装制造商越来越多地购买价格更低的中国羊毛和羊绒。“我们意大利人早早进入中国,我们把我们的技术带给他们,卖给他们我们的机器——现在就像有一个长大了的孩子,不再需要你了,”位于科莫的纺织生产商Serikos的总裁贝佩·皮萨尼感叹道。
但即便在这里,也有令人惊讶的灵活性证据。例如,皮萨尼表示,他现在从中国进口丝绸和合成纤维,应用传统的意大利整理和着色技术,然后将纺织品转售给服装公司。他甚至向中国客户销售成品纺织品,这些客户现在占他销售额的3%。中国是全球贸易游戏中的新重量级选手,但仍然有很多空间留给灵巧的参与者。
作者:卡罗尔·马特拉克
与大卫·费尔兰姆在达沃斯、杰克·尤因在法兰克福、劳拉·科恩在伦敦和莫琳·克莱因在米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