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正在上升吗? - 彭博社
bloomberg
这确实是一个震惊。美联储在1月28日让华尔街几乎所有人感到意外,撤回了其保持利率低位“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承诺。金融市场立即感到恐慌。债券价格暴跌,使得关键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美联储宣布前的4.06%上升至4.19%。股票价格也大幅下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录得三位数的损失。对许多人来说,美联储的信息很明确:加息即将到来。宽松货币的时代已经结束。
好吧,实际上并非如此。是的,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和他的同事们通过改变他们在为期两天的会议后发布的声明中的措辞,逐渐接近最终收紧信贷的方向。他们不再谈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货币政策宽松。相反,他们表示在提高短期利率方面可以耐心等待。“他们正在取消90天的无条件保证,保证利率将保持不变,”咨询公司Wrightson ICAP LLC的首席经济学家路易斯·克兰德尔说。
**保持不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利率需要立即上升。也不意味着一旦美联储决定行动,利率就必须迅速上升。最终决定利率方向的将是经济和通胀的前景,以及对信贷的需求。基于这一点,有理由相信,从国债到住房抵押贷款的短期和长期利率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低位。
经济无疑正在加速发展。但到目前为止,更快的增长并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的上升,从而促使美联储加息。企业信贷需求也没有激增,因为激增的利润使得公司能够在不向银行或债券市场借钱的情况下融资进行投资。尽管政府借款激增——得益于膨胀的预算赤字——但到目前为止,这一切都被日本、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中央银行加大对国债购买的力度所抵消。
那么,为什么美联储决定通过改变声明中的措辞来扰动金融市场呢?首先,美联储的许多人对中央银行自去年九月首次做出的隐含承诺保持宽松货币政策感到不安。他们觉得这让他们陷入了困境。他们希望在必要时有提高利率的余地,而不必担心打破对市场的承诺。
当然,美联储官员意识到金融市场会因措辞的变化而下跌。然而,他们可能并不太不满。一些官员认为,宽松货币的承诺已成为市场的不健康关注点;他们更希望市场关注经济基本面,而不是无休止地解析美联储对“相当”一词的使用。如果投资者因此在经济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推高长期利率,这也将使美联储在总统竞选的热潮中更容易跟随加息。
不过,这对市场来说并没有立即的安慰。债券专业人士抱怨美联储再次误导了他们关于货币政策的信息,就像去年关于通货紧缩危险的声明一样。事实上,市场在十二月已经为声明措辞的变化做好了准备。但并没有发生。
相反,美联储在没有人预料到的时候采取了行动。美联储官员表示,措辞的变化是在关于中央银行如何与市场沟通的更大讨论之后做出的。讨论的结果是:美联储决定摆脱固定声明的束缚,以便在与市场沟通时更容易反映经济变化。
美联储在1月28日传达的信息是微妙的。它暗示它离收紧信贷又近了一步。但它也明确表示,并不急于提高利率,并且在信贷收紧开始后并不认为需要迅速提高利率。
从美联储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通胀前景。如果说有什么的话,最近的迹象表明通胀正在减弱。核心通胀——按个人消费价格指数衡量,排除食品和能源——在12月份仅为0.8%。虽然一些美联储官员怀疑该指数可能高估了通胀下降的幅度,但毫无疑问,通胀仍然非常低,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布鲁斯·卡斯曼表示。而且,按财政部的10年期通胀保护证券衡量的通胀预期在去年上升后显示出稳定的迹象。
更快的经济增长可能没有产生太多通胀,但却大幅提升了企业利润。这应该有助于减轻对利率的上行压力,因为这将抑制对银行贷款的需求,而这种需求通常在经济复苏时出现。希望增加资本投资的公司有现金可以做到这一点,而无需向银行或债券市场借款。根据美联储的数据,非金融企业在第三季度内部产生的资金比其投资支出多出近800亿美元,按年化计算。考虑到强劲的第四季度利润,内部现金流应该进一步上升。
更重要的是,许多公司在2003年通过发行债券锁定了低成本融资,当时发行量激增超过20%。标准普尔全球固定收益研究组负责人黛安·瓦扎表示:“公司们机会主义地‘预融资’。”因此,今年公司发行债券的数量可能会少于去年。
当然,山姆大叔的借贷狂潮可能会对利率施加上行压力。国会预算办公室在1月26日表示,财政年度截至9月30日的赤字将从前一年的3740亿美元上升至创纪录的4770亿美元。而且,未来还有更多的赤字,CBO预计在未来10年内总赤字将达到1.9万亿美元。但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些额外的国债正被亚洲买家吸收。美联储的数据表明,外国中央银行在上个月单独购买了惊人的330亿美元国债。亚洲银行所做的是将他们在货币市场上购买的美元回收再投资于国债,以试图防止美元贬值过快。尽管美联储的措辞调整在1月28日引发了美元上涨,但大多数专家认为,由于美国的贸易和预算双重赤字,美元的长期趋势仍然是下行的。
美联储意外放弃其宽松货币承诺,使市场措手不及,长期利率因此飙升。但由于通货膨胀低、生产力强劲和利润暴涨,几乎没有理由担心利率会出现有害的激增。
作者:里奇·米勒,华盛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