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未来有多自由? - 彭博社
bloomberg
多年来,在中国拍摄对香港的媒体亚洲集团来说是一场接一场的头痛。首先是强制规定大陆演员的最低配额。然后是规定至少一半的电影场景必须在中国拍摄,而不是在香港。一旦电影准备好上映,制片厂还必须争取在每年仅有的20部外语电影的名单上占有一席之地。现在,得益于中国和香港之间的新自由贸易协议,这些麻烦要么被消除,要么大大减少——为香港的多产电影制片厂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新市场。“我们的未来在中国,”媒体亚洲的执行董事约翰·钟说。
但香港的其他人则越来越焦虑地询问,这个未来究竟有多自由。今年四月,北京终止了关于该市政治改革的辩论,排除了香港人在2007年特首董建华任期结束时直接选举下一任领导人的可能性。当地政府的宪制事务秘书林郑月娥为这一裁决辩护,称其“完全合法和合宪”,坚称这“并没有削弱我们的高度自治。”然而,自此以来,三位直言不讳的支持民主的电台主持人辞去了工作,理由是受到亲北京团体的压力,而民调显示对中国统治者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在6月4日,超过80,000人聚集在香港的一个公园,纪念天安门镇压15周年——并强调民主运动必须在香港生存。“中国政府对香港人民的意愿毫不在意,”24岁的房地产公司研究员艾米·许抱怨道。
哪种力量更强大——经济乐观还是政治悲观?答案可能在7月1日揭晓。去年这一天,香港刚刚走出非典疫情,经济面临创纪录的高失业率,五十万人走上街头抗议董建华及其强行通过严厉反叛乱法案的计划。大规模的抗议迫使董建华退缩。今年,支持民主的倡导者承诺将举行另一场大型示威。“我们不想发动革命,”立法会议员刘慧卿说,她是来自前线党的主要北京批评者。“我们想要我们的民主。”与此同时,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急于避免重演去年的游行,担心这可能帮助北京的批评者赢得足够的选票,以在9月12日直接选举中控制香港立法会的一半60个成员。
突然激增
为了维持和平,胡政府向香港倾注经济好处。北京放宽了对个人前往香港的旅行限制,允许数百万中国游客首次访问。今年,CLSA亚太市场预计1200万大陆游客将向香港的珠宝店、服装店和点心餐厅注入近70亿美元。这正在推动经济复苏。根据政府的估计,经济增长预计今年将达到6.6%,是去年的两倍。失业率在非典疫情后创下8.7%的历史新高,现已降至7.1%。在1997年前英国殖民地回归中国统治后下滑的房地产市场,终于开始回暖。而持续五年的通货紧缩似乎也将结束。
为了让香港持续发展,北京正在提供与内地经济更紧密的联系。这个努力的关键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该安排于1月1日生效。该协议不仅放宽了电影制片厂如媒体亚洲在内地运营的限制,还惠及包括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零售商在内的众多其他企业。支持者们热情洋溢地表示,该协议提供了新的方向感。自1997年回归以来,随着上海和深圳作为重要商业中心的崛起,他们表示,香港失去了作为通往中国的传统门户的角色。“我们一直在寻找下一步,”本地贸易巨头利丰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冯国经说。“CEPA给了香港突破的机会,进入中国市场。”
这些支持者认为,与中国进一步融合是香港的最佳希望。为此,特区的商业领袖们希望加强与附近充满活力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地省份的联系。因此,在6月初,政府领导人开始讨论一个名为“9加2”的区域伙伴关系,预计将整合中国南方的九个省份,加上前葡萄牙殖民地澳门和香港。在中国区域贸易集团不断出现的时刻,目标是创建一个帮助香港及其周边地区与上海和北京竞争的集团。“在10年内,珠江三角洲应该做到今天的台湾和韩国所做的事情,”电池制造商金峰工业(控股)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罗维基说。
不过,少数人相信更紧密的经济联系会减轻对香港民主改革的压力,正如北京所希望的那样。开发商和记黄埔有限公司的主席吴光正长期以来一直是与邻近的广东省更深度融合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包括一座拟建的29公里长的桥梁,连接香港、澳门和中国的珠海。虽然吴对当地的民主派和“每天都在争论得不可开交”的政治文化持批评态度,但他表示,北京需要放松对民主化的强硬立场。“这里有680万人,没有人想当旁观者,”吴说,他是一个800人委员会的成员,该委员会在2003年选举董建华连任。尽管胡的政府已排除了2007年普选的可能性,吴表示,北京仍然可以让香港人民在选择领导人方面有更多发言权。
这不太可能让今年7月1日游行的组织者满意,特别是在2003年人潮汹涌的情况下。“去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事件,”本地智库公民交流的首席执行官罗致光说。“它改变了[香港人]对自己和社会的看法。”反对派民主党成员一直向北京伸出橄榄枝,希望向选民表明他们不想挑起与中国的对抗。但该党的主席杨森怀疑北京的策略能否成功赢得香港人的支持。“帮助改善经济根本不够,”他说。“人们想要政治改革。”经过多年的低迷,香港热切接受北京的经济慷慨。但在一个新近政治化的城市,这仍然无法阻止那些决心捍卫自己权利的人走上街头。
由布鲁斯·艾因霍恩和弗雷德里克·巴尔福,与克里斯托弗·鲍尔和米盖拉·拉姆,在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