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终于针对其垃圾邮件发送者 - 彭博社
bloomberg
作者:布鲁斯·艾因霍恩
现在已经很明显,中国在对抗垃圾邮件的战争中成为了一个主要的新战场。从微软(MSFT )这样的巨头到小型电子邮件安全专家,跟踪互联网垃圾邮件流动的公司发现,来自中国服务器的垃圾邮件量越来越大(见《商业周刊》在线,2004年5月17日,“新的中国特产:垃圾邮件”)。趋势科技的首席执行官史蒂夫·张说:“每个人都在进军这个市场,突然间一切都来自中国。”
中国之所以成为垃圾邮件发送者如此受欢迎的地方,是因为其宽松的监管,这很讽刺,因为许多西方人将中国视为一个决心控制互联网内容的共产主义政权。确实,北京毫不犹豫地逮捕那些发布促进中国民主或被禁止的法轮功宗教运动信息的异议人士。但政府对那些发送推广低价伟哥或低成本抵押贷款信息的人表现出远远少得多的兴趣。
缺乏细节。
另一个问题是本地语言垃圾邮件的增加。根据张的说法,一些美国公司依赖的关键反垃圾邮件工具在处理非英语垃圾邮件时效果不佳。他估计,80%的反垃圾邮件软件专家都得到了美国风险投资的支持,因此重点在美国。张说:“如果你拿那款软件去分析中文电子邮件,你总是会遗漏。”
现在中国政府和一些顶尖的美国信息技术公司正在联手反击。美国在线(TWX )、eBay(EBAY )、微软和雅虎(YHOO )的高管们最近与中国互联网协会会面,该组织是一个准政府机构,在中国的网络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9月2日宣布,已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MOU),旨在帮助减少中国服务器向中国和外国互联网用户发送的垃圾邮件数量。
该公告模糊地提到了与中国互联网公司就垃圾邮件进行讨论、鼓励采用反垃圾邮件政策以及帮助政府教育公众关于垃圾邮件的内容。由于缺乏细节,很难说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如何。但一些参与谈判的高管在公告后告诉我,他们相信该协议将有助于遏制中国的垃圾邮件。
钓鱼已去。
根据微软法律和企业事务总监杰夫·布林克尔的说法,不仅在中国,在亚洲其他地区也显然需要采取行动。“我们看到大量的亚洲语言垃圾邮件——中文、韩文和日文,”他说。“这反映出垃圾邮件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影响着这里的计算机用户[在亚洲]。这个问题正在加剧。”
谅解备忘录可能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根据美国在线反垃圾邮件运营总监卡尔·胡茨勒的说法,由于缺乏官方渠道,美国人很难与中国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合作。虽然美国在线与其他国家的ISP密切合作,但“我们与中国ISP的联系并不那么好,”他在北京通过电话说。胡茨勒和布林克尔是与中国互联网协会官员会面的美国高管之一。
跨太平洋合作是关键,Hutzler认为,因为一旦AOL识别出垃圾邮件攻击的来源,该公司的反垃圾邮件团队需要与来源的ISP迅速联系,以便阻止攻击并保护AOL用户。快速行动尤其重要,因为垃圾邮件通常伴随着网络钓鱼,身份窃贼发送虚假信息试图让受害者泄露个人信息。
权力,而非天堂。
“通常,ISP的攻击计划是尽快关闭网站,以防止人们泄露个人信息,”Hutzler解释道。“能够与托管该活动的ISP沟通,迅速联系他们并关闭网站——这是一种强大的武器。”
根据Hutzler的说法,希望这项交易能够打破一些障碍,使AOL和其他公司更容易与像国有的中国电信这样的中国ISP合作。“假设AOL收到很多来自中国电信IP地址的会员投诉。我们希望能够与中国电信沟通,以便他们能够识别安全问题并加以解决,”他说。
也许Hutzler是对的,与北京的反垃圾邮件协议会有所帮助。显然,这是中国希望被视为全球互联网社区负责任成员的更大努力的一部分。中国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互联网国家,政府希望赢得作为IT强国的认可,而不是作为垃圾邮件的天堂。尽管不久前行业专家还在悄悄批评中国政府在垃圾邮件问题上的不作为,但9月2日的协议给了北京赢得赞誉的机会,表明他们在做正确的事情。“中国政府对此问题非常警觉,”微软的Bullwinkel说。
“军备竞赛.”
一些人说这个问题实际上并不难解决。根据英国电子邮件安全公司MessageLabs亚太区运营总监Nick Hawkins的说法,来自中国的大多数垃圾邮件实际上是美国垃圾邮件发送者利用该国不安全的服务器所发出的。通过利用这些开放转发服务器,美国垃圾邮件发送者可以发送他们的信息并避免美国执法部门的追查。“如果你有一台服务器并且让它保持开放,就像把车钥匙留在车里一样,”Hawkins说。“如果你关闭你的服务器并不允许开放转发,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垃圾邮件发送者已经证明他们能够轻松适应挑战。Bullwinkel说,中国的反垃圾邮件措施可能会有所帮助,以及来自美国大公司的反垃圾邮件技术。“不过,这确实有点像军备竞赛,”他说。“我们在努力开发过滤技术,但垃圾邮件发送者也在努力绕过它。”Hutzler补充道:“我们正在进行的战争是漫长的。”但有中国人在他们这一边,现在有了一些乐观的理由。
Einhorn 是 商业周刊的亚洲经济记者,驻香港
编辑:Patricia O’Conn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