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狂热席卷亚洲 - 彭博社
bloomberg
对冲基金因其声誉被认为是一种风险高且深奥的投资类别,普通投资者最好避免。但在亚洲可不要重复这个口号。从东京到新加坡,对冲基金就像泰国辣椒一样火热。“这太疯狂了,”传奇的量子基金联合创始人吉姆·罗杰斯(与乔治·索罗斯共同创立)说。“每个人都在设立对冲基金。我听说亚洲每隔一天就会设立一个新的对冲基金。”
这可能是夸张。但那些押注于利率和货币波动、对股票和石油价格进行多空交易,并试图利用债券市场低效的基金无疑是非常流行的。根据专注于另类投资的新加坡顾问Eurekahedge的数据,1999年有162个亚洲对冲基金管理着138亿美元;而今天有超过500个基金管理着超过590亿美元。仅在2004年的前11个月,就有超过100个新基金成立,其中大多数在日本、香港和新加坡。
从亚洲零售共同基金到代表富裕个人的私人银行,再到政府养老金基金,所有人都在参与。“这真是如火如荼,”Eurekahedge的首席运营官兼董事亚历山大·梅恩斯说。“在过去的3年半里,我们看到亚洲对冲基金的增长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
这样的投资变得多么主流?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淡马锡控股在11月推出了其3亿美元的富尔顿短期利率基金。这一举措是该国公司计划建立一个开放给公共和私营部门投资的基金管理部门的一部分。富尔顿基金的订阅者包括淡马锡旗下的现金充裕的政府关联公司,以及淡马锡本身,后者每年从其上市投资组合中产生14亿美元的股息。
对对冲基金的快速增长尤其令人瞩目,考虑到亚洲最近的历史。就在几年前,整个地区的政府官员还在痛苦地指责投机者导致亚洲金融危机。但自那时以来,对对冲基金本质上具有风险的看法已经消散。“我认为投资者才刚刚开始理解对冲基金有不同类型,其中许多并没有被认为的那么风险,”伦敦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大卫·佐贝尔说。此外,因低利率和债券收益率以及波动的股市而感到沮丧的亚洲投资者,开始转向对冲基金以提升他们的投资组合。“如今,全球有如此多的资本在寻找去处,投资经理们越来越希望获得更好的回报,”国际律师事务所白与凯斯(White & Case LLP)在香港的另类投资实践组负责人香农·哈特林说。
跟风效应
奇怪的是,过去一年对冲基金的表现并不好。根据荷兰银行ABN Amro的数据显示,这类投资的平均回报率从2003年的近30%骤降至2004年的微薄5%(ABN)。佐贝尔说:“在我们今年在亚洲大部分地区经历的强劲市场环境中,对冲基金往往表现不佳,就像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中它们表现优异一样。”
然而,令人失望的回报并没有阻止基金的增长。到2004年7月,全球对冲基金资产突破了1万亿美元,其中投资于亚洲的基金接近6%。香港对冲基金服务公司KE Absolute的董事汤姆·阿什沃斯预计,到2007年,亚洲的份额将增长到超过10%的总额,约2000亿美元——部分反映了该地区日益增长的财富。Eurekahedge的梅恩斯预测这一比例将进一步上升。“亚洲股市占全球所有上市公司总市值的不到16%,因此假设亚洲的对冲基金资产在五到六年内增长到类似规模并不是一个大跨度,”他说。
一些最热情的对冲基金投资者是富有的个人,他们曾经将大部分资金投入房地产——在过去十年中,这在东京和香港等地是一项糟糕的投资。瑞士银行瑞银(UBS)的财富管理董事总经理迈克尔·本茨表示,高净值的亚洲私人投资者比他们的欧洲同行更快地意识到对冲基金,因为他们“对市场更有敏感度,并且在投资决策中往往更为积极。富裕的亚洲客户越来越意识到,对冲基金提供了更好的多样化。”
专家表示,在过去,相对较小的亚洲对冲基金资金中,70%投资于多空股票策略基金。这意味着资金经理在一些股票上采取了多头头寸,并对其他股票进行了空头交易,以对冲市场的波动。优秀的选股者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如今,只有一半的对冲基金资金投资于多空基金,其余则投资于风险更高的领域。这些领域包括商品池,押注于商品价格的波动;套利基金,试图利用债券市场中的低效;以及宏观对冲基金,试图预测宏观经济事件,例如利率和货币的变动。“趋势是从普通的多空策略转向更复杂的套利和量化基金,这些基金利用各种市场低效,”梅恩斯说。亚洲对冲基金的费用通常与行业标准相符:1%到2%的管理费,加上20%的任何利润。
风险如何?一个是从众效应。罗杰斯一直在亚洲旅行,警告投资者,市场上有太多采用相似策略的对冲基金在追逐过少的资产。
保护措施
然而,亚洲在对冲基金过度方面有一些保护,尤其是在那些当地法律限制此类“另类”投资的国家。在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零售投资者被禁止投资对冲基金。许多亚洲市场也限制股票的卖空,这些市场通常有大量流动性差的小股票,容易被操纵。而在一些亚洲更开放的市场,如香港,怀特&凯斯的哈特林表示,卖空仅在中型和大型股票中被允许。
即使是对冲基金的销售者也承认将大量亚洲资产转移到对冲基金的风险。“对冲基金并不适合或受所有投资者欢迎,”瑞银的本茨说。如果需要一个警示故事,那就是在11月底新加坡发生的,当地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新加坡公司宣布破产。总部位于北京的CAO的交易员实际上将公司变成了一个对冲基金,通过花费其闲置现金购买押注油价下跌的衍生品。当油价上涨时,CAO加大了赌注,最终损失了据报550百万美元。没有任何亚洲对冲基金经历过如此的惨败。但这绝对是一个成年人的游戏。
由阿西夫·沙敏在新加坡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