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糊数字不再? - 彭博社
bloomberg
这个冬天的北京装饰着橙色的横幅和看起来像共产主义宣传的广告牌。但与其说是鼓励英雄工人多生产稻米或钢铁的口号,不如说信息是:“经济普查需要您的支持!”曾几何时,中国的计划经济并不需要这样的普查。规划者本应知道中国公司生产的所有商品数量。但现在,中国正在动员数以百万计的穿着T恤的志愿者,向全国的企业主询问关于他们的销售、利润和生产的几十个问题。
中国的新资本主义者会透露如此敏感的信息吗?现在还为时已晚,因为普查仅在一个月前开始,第一批结果要到八月才能公布。但普查对政府来说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它承诺将数据保密,并不用于追查逃税者。北京希望普查能帮助它更好地理解中国1.4万亿美元的经济,并改善中国统计数据的质量,许多专家长期以来对此表示强烈不满。“我们认为来自国内外的批评是加快我们统计改革的动力,”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1月17日的会议上说道。
几乎每个人都能从中国更好的数据中受益。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在全球产出的份额翻了一番,达到大约4%。去年,该国吸引了约65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并积累了超过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石油、钢铁、铝、铜和铁矿石的价格都与中国发布的经济数据息息相关。
直到最近,中国的统计数据可靠性就像一个19美元的DVD播放器。在1950年代,统计造假猖獗;从钢铁生产商到制帽商,所有人都夸大数字以满足政府的配额。经济学家表示,在1997-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北京夸大了其经济扩张,以显示其抵御冲击的能力。瑞银(瑞银)经济学家乔纳森·安德森估计,官方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7.8%几乎是实际水平的两倍。“有一个平滑的过程在进行,”安德森解释道。“最终结果是,中国的数字比现实要平稳得多。”
滑动的生产
如今,中国因低报其增长而受到的批评比夸大其增长的批评更多。一些私人经济学家认为,尽管在1月25日发布的数字为9.5%,但该国在2004年的增长率超过10%。糟糕的记录保存部分是原因之一。但地方官员也有动力精确地达到北京每年设定的官方增长目标。一旦某个市的企业达到预期数字,任何超出部分可能会转移到下一个季度。“当增长过快时,政治压力会导致偏向负面,而当增长缓慢时则偏向正面,”总部位于香港的中国经济季刊的主编亚瑟·克罗伯说。然而,他补充道,中国的数字并不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数字更糟。
不仅仅是增长、通货膨胀和投资的headline数字值得怀疑。一些专家表示,中国的银行可能持有600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或占所有未偿债务的35%。官方数字仅为2000亿美元,部分原因是统计局在分类不良贷款时并不严格,还有因为许多小型地方贷款机构和信用合作社的债务未被包括在内。政府财政数据也不包括未资助的养老金或可能的银行救助负债。
一些经济学家正在采取自己的措施。安德森监督着自己的增长指数,并将其与官方数据进行比较。他关注一些难以伪造的数据,包括外贸、航空乘客流量和能源消耗。官方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消费者支出强劲(推动零售销售增长13%),农村收入大幅上升,整个经济的投资增长了26%。综合来看,“以仅9.5%的速度让经济增长是非常困难的,”他说,猜测真实数字为10.6%。
这并不是说中国的统计报告没有改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私人经济学家都看到巨大的进步。例如,在2001年,中国将其每月消费者价格调查中包含的项目数量翻倍至700,从而更准确地评估消费模式。为了绕过可能倾向于粉饰经济表现以晋升的地方党官,国家统计局现在通过互联网直接从5000家大型和中型企业收集数据——这些企业几乎占中国工业生产的一半——以及3000家房地产公司和1200家批发和零售公司。国家统计局正在进行更多随机数据检查,这减少了作弊的可能性。而人口普查应该有助于揭示私营部门的真实情况。中国的统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过去的水平,”位于上海的市场战略顾问Technomic Asia的执行董事肯特·凯德尔说。
调整GDP
不过,有两个领域仍然让中国观察者感到担忧。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怀疑北京在某些时候要么夸大,要么低估消费者支出、零售销售和资本支出等数字,以便在需要时为调整最终GDP计算留出空间。另一个谜团是中国服务业的实际规模。虽然中国被广泛认为是世界的制造车间,但其医疗、零售、休闲、旅游和教育等行业也在蓬勃发展。政府表示,服务业在去年占中国产出的约三分之一。然而,许多私人经济学家认为,普查将显示服务业的规模要大得多——可能占产出的40%。华盛顿特区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尼古拉斯·R·拉尔迪表示,中国“始终认识到需要改善其服务业的数据”。
提升中国经济数据的完整性仍在进行中——而普查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真正的考验将在中国的增长泡沫破裂、经济扩张急剧放缓时到来。如果北京在经济出现尴尬数字时仍能坦诚面对真实情况,中国将证明自己已经成熟。但如果政府继续隐瞒真相,围绕经济普查的所有口号将显得空洞无物,就像过去的宣传一样。
作者:布赖恩·布雷默(在香港)和德克斯特·罗伯茨(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