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是对中国的好好先生? - 彭博社
bloomberg
自从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以来,布什政府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强调合作而非对抗。为了确保北京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的帮助,并试图缓解朝鲜带来的核威胁,政府淡化了对中国重商主义政策及其与美国之间日益膨胀的贸易顺差的担忧。
这一局面可能即将改变。在财政部和国务院的新官员阵容的推动下,面对来自国会和华尔街对飙升的全球贸易赤字的日益压力,布什团队正在重新审视与中国的关系。一些官员表示,可能出现的是一种对这一亚洲巨头更为积极的态度,更加重视纠正两国之间不平衡的贸易关系。可能的选项包括:加大对北京的压力,无论是双边还是多边,促使其低估的货币升值,以及增加使用美国贸易法来应对来自中国的有害进口增长。政府已经在4月3日迈出了这条道路的一步,启动了对是否重新对激增的中国服装进口实施配额的调查,此前去年全球纺织协议结束。
当然,没有人谈论回到布什政府早期的日子,当时总统称中国为“战略竞争者”,两国在一架美国侦察机与一架被派去拦截它的中国战斗机相撞后陷入僵局。实际上,华盛顿和北京在4月13日达成一致,成立一个全球问题论坛,以协调在环境到传染病等广泛领域的努力。
行政官员承认,由于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他们在推动中国在货币和贸易方面采取行动时的杠杆作用有限。“这很棘手,”一位高级官员说。“他们确实持有我们2000亿美元的国债。”还有一个风险是,对中国采取激进行动可能会适得其反,导致经济争端升级。针对国会要求北京重新评估其货币的呼声,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4月7日对记者表示,如果美国想要缩小其全球贸易差距,就应该审视自身的政策,包括其巨大的预算赤字。而在一些美国官员看来,中国决定不派遣其高级经济官员参加4月16日至17日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会议,这被视为一种冷落。
但这并没有阻止一些行政部门的人认为,也许是时候采取不同的方法了。毕竟,他们说,向中国示好的策略并没有带来太多好处。在2004年总统选举期间,布什团队避免了强硬的反华言辞,尽管这在俄亥俄州和密歇根州等关键摇摆州会受到欢迎。目的是给中国时间来准备其经济和金融体系,以应对其僵化的货币挂钩的变化。
然而,选举已经过去,美国尚未看到其温和政策所带来的回报,这正是布什阵营一些人所希望的。尽管财政部进行了两年的安静经济外交,北京却几乎没有表现出愿意接受许多专家认为需要的对其货币进行大幅重新评估的迹象,以遏制其与美国的贸易顺差在2004年增长30%,达到162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中国在与北韩的交往中并没有取得美国国务院官员所希望的那种进展。再加上中国最近在台湾问题上的剑拔弩张——上个月通过了一项法律,授权在台北宣布独立时进行攻击——以及这个共产国家国防开支持续两位数增长,华盛顿就更没有理由忽视与北京的贸易争端。
外部压力
新的人事安排可能会在决定美国在与中国关系中强调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其目标方面产生影响。官员们表示,前美国贸易代表罗伯特·B·佐利克担任国务院第二号职位,确保经济问题不会在这里被忽视。虽然他并不以强硬派著称,但“从未有过一位副国务卿具备他这样的贸易知识,”全国制造商协会副主席弗兰克·瓦尔戈说。
在财政部,前布什竞选官员蒂姆·亚当斯也预计会对中国及其货币挂钩采取比其前任、即将离任的国际事务副部长约翰·B·泰勒更强硬的立场。“他对中国的态度更加鹰派,”一位了解这两位男士的前美国官员说。“他的风格也不同。”亚当斯在金融市场方面的背景来自他作为市场顾问的经历,而不是学术背景的泰勒。他与白宫的关系更为密切,这可能使他在政府内部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外部压力也要求美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到目前为止,美国与中国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逆差飙升并没有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任何干扰。但全球差距越大——去年增长了25%,达到创纪录的6170亿美元——风险就越大。这是美国投资者在今年早些时候与乔治·W·布什的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艾伦·B·哈伯德进行私人会议时传达的信息。这些投资者,包括一些顶级对冲基金,敦促政府迅速采取行动以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特别是与中国的逆差,否则将面临美元崩溃的风险。
“海洋变革”
国会也在推动更强硬的立场。4月6日,参议院以67票对33票的结果,指责中国利用其廉价货币来推动出口,拒绝终止一项提案,如果北京不调整其汇率,就对中国商品征收巨额进口关税。分析人士表示,这项法案遭到政府的强烈反对,极不可能成为法律。但是,正如法案的共同发起人南卡罗来纳州的林赛·格雷厄姆参议员所指出的,投票显示“参议院对中国看法的海洋变革。”法案的共同发起人纽约州的查尔斯·舒默补充道:“这不仅是对中国的警告,也是对政府的警告。”
布什团队在倾听。考虑到国会日益增加的恼怒和与中国不断扩大的贸易赤字,政府团队可能别无选择,只能加大对北京的压力,并寄希望于最好的结果。
作者:Rich Miller 和 Stan Crock,华盛顿的 Paul Magnusson 和北京的 Dexter Roberts 参与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