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经济 - 彭博社
bloomberg
幻灯片 >>
这可能不是许多游客的必看清单上的首位。但要欣赏上海对未来的雄心壮志,没有比城市规划展览馆更好的地方了,这是一座位于人民广场对面的玻璃和金属结构。亮点是一个比篮球场还大的整个大都市的比例模型——2020年时的每一座摩天大楼、房屋、巷道、工厂、码头和绿地。
这里有由贝聿铭和诺曼·福斯特等建筑师设计的白色塑料展示塔。还有巨大的新工业园区,专注于汽车和石化产业,以及新的地铁线路、机场跑道、高速公路和复杂的滨水开发区,这是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地。九个未来主义的规划社区,每个社区可容纳80万居民,配有宽敞的公园、零售区、人造湖和附近的大学校园,正在郊区崛起。信息很明确。上海已经超越了工业时代,期待成为全球知识工作者的圣地。“在信息经济中,拥有更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城市空间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建筑学会会长郑士玲解释道,他是城市的关键顾问。
很容易将这样的梦想视为泡沫经济的自负——直到你考虑到上海已经实现的大胆目标。自1990年以来,当时这座城市似乎仍被困在社会主义的时间漩涡中,上海已经建造了足够多的高楼大厦来填满曼哈顿。曾经破旧的浦东地区拥有太空时代的天际线,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之一、数十个研究中心和一条高速列车。这是中国的故事,在这里,动员工人和资本的非凡能力使人均收入在一代人内增长了三倍,并使3亿人摆脱了贫困。领导者们现在正在疯狂地为未来几十年的新增长奠定基础。
不可或缺的角色
现在搭乘飞机前往印度。很难想象这是世界上另一个新兴超级大国。即使在商业中心,极端贫困的震撼景象随处可见。地铁的缺乏和高速公路的稀缺导致了噩梦般的交通。
但是,参观到处涌现的办公大楼和研发中心,你会看到奇迹。在这里,印度人在全球创新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摩托罗拉(MOT )、惠普(HPQ )、思科系统(CSCO )以及其他科技巨头现在依赖他们的印度团队为下一代设备设计软件平台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功能。谷歌(GOOG )首席科学家克里希纳·巴拉特正在建立一个班加罗尔实验室,配备五彩缤纷的家具、健身球和雅马哈电子琴——就像谷歌在加利福尼亚州山景城的总部——以研究核心搜索引擎技术。印度的工程公司使用3D计算机模拟来调整从汽车发动机和叉车到飞机机翼的设计,为通用汽车公司(GM )和波音公司(BA )等客户服务。像B2K、OfficeTiger和Iris这样的金融和市场研究专家为华尔街分析蓝筹公司的最新披露。到2010年,这种外包工作预计将增长四倍,达到每年560亿美元。
更令人振奋的是创新的速度,像班加罗尔这样的科技中心孕育出生产自己芯片设计、软件和制药的公司。“我发现班加罗尔是世界上最令人兴奋的地方之一,”思科系统公司的企业发展高级副总裁丹·谢因曼说。“它就像1999年的硅谷。”在班加罗尔之外,印度公司展现出以极低的价格生产高质量商品和服务的才能,从50美元的航空票和每分钟2美分的清晰手机服务到2200美元的汽车和顶级外科医生的心脏手术,费用仅为美国的一个小部分。一些分析师认为超竞争性跨国公司的开端正在出现。“一旦他们学会以印度价格销售世界级的产品,他们就可以在任何地方竞争,”密歇根大学的管理专家C.K. Prahalad预测。A.T. Kearney的高科技顾问约翰·恰凯拉补充道:“我认为美国公司没有意识到印度正在建立下一代服务公司。”
同时起飞
中国和印度。很少有两个仍然相对贫穷的国家的经济崛起被如此混合的敬畏、机会主义和忧虑所关注。战后时代见证了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奇迹。但这两个国家都没有足够的人口来推动全球增长或在各个行业中改变游戏规则。相比之下,中国和印度拥有改变21世纪全球经济的重量和活力。他们崛起的最接近平行是19世纪美国的传奇,一个拥有年轻、积极的劳动力的大型大陆经济,在农业、服装和当时的高科技领域(如蒸汽机、电报和电灯)中抢占了领先地位。
但在某种程度上,即使是美国的崛起与现在发生的事情相比也显得不足。世界从未见过两个国家同时、持续地起飞,这两个国家共同占据了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的年增长率高达惊人的9.5%,印度为6%。考虑到他们年轻的人口、高储蓄率以及仍需追赶的庞大差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和印度具备在未来几十年内保持7%到8%增长的基本面。
除非发生灾难性事件,否则在三十年内,印度应该会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应该会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到那时,中国和印度可能占全球产出的半数。事实上,中国、印度和美国这三国——唯一一个人口增长显著的工业化国家——根据大多数预测将超越其他所有经济体。
使这两个巨头特别强大的原因在于它们互补的优势。一个加速发展的趋势是,中国和印度的技术和管理技能正变得比廉价的组装劳动力更为重要。中国将在大规模制造中保持主导地位,并且是为数不多的建立数十亿美元电子和重工业工厂的国家之一。印度在软件、设计、服务和精密工业方面是一个崛起的力量。这引发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这两个国家合并成一个巨大的“中印”会怎样?竞争的政治和经济野心使得这一点不太可能。但如果它们的产业真正合作,“它们将接管全球科技产业,”Forrester Research Inc(FORR )分析师Navi Radjou预测。
从实际意义上讲,这些庞大劳动力的阴阳已经在趋同。确实,这两个经济体之间的年贸易额仅为140亿美元。但得益于互联网和急剧下降的电信成本,跨国公司正在中国制造商品,同时在印度设计软件和电路。随着互动设计技术使得在个人电脑上完善从电信路由器到涡轮发电机的虚拟3D原型变得更加容易,印度低成本实验室与中国低成本工厂之间的距离每月都在缩小。处于全球化新潮流前沿的管理者表示,影响将是爆炸性的。“在几年内,你会看到大多数公司释放出这种巨大的生产力激增,”Infosys Technologies(INFY )首席执行官Nandan M. Nilekani预测。
然而,对于全球化的怀疑者来说,企业美国的利益转化为工人的裁员和薪资降低,这并不奇怪。西方正在遭受未来冲击的痛苦。每一个新的中国企业收购提议或印度重大外包交易的揭露都引发美国政治家的抗议。华盛顿的智库正在发布厚厚的白皮书,描绘中国在微电子、纳米技术和航空航天领域的快速进展,并描绘出关于这对美国全球领导地位意味着什么的阴暗情景。
这种警报主义是可以理解的。但美国和其他既定大国必须学会为中国和印度腾出空间。因为在几乎每一个维度上——作为消费市场、投资者、生产者以及能源和商品的使用者——它们将成为21世纪的重量级选手。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也将影响地缘政治。中国和印度在中东和非洲更为积极地推动自己的利益,而中国的军事实力可能会挑战美国在太平洋的主导地位。
一个含义是,许多技术的力量平衡可能会从西方转向东方。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中国和印度每年培养出50万名工程师和科学家,而美国只有6万名。在生命科学领域,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项目预计,这两个国家的年轻研究人员总数将在2008年前增长35%,达到160万。而美国的供应将下降11%,降至76万。正如大多数西方科学家所说,中国和印度已经在医学和材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将惠及所有人。因为这些国家可以以极低的成本投入更多的人才来解决技术问题,它们对创新的贡献将会增加。
消费者崛起
美国企业并不仅仅因为印度和中国的人才年轻、廉价且数量众多而转移研究工作。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工程师结合了多种技能——掌握最新的软件工具、对复杂数学算法的驾驭能力以及对新多媒体技术的流利运用——这些技能往往超过他们的美国同行。正如思科的施恩曼所说:“我们来到印度是为了成本,我们留下来是为了质量,现在我们正在投资于创新。”
不断增长的消费阶层也将推动创新。今年,中国的乘用车市场预计将达到300万辆,位居世界第三。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手机用户基础——3.5亿,并预计到2009年将接近6亿。在两年内,中国应该会在宽带连接家庭数量上超过美国。更不为人注意的是,印度的消费市场正处于与五年前的中国相同的爆炸性轨迹上。自2000年以来,手机用户数量从560万激增至5500万。
更重要的是,中国和印度的消费者和公司现在要求最新的技术和功能。研究表明,今天年轻的中国人和印度人的态度和愿望与几十年前的美国人相似。市场营销公司Grey Global Group对这两个国家数千名年轻人的调查发现,他们对未来充满乐观,相信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将产品视为地位的象征。在中国,向上流动的年轻人每三个月更换一次高端手机已成为时尚,Grey北京办公室的董事总经理Josh Li表示,因为旧款手机暗示着“你没有进步和更新。”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将成为下一代多媒体小玩意、网络设备和无线网络服务的巨大试验场,并将在制定全球标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在消费电子领域,“我们将在几年内看到中国从跟随者转变为定义消费电子趋势的领导者,”飞利浦半导体(PHG)执行副总裁Leon Husson预测。
尽管印度和中国现在享有巨大的优势,但它们不能假设自己作为新超级大国的角色是有保障的。今天,中国和印度仅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6%——只有日本的一半。它们必须保持快速增长,以便为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数千万提供就业机会,并防止更多的数百万人重新陷入贫困。两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生态退化,这一点显而易见,就像笼罩在上海和孟买上的雾霾一样,并面临社会冲突、战争和金融危机的真实风险。
越来越多的问题将成为世界的问题。此外,随着工资迅速上涨,尤其是在许多技术领域,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不会永远持续。两个国家都将经历许多繁荣和痛苦的萧条周期。而且两个国家目前还没有像三星、诺基亚(NOK )或丰田(TM )那样的公司,它们将所有要素结合在一起,开发、制造和营销世界领先的产品。
然而,两个国家都经历过早期的危机,并拥有巨大的未开发潜力。在中国,真正的发展现在才开始惠及8亿农村人口,而人均年收入仅为354美元。在主要城市以外的地区,工资低至每小时45美分。“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可以再有20年的高速增长,”北京大学经济学家海闻认为。
非常令人印象深刻。但印度的长期潜力可能更高。由于其独生子女政策,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5年达到10亿的峰值,然后稳步减少。中国将不得不为一个退休福利有限的老龄化人口提供保障。印度有近5亿人年龄在19岁以下,生育率更高。到本世纪中叶,预计印度将拥有16亿人口——比中国多出2.2亿工人。这可能是一个不稳定的来源,但如果政府能够为印度大众提供教育和机会,这将是增长的巨大优势。新德里现在正在推动开放其电力、电信、商业房地产和零售行业给外国投资者。这些行业可能吸引大量资本流入。“制度变革和行业自由化的速度是惊人的,”咨询公司基石商业智能印度的首席经济学家威廉·T·威尔逊说。“我相信印度的模式比中国更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超越中国的增长。”
就其本身而言,中国尚未证明其能够超越强制性工业化。中国将大量投资用于公共工程和工厂,这是一种极为成功的快速增长和创造就业的公式。但考虑到其巨大的制造业产出,中国在创新方面却出奇地薄弱。57%的出口来自外资工厂,即使拥有35所软件学院并计划每年毕业20万名软件工程师,中国在软件领域的表现仍然不尽如人意。这并不是缺乏天才。例如,微软公司(MSFT)在北京的180名工程师研发实验室是全球计算机图形和语言模拟领域最具生产力的创新来源之一。
虽然中国的大型国有研发机构在理论层面上接近前沿,但尚未产生许多商业突破。“中国有很多能力,”微软首席技术官克雷格·蒙迪说。“但当你深入了解时,发现与行业的合作并不多。”知识产权保护的缺乏,以及北京在扶持本国科技公司方面的重角色,使得许多其他跨国公司对在中国进行严肃的研发感到谨慎。
中国的浪费也非常严重。2004年9.5%的增长率在考虑到8500亿美元——占GDP的一半——被投入到已经过剩的领域如粗钢、车辆和办公楼时,显得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其工厂的燃料效率比西方低五倍,超过20%的银行贷款是坏账。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陈小月估计,中国1300家上市公司中有三分之二无法收回其真实的资本成本。“我们修建道路和工业园区,但我们牺牲了很多,”陈说。
与此相比,印度不得不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发展。它获得的外国投资微乎其微,且没有像中国那样浪费燃料和材料的空间。印度还拥有西方的法律制度、现代股票市场以及私人银行和公司。因此,它的资本效率远高于中国。商业周刊对标准普尔(MHP)Compustat数据的分析显示,在两国346家上市公司中,印度公司在过去五年中在从汽车到食品产品的行业中实现了更高的股本回报率和投资回报率。2004年,印度公司的资本回报率平均为16.7%,而中国为12.8%。
小批量专业知识
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印度是否能够复制中国的大规模制造成就。尽管印度的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取得了成功,但雇佣的人数不到100万人。然而,2亿印度人以每天1美元或更少的收入维持生计。出口制造业是印度创造数百万新就业机会的最佳希望之一。
印度拥有复杂的制造技术。塔塔钢铁是全球效率最高的生产商之一。该国拥有几家顶级精密汽车零部件公司,如巴拉特锻造有限公司。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底盘零部件供应商,它在其高度自动化的浦那工厂雇佣了1200名工程师。印度的强项是小批量生产高价值商品,这些商品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例如康明斯公司的发电机(CMI)和通用电气公司的CAT扫描仪核心组件(GE)。
阻碍印度发展的因素是官僚主义的繁文缛节、僵化的劳动法以及其无法快速建设基础设施的能力。不过,有一些令人振奋的迹象。诺基亚公司正在马德拉斯建设一个大型校园以制造手机,而韩国的浦项制铁公司计划在2016年前在奥里萨邦建设一个120亿美元的综合体。但印度需要许多年才能建设出与中国在大规模制造方面竞争所需的高速公路、发电厂和机场。随着北京现在推动软件发展并承诺保护知识产权,一些印度人担心设计工作将转移到中国,以便更靠近工厂。“问题在于,中国能否比我们更快地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而我们又能否解决基础设施瓶颈,”总部位于班加罗尔的QuEST公司总裁阿拉文德·梅利格里(Aravind Melligeri)说,该公司有700名工程师为通用电气和其他客户设计燃气涡轮、飞机发动机和医疗设备。
无论竞争如何发展,美国企业几乎别无选择,只能积极参与。摩托罗拉展示了利用两个国家降低成本和加快开发的价值。其大部分硬件在中国组装并部分设计。其位于班加罗尔的研发中心设计了新手机中约40%的软件。班加罗尔团队开发了热销的Razr手机中的多媒体软件和用户界面。现在,他们正在开发能够显示和发送实时视频、从网络流媒体播放电影或在你换挡时将来电转接到语音邮箱的手机。“这是摩托罗拉非常非常关键的尖端资源,”摩托罗拉南亚区总裁阿米特·夏尔马(Amit Sharma)说。
像摩托罗拉这样的公司意识到,他们必须在中国和印度的多个层面上同时取得成功,以保持竞争力。这需要赢得消费者、招聘和管理研发及专业人才的策略,以及巧妙地从工厂采购。“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你将看到公司之间出现显著的差距,”波士顿咨询集团上海事务所的负责人吉姆·赫默林预测。“这将是那些理解并在中国和印度全面动员的公司与那些仍在思考的公司之间的差距。”
在未来几十年里,中国和印度将以我们几乎无法想象的方式扰乱劳动力、行业、公司和市场。这场动荡将考验美国对全球贸易体系的承诺,并动摇其信心。在19世纪,当欧洲意识到一个新的巨人——美国——已经到来时,经历了类似的创伤。“管理对中国和印度的期望是美国自己的责任,无论是将其视为威胁还是机会,”企业战略家大前研一说。“美国应该像100年前的欧洲那样开放。”这两个亚洲巨头如何与世界其他地区整合,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21世纪的全球经济。
彼得·恩加尔迪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