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圆桌会议5:中国和印度能否创新? - 彭博社
bloomberg
这个夏天,《商业周刊》 聚集了我们能找到的13位最聪明的人,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和印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在线圆桌讨论()。在八天的时间里,我们发布了一个新问题。经济编辑 彼得·科伊 主持了讨论。专家们就从地缘政治到代际差距的各种话题与我们和彼此进行了交流。现在我们将讨论分享给你,并邀请你提供评论。请注意,并非所有13位专家每天都参与讨论,评论已根据风格和清晰度进行了编辑。
在一些例外情况下,中国和印度在技术上一直是“快速跟随者”,而不是创新者。这两个国家中的任何一个或两个国家会成为技术创新的领导者吗?如果是的话,在哪些领域?
奥德·申卡尔
帝国中国在关键发明(例如,指南针、火药)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未能建立起能够支持稳定创新流的科学基础。该国还受到其共产主义遗产的制约,该遗产试图通过法令推动创新,教育体系传统上鼓励死记硬背,以及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这减少了创新的激励。
如今,中国企业大多是跟随者和模仿者,而不是创新者。该国的研发支出约占GDP的1%,按发达国家的标准来看是偏低的,尽管考虑到科学家的工资水平,它的购买力更高,并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而增长。印度的研发支出甚至更低。
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中国政府正在进行教育改革,并吸引海外优秀毕业生和科学家回国。印度可能在某个阶段也会尝试这样做。中国政府还继续提供技术和知识转移的激励措施,而美国与中国的合资企业的研发强度是其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
底线是:结果尚未确定。成功意味着中国可能在某些技术领域成为全球领导者。失败则意味着继续依赖外国投资者,而他们占据了中国技术出口的主要部分。
--------------------------------------------------
唐纳德·斯特拉兹海姆
很难想象在未来五到十年内,中国或印度会成为真正的经济创新者。创新长期以来来自发达国家。中国和印度在大规模生产商品和服务的机会中忙得不可开交,这些机会非常丰富。在中国和印度,通往财富和回报的最简单路径就是这种建设。将引领创新的公司可能仍然会留在发达的西方国家。
--------------------------------------------------
温然·姜
中国和印度都是现代工业化历史上最新的“后起之秀”。因此,两国都可能会遇到某种“后起之秀效应”:他们已经受益并将继续利用最新的技术创新。通过超越学习曲线,这两个国家将首先作为“快速跟随者”来建设他们的经济,正如日本和德国很久以前所做的那样。
在这方面,中国在印度之前,并且在过去25年中在技术转移和创新方面表现出了相当的活力和复杂性。
中国和印度面临的另一个后发效应是,它们曾经并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处于创新阶梯的底部,技术基础薄弱,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各个领域缺乏专业知识,并且在高科技领域面临发达工业国家的虚拟垄断。因此,它们别无选择,只能成为追随者而不是创新者。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和印度会永远或甚至很长时间停留在追随者的地位。早期的日本发展路径和最近的中国经验表明,后发国家在许多创新领域获得竞争优势并不会花费太长时间。中国领导层深刻意识到创新在现代化中国经济和赶超西方努力中的重要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头几十年里,“逆向工程”是解锁国外技术秘密的方法。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的“开放政策”成为吸收外国技术和知识的手段。中国人特别渴望在外商直接投资和合资企业中获得技术转移。其理由是,除非在某一领域拥有最新的可用技术,否则将无法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印度即将采取相同措施的迹象非常明显。
因此,判断这两个国家是否会成为创新领导者的一个主要指标是它们与其他先进工业化国家的互动程度以及它们能够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水平。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表现更好,但印度可能会紧随其后。
另一个主要衡量标准是其人口的基础和专业教育水平。虽然中国在提供基础教育方面表现得更好,但印度在高等教育方面有着强大的[传统],并且[更多的人口讲]英语,这给它带来了优势,尽管在基础教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有一个庞大的海外华人社区和日益增长的海外学生群体,弥补了其在高等教育方面的不足。
虽然未来充满希望,但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和印度在主要科学领域产生诺贝尔奖得主的机会都不大。但从长远来看,考虑到人均GDP为1000美元或更低,以及许多人生活在深度贫困中,中国和印度可能会满足于成为“快速跟随者”,如果它们能够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应对其庞大人口带来的挑战。
--------------------------------------------------
Rajni Bakshi
在不久的将来,印度或中国似乎不太可能出现重大的、改变世界的技术。然而,定义我们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关键是基层技术创新的强度,在利用可再生资源作为燃料和分散工业化以创造生计方面。
中国在这个领域似乎具有优势。它能够利用其多技术网络在1970年代设计和维护小型移动风力发电机。它创造了竹子资源的精彩现代应用。
印度也有类似的技术人才,但这些人才主要体现在地方层面的倡议上,并没有以严肃的方式进行规模化。若能注入大量社会风险资本,并配以支持性的政府政策,将能够促进创新技术倡议的发展,并转变印度的社会和经济基础。这将使其成为一个更大的市场和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体。
--------------------------------------------------
苏布罗托·巴基
尽管印度和中国一直在适应而非创新,但我感觉我们将看到这种情况的变化。首先,我们将看到这两个国家带来大量的流程创新——其中一些将产生全球影响。我们还将看到许多商业模式创新。随后将出现产品和技术创新,可能会有一定的滞后。大型跨国公司设立自己的中心以及风险投资资金的流入将在五年内创造出强大的新一代。
与此同时,我们开始看到来自一群非传统人士的创新精神。今天的印度人制作电影、写书或设计面向全球观众的服装,并且他们正在销售。听说过《季风婚礼》吗?《别拿我当足球》?朱帕·拉希里或阿伦达蒂·罗伊或瑞图·贝里?我认为这些是“概念验证”的重要例证。这些来自一群不受现有体制束缚的下一代人。
我认为这是一个关键的方向指示,因为创新总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发生。当我们看到某种模式影响着雨林中的植物时,这表明我们很快也会看到周围动物的变化。我们似乎正处于事物的边缘。印度人正在与右脑建立联系。
创新精神运作的一个非常基本的要求是创造、培育和庆祝多样性。该地区不同国家将以不同的方式接受这一现实。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看到不同程度的创新。
--------------------------------------------------
马诺杰·辛格
我谨慎乐观地认为,印度和中国将在未来10到15年内成为技术创新的领导者。他们确实拥有正确的基因。显然,一些最优秀的人才来自这两个国家,他们在国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在从微处理器到软件的技术创新前沿。 这表明,如果印度和中国能够创造类似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市场,这些国家所产生的智力资本可能会在自己的国家成为创新者。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印度,特别是中国,拥有丰富的创新历史,这是众所周知的——棉花生产、铸铁、火药、印刷、瓷器、造船等等——但在最近的时期,他们满足于采用和建立在西方技术之上。德勤的研究表明,中国正在成为塑造技术标准的关键参与者——这些标准可能会定义未来几年全球竞争的性质。从操作系统和软件应用到存储介质、无线通信和卫星定位,中国政府机构和公司正在努力打破西方对标准的控制,并致力于塑造新的技术标准。
在印度,摩托罗拉、德州仪器、通用电气、英特尔等多家科技公司已经建立了研发基地,此外还有微软、甲骨文和SAP等软件巨头。印度也正在迅速成为高精度汽车零部件的关键参与者。跨国公司越来越依赖印度的专业人士,以便在价值链的更高层次上获得更大的贡献,这比两年前的情况有所改善。这一趋势标志着印度有可能成为技术创新的领导者。
--------------------------------------------------
维维卡·陈
我相信中国将在21世纪成为技术创新的领导者。中国有着创新的历史,巅峰时期是在明朝,之后开始衰退。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正在走向繁荣。
中国在研究和创新方面有着深厚的背景。事实上,中国的研究人员和科学家在过去一个世纪对西方的技术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现在拥有支持广泛研发的经济实力,并应该能够吸引人才回流,培养新的优秀人才。中国所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支持系统,以确保发明能够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发明需要与正确的市场营销方法相结合(将其转化为合适的产品、测试市场、合适的价格、合适的分销等)以及正确的管理。随着中国公司的日益复杂和规模的扩大,我相信我们将看到中国在21世纪开始引领技术创新。如果中国公司要成为全球和市场领导者,这是一种自然且必要的演变。
--------------------------------------------------
姜李
我相信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成为技术创新的领导者。每年毕业的超过300,000名工程师,全国各地众多的高等教育学校,无数新兴的高科技公司和企业,国际公司的大量研发投资,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都是我可以在这里列举的一些[原因]。例如,我在北京的微软研究院工作。去年,我们发表了IT行业最有影响力的会议总论文的约10%。
虽然知识产权属于微软,但做[这项工作]的人属于中国。创新及其能力最终将传播并渗透到中国的IT行业。此外,中国的IT行业在新技术的适应、新用户体验的创造和新商业模式方面也在不断创新。例如,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和热门的短消息服务展示了中国在商业创新方面超越世界其他地区的能力。
--------------------------------------------------
马达夫·巴特库利
突破性的创新并不是每天都会发生的,对于那些不频繁的创新,印度和中国都必须经历各自的学习和发展过程。此外,这两个国家都有太多的低成本机会,可以在低成本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因此他们无法真正专注于将人送上月球的技术!中国人并不需要生产任何突破性的产品就能成为玩具的世界领导者。关键驱动因素是低价格、规模和多样性,而中国在这些方面提供了无穷无尽的选择。
另一方面,印度人在通用药品领域表现出色,关键驱动因素是高水平的化学技能和低成本的优质制造。因此,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他们可以轻松做到的事情足够多[因此他们现在开始专注于突破性创新并没有意义]。他们还需要经历开发过程周期,当他们这样做时,他们将拥有自己的[技术]创新。
与此同时,印度未来几年可能会出现的一些情况已经显现。印度塔塔基础研究所(TIFR)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前沿[物理]研究团队之一,专注于弦理论。印度是世界上六个拥有建造和发射卫星知识的国家之一。德州仪器在班加罗尔的中心负责超过30%的TI全球专利申请。在过去20年中,约有60万名印度学生在美国大学注册接受高等教育。
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未来20年这一数字将超过200万。根据技术评论,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杂志,2004年有九名印度人位列35岁以下的100位顶尖创新者之中。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的电信和网络小组开发了一台成本为1100美元的ATM机,而全球巨头如NCR和Diebold提供的ATM机成本为10000美元。
印度是世界上少数能够建造超级计算机的国家之一。根据美国医学协会,35000名会员中有印度裔,且在美国制药实验室的每100名研究人员中就有14名来自印度。每年从印度申请的纳米技术专利超过20项。印度的纳米技术科学家正在研究包括癌症治疗、热反射玻璃涂层、航空航天材料、电视屏幕等在内的纳米技术应用。
班加罗尔的生物信息学研究所已识别出43个从未被全球任何团队预测的基因。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中心开发了一种本土基因测绘系统。英特尔印度开发中心的员工人数超过2000人,现在已超过以色列的1700人。
--------------------------------------------------
索拉夫·阿迪卡里
上述讨论的普遍共识似乎是,中国和印度可能不会在即时和戏剧性的新技术的前沿,但鉴于它们在“适当”和“相关”技术方面的历史传统,它们将会成为前沿。这是不可避免的。
以药物为例。随着研发成本的显著降低,研究中心正在转移。以技术为例。随着中国科技产品生产的增加,必然会发生创新。印度和中国已经开发了几种低成本技术,如药物、农业方法/工具、IT/科技产品,尽管得到了外部世界的合作支持。但在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中,这难道不是前进的方向吗?
关键问题是,考虑到发展经济和社会的迫切需求,印度和中国是否会在近期到中期内提供基于研发的突破性技术解决方案?
参与者
索拉夫·阿迪卡里
HCL科技公司战略副总裁
印度
苏布罗托·巴基
MindTree咨询公司首席运营官
美国和印度
拉吉尼·巴克希
活动家和作者
印度
马达夫·巴特库利
管理合伙人,新视野投资
印度
维维卡·陈
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灰色全球集团
香港
苏比尔·戈卡恩
首席经济学家,Crisil有限公司债务评级机构
印度
温然·姜
副教授及副主任
阿尔伯塔大学政治科学系 加拿大
姜丽
研究经理,媒体传播组,微软亚洲研究院
中国
阿伦·迈拉
董事长,波士顿咨询集团(印度)
印度
奥德德·申卡尔
管理与人力资源教授,俄亥俄州立大学费舍尔商学院
美国
马诺杰·辛格
首席执行官,德勤,亚太地区
香港
唐纳德·H·斯特拉兹海姆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斯特拉兹海姆全球顾问
美国
王勇
副教授,国际研究学院
国际政治经济中心主任,北京大学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