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圆桌会议 3 印度和中国:伙伴关系? - 彭博社
bloomberg
这个夏天,商业周刊 聚集了我们能找到的13位最聪明的人,进行了一场关于中国和印度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在线圆桌讨论()。在八天的时间里,我们发布了一个新问题。经济编辑 彼得·科伊 主持了这场讨论。专家们就从地缘政治到代际差距的各种话题与我们和彼此进行了交流。现在我们与您分享这场讨论,并邀请您提供意见。请注意,并非所有13位专家每天都参与讨论,评论已根据风格和清晰度进行了编辑。
印度和中国是世界市场和资源的竞争对手,还是更倾向于成为商业伙伴?
唐纳德·斯特拉兹海姆
中国和印度是彼此以及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自然商业伙伴。世界上任何忽视中国和印度的国家都将面临经济风险。印度已经感染了增长的病毒——而他们是从中国那里感染的。所有观察者都清楚,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比过去显著改善,这对整个社会和执政党都有好处。
在资源竞争的程度上,没问题。每个国家将利用这些资源来实现某种经济目标,使我们所有人都受益。
--------------------------------------------------
Oded Shenkar
是的,中国和印度是竞争对手,但也是天然的商业伙伴。两者之间的互补性,例如,中国在计算机硬件方面的竞争力和印度在软件和IT服务方面的竞争力,推动了快速增长的互惠贸易和投资,这在未来几年可能会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这也是对我们其他人的提醒,不要对最近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发展采取狭隘的双边视角,而是要为即将到来的全球重组做好准备。
--------------------------------------------------
Viveca Chan
中国和印度是理想的商业伙伴,更多的是合作而非竞争。我同意Oded的观点,两者是互补的。中国拥有硬件和生产能力,而印度则在软件和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如果这些优势能够通过更多的双边合作和相互投资结合起来,将会提高两国的竞争力。中国和印度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分享经验和知识。两国在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都很大,既有富裕者也有贫困者。两国都有大量仍然生活在自给自足水平的农村人口。两国都是拥有多种方言、气候、地方美食和口味的大国。
在中国,我们发现印度的专业知识往往比来自发达西方国家的更具适用性。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许多印度规划师在中国表现良好的原因。他们往往对复杂的市场动态有更好的理解。中国的企业家和企业也非常有兴趣向印度销售和采购。例如,海尔在印度有很大的存在和组织。从宏观角度和人才角度来看,印度和中国可以通过紧密合作作为伙伴而受益。
--------------------------------------------------
苏布罗托·巴基
我认为中国和印度不是“自然”的商业伙伴。印度有一种社会记忆,激发了对中国的持续谨慎。这可以追溯到尼赫鲁时代中国对印度的令人困惑的军事行动。让两代印度人感到困惑的是,中国领导层为何以及如何决定给印度一个惊喜。这动摇了一个倡导“非对齐”的整个国家。在1962年,从某种意义上说,印度人从一种天真的状态中被震撼了。
这之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尽管没有发生冲突,但对地缘政治动机的怀疑依然存在。中国一直在军事上支持巴基斯坦,而印度则为西藏事业提供庇护。因此,合作的气候始终被误解的阴云所笼罩。只有在过去几年里,少数印度企业开始探索中国,中国商品才开始进入印度。
我会称两个国家为“自然伙伴”,只有当人民之间的接触和舒适感更广泛时。两国在实现这一目标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建立这种关系的理由早已存在——问题在于[气候]并不存在。未来似乎指向一个我们可能看到两国走到一起的时刻。
--------------------------------------------------
马诺杰·辛格
答案必须是肯定的。印度和中国肯定可以成为商业伙伴!让我们从三个层面来看:历史、创业和经济兼容性。
历史上,印度和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是古老的文明,在不同的时期曾引领世界成为文明最富裕的地方——只是在第二个千年的下半叶衰落。两国在上世纪中叶开始重新进入现代化。
在18世纪,印度和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50%以上,我认为毫无疑问这一点将会重演。随着印度和中国继续发挥其影响力,未来几年将会出现贸易协同效应。
从创业的角度来看,印度商人和企业已经开始关注中国,并在企业层面寻求合作。大量商业领袖和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了基地,并希望利用中国所提供的优势进行发展。印度的创业精神与中国创造财富的愿望之间存在一种自然的“伙伴关系”,而他们的社会文化相似性将使这种伙伴关系更加容易。
印度公司在信息技术、制药和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已经在中国设立工厂,经济兼容性存在。而中国也可以在玻璃、陶瓷、电子元件、塑料和其他材料等市场中关注印度。印度的软件能力和中国的硬件能力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两国不仅需要联合力量,增强在全球经济中的实力,还需要关注他们共同拥有的25亿消费者的市场。
两国政府需要关注它们的自然经济兼容性及其对世界经济日益增长的影响,并利用这一优势创造可持续经济,开始为两国仍然存在的贫困人群创造财富的过程。
--------------------------------------------------
Rajni Bakshi
一个有些旁枝末节的观察,并不是对所提问题的直接回应:在市场的日常喧嚣中,似乎并不存在任何单一意义上的“中国”和“印度”。一个例子:上周,孟买的商店因需求涌向一款名为“Bay Blade”的Funskool玩具而被围困,该玩具缺货。一些零售商现在以高价出售一款中国制造的仿制品。孟买的店主、他们在中国的看不见的供应商以及中间的几个链接代理都在赚钱。与此同时,Funskool印度显然正在失去市场。
也许,合作与竞争的形态将不仅仅在国家之间形成,而是在不同规模、速度和智慧的企业家之间形成。
--------------------------------------------------
Subir Gokarn
有一系列证据支持“引力”贸易理论,即任何一对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与经济体的综合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和印度在贸易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而当前的贸易量仅仅是这一潜力的一小部分。当然,当我们深入到具体商品和服务的层面时,情况可能会变得有些模糊。
中国和印度在制造业的比较优势重叠显著;此时,中国在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重叠行业中已实现更大的竞争力。语言障碍使得服务贸易比印度与美国及其他英语国家的贸易困难得多。
然而,从宏观角度来看,两个经济体的规模和相对接近性确实使它们成为“自然伙伴”,它们的经济外交必须考虑到这一点。
--------------------------------------------------
索拉夫·阿迪卡里
我认为印度和中国不是“自然”的商业伙伴。这两个国家的需求是不同的。然而,统计数据显示贸易增长以及印度的贸易顺差!考虑到印度日益增长的服务贸易和中国的制造商品贸易,这里存在不对称。但每个国家都在试图朝另一个方向发展——印度朝向制造商品,中国朝向服务。因此,在找到平衡之前,这里会有一些冲突。在此之前,两国将专注于各自的自然方向。这似乎在下一个十年更为自然。
--------------------------------------------------
温然·姜
在我看来,印度和中国是否是自然商业伙伴与它们在未来几年是否倾向于成为商业伙伴之间是有区别的。
我不同意那种将两者视为自然商业伙伴或非自然商业伙伴的极端立场。我怀疑是否有一组因素可以用来衡量任何两个国家或两个人是否是自然商业伙伴。迄今为止提出的支持某种观点的论据主要是选择性强调,并不一定共享相同的变量。
美国和中国的贸易额巨大。因此,这两国人民是否是天然的商业伙伴?整个欧盟在与中国的贸易方面现在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并且还在继续增长。欧洲人和中国人是天然的商业伙伴吗?
事实上,如果我们通过经济活动的强度来衡量,中国现在会是每个人的天然商业伙伴。但30年前情况并非如此。一些历史、语言、宗教、地理接近性、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因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在当今世界,商业伙伴关系主要是社会获得的、人为构建的、市场调节的、以盈利为驱动的和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印度和中国是否是天然商业伙伴并不重要,而是它们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成为商业伙伴。
从两国的发展阶段和周围的国际环境来看,印度和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商业伙伴。显而易见,两国正在争夺那些往往从高工资地区流向低工资地区的低端制造工作。当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向中国时,世界其他地方将获得更少的投资。即使工资水平相似,许多其他因素也会发挥作用。到目前为止,中国在某些制造领域证明了其创新能力,不仅通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超越其他国家,还通过从材料供应到生产再到分销和国际营销的高效管理。但印度正在迅速追赶。
显然,当这两个巨头的经济在未来几十年内预计快速增长时,他们将不得不竞争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从人均来看,这两个国家的能源和资源都很匮乏,已经有迹象表明,高能源价格正在伤害两国。虽然中国可能会从其6000亿美元且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中吸收一些高成本,但印度则不能如此。北京和新德里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采取了一些举措,特别是来自印度的举措,以加强印度与中国(以及日本和韩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他们希望形成一个买方联盟,以对OPEC政策和国际石油市场产生一些影响。
尽管中国关于“南南合作”的言辞过去有很强的政治色彩,但现在更多的是基于市场和利润计算的真实商业伙伴关系。大多数中国企业完全以市场为驱动,并以无情的态度进行激烈的资本主义运作。因此,每当他们发现与印度企业互补时,他们就会像与其他企业一样准备开展业务。而且,许多机会正在出现。
中印商业伙伴关系可以在劳动力成本高的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中产生特定的竞争优势。这可能在未来几年对世界其他地方构成特别挑战。因此,竞争与合作的混合将是中印关系的可能模式。
参与者
索拉夫·阿迪卡里
HCL科技公司战略副总裁
印度
苏布罗托·巴基
MindTree咨询公司首席运营官
美国和印度
拉吉尼·巴克希
活动家和作家
印度
马达夫·巴特库利
新视野投资公司管理合伙人
印度
维维卡·陈
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灰色全球集团
香港
苏比尔·戈卡恩
Crisil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债务评级机构
印度
温然·姜
副教授及副主任
阿尔伯塔大学政治科学系,加拿大
姜丽
微软亚洲研究院媒体传播组研究经理
中国
阿伦·迈拉
波士顿咨询集团(印度)董事长
印度
奥德德·申卡尔
俄亥俄州立大学费舍尔商学院管理与人力资源教授
美国
马诺杰·辛格
德勤亚太区首席执行官
香港
唐纳德·H·斯特拉兹海姆
斯特拉兹海姆全球顾问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美国
王勇
国际研究学院副教授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中心主任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