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中国对话 - 彭博社
bloomberg
当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在1972年对中国进行他那次非凡的访问时,这次旅行被框架为两个冷战交战国之间的历史性停火。不到30年后,两国的现任领导人定于9月7日在华盛顿再次会晤。但这一次,情况截然不同。现在推动两国分开的不是意识形态,而是经济竞争。而且,与尼克松时代那个贫穷、封闭的国家相比,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国家,在一代人内将数亿公民脱离贫困,并可能在本世纪中叶超越美国的全球经济优势。
这样的转变呼唤两大国之间话语的改变。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华盛顿的访问应集中在有可能取得进展的领域,而不是那些分歧如此严重以至于无法取得任何进展的问题上。乔治·W·布什总统必须讨论中国继续孤立台湾政府的努力(尽管不包括其投资)以及北京对人权和新闻自由的限制。但这些有争议的问题不应淹没两国在实际上取得进展的领域的对话,例如中国最近决定开始升值其货币以及对知识产权的加强保护。这是一个令人欢迎的开始,尽管在这两个领域的进展仍然不够。
更多的地方存在于达成共识的可能性。例如,在能源方面,中国和美国的利益比许多人想象的更为一致。美国现在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但中国是增长最快的主要消费国。两国都进口大量石油以满足其对能源的需求。因此,北京和华盛顿有一个基本的共同需求:以最低价格获得足够的能源供应。
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国会对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VX)收购优尼科公司(CEO)失败的喧嚣如此短视的原因之一。随着北京在国内外投资石油资产,它最终可能会增加全球石油生产并降低价格——这将使美国受益。尽管优尼科交易因美国保护主义的担忧而失败,但胡锦涛和布什不应害怕利用他们的会晤来探索在可再生燃料和节能等领域的其他能源合作形式。就这些问题达成的任何协议都只会有利于两国紧张关系的改善——并向世界其他地方传递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即基于共同利益的美中合作的新纪元正在到来。
是时候让美国放弃那种天真的观点,即中国是一个可以轻易战胜的对手——或者如果不是的话就可以简单忽视。这样的想法不仅不太可能,而且也不符合美国的最佳利益。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对许多美国人依赖的事物负责,以维持他们的高生活水平——从最先进的戴尔笔记本电脑到当地沃尔玛(WMT)的廉价浴巾。并且,北京正成为处理朝鲜和其他动荡国家的关键盟友,而美国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较弱。将中国视为全球参与者的角色显然不再是一个选项。相反,这两个大国必须在其受伤但未破裂的双边贸易基础上,追求在能源、安全和环境等领域的互利目标。
这不会容易。但正如尼克松和中国领导人毛泽东与周恩来在1972年认识到抛弃数十年的不信任所带来的实际好处一样,布什总统和胡锦涛必须接受美国与中国之间需要更平等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