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什的访问凸显了印度的增长 - 彭博社
bloomberg
布什总统在三月初对印度的访问将展示该国作为全球经济中日益重要成员的崛起。其增强的地位与一个拥有10亿人口、且自1980年以来年均经济增长近6%的国家相得益彰。
尽管次大陆的崛起被中国的快速表现所掩盖,但印度在过去25年中是全球第二快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近年来,印度对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贡献位居第三,约占全球总量的10%,仅次于中国和美国。
布什的访问正值印度GDP增长步伐加快,导致人们对过去几年7%至8%增长的可持续性产生越来越多的乐观情绪。该国在2月28日发布的第四季度(10月至12月)GDP报告显示,按季节调整后的年增长率为7.6%,较前几个季度略有放缓。这使得印度财政年度(截至3月)前九个月的同比增长为7.9%。
农业增长。
鉴于这一表现,财政部长P. Chidambaram在2月28日的年度预算演讲中预测当前财政年度将实现8.1%的增长,这并非不合理。他表示,2007财政年度(从4月1日开始)的经济前景“同样良好,甚至更好”。
与以往一样,农业产出对印度的整体增长至关重要,年度季风的严重程度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尽管或许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中,但印度拥有一个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约有2.5亿人,超过了除中国和美国以外的任何其他国家。此外,印度是除中国外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一个显著增长的迹象是:在2005年最后三个月,印度的手机用户数量从6460万激增20%,达到7760万。
服务行业占印度经济的一半,在12月季度同比增长了9.1%,而制造业增长了8.4%,农业增长了3.4%。服务业吸引了最多的关注,因为印度企业利用电信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口的英语能力,在全球外包热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软件、金融和呼叫中心。
来自国外的帮助。
印度在商品贸易方面仍远远落后于中国,制造业在经济中的份额目前约为16%,而中国为39%。基础设施的不足(例如道路、铁路、港口和电力系统)被广泛视为印度制造业增长的最大制约因素。政府旨在增加基础设施支出,部分原因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尽管其雄心受到财政限制的制约。
当然,印度的繁荣吸引了来自全球其他地区的资金。过去五年,直接外资平均约为50亿美元,2005年达到60亿美元,但仍仅为中国总额的十分之一,后者略超过600亿美元。政府表示,目标是在今年吸引100亿美元的外国投资,并承诺简化投资规则。
相比之下,海外投资组合投资者在2005年净买入了107亿美元的印度股票,推动了孟买敏感指数全年上涨42%,使其在2006年达到了创纪录的水平。健全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使印度成为股权投资者比中国更可行的选择,而在中国,投资迄今主要通过企业外商直接投资和私募股权渠道进行。股票投资者被本土公司吸引,这些公司正在挖掘印度人口中的创业精神。
吸收技术。
与中国的贸易顺差相比,印度的贸易逆差在2006财年可能会超过500亿美元。这一财政困境可能意味着其经常账户逆差在本财年将扩大到超过200亿美元——超过GDP的2.5%。这一点被稳健的资本账户流入所平衡,但使印度依赖于潜在波动的投资流入。
考虑到1997-98年亚洲货币危机突显了对这种资本流动潜在逆转的脆弱性的负面影响,印度储备银行不愿意让经常账户逆差进一步扩大,可能会抵制其货币卢比的显著升值——这与其同为亚洲巨人的做法相呼应。
优越的生产率增长是印度经济增长高于平均水平的基础。1980-2001年间,人均年GDP增长平均为3.6%,相比于前几十年的约1%有了显著加速。在这方面,印度的增长与中国的崛起相似,尽管中国的平均生产率增长为6%,远远超过印度。
与中国一样,印度的生产率提升可以归因于其吸收来自外部世界的更先进技术,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中心迁移,后者的生产率通常更高。印度的城市人口比例从1981年的23%上升到2001年的28%。(在同一时期,中国的城市人口比例从约20%翻倍到略高于40%。)
跟随中国。
在这两种情况下,自1980年以来的经济自由化加速了增长。尽管印度从未像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那样走得那么远,但它因其官僚市场限制而臭名昭著。它体现了许多前殖民地对外贸和投资的不信任。这一情况在1980年代开始缓慢改变,放宽了广泛的许可限制和对外国设备的准入障碍。在1990年货币危机之后,这一进程加速,进一步放宽了外贸和投资的限制,并开放了电信等服务。
自2004年上任以来,现任总理曼莫汉·辛格的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进一步的选择性改革,包括取消资本利得税和降低企业税率。一个日益自信的印度似乎更倾向于向世界开放,因为它看到了中国所取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