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增长:仍在轨道上 - 彭博社
bloomberg
在美国,虽然关于经济增长放缓的讨论很多,但全球经济在2006年将连续第三年实现约5%的GDP增长,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购买力平价(或PPP)估算来汇总各国的GDP数据。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增长正在加速,而亚洲经济体的不断壮大也在推动全球增长率上升。
世界GDP在5%左右波动,而“发达”经济体的GDP在3%左右波动,“新兴”经济体的增长平均略高于7%。根据IMF的PPP权重,五个经济体主导着世界经济:美国、欧元区、中国、日本和印度。中国和印度的增长继续大幅超过其他大型经济区域,而美国的GDP增长则继续在远高于欧洲和日本的水平上波动。
中国对过去GDP增长的显著上调,正如年初时宣布的,以及IMF的PPP估算——这给中国的产出赋予了比仅仅应用管理的外汇汇率所暗示的更大权重——导致了预测,即中国经济的规模将在2005年超过整个欧元区。由于增长率的巨大差异,这里的规模差距将在未来几年迅速扩大,中国经济的规模预计将在2015年左右超过美国。
三方博弈。
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快速崛起主要是以欧洲和日本的利益为代价,后者的增长缓慢,而仅部分以增长更快的美国经济为代价。印度——第五大经济体,预计到2007年将根据PPP指标超过日本,成为第四大经济体。
如果我们看一下五大经济体对世界增长的贡献,而不是对世界经济规模的贡献,我们会发现中国每年约占世界经济增长的30%,而美国约占15%,印度略低于10%。尽管欧洲和日本的经济规模较大,但由于其低增长率,这里的经济增益仅占世界增长总量的约3%到8%。中国与美国之间的重要性差距因去年采取的措施而显著扩大,这主要归因于中国的GDP修订。
正如我们之前所论述的,中国、美国和印度之间正在形成一个强大的三方贸易安排。这三个国家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这意味着它们之间的贸易将继续强劲扩张。它们已经占据了全球产出的半壁江山,以及55%的世界增长份额。这三大经济体显著地是“能源饥渴”的石油进口国,同时它们也向世界市场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本。这个三重体正在推高全球能源产品的价格,但也抑制了其他价格,这在世界核心通胀数据中表现出惊人的克制。
过度宽松。
与此同时,世界通胀在2004-06年全球GDP激增期间略有上升,其中大部分全球上涨由油价推动。由于自2002年以来美元的下跌,头条通胀的飙升在美国最为显著。然而,全球头条通胀的上升并不成问题,因为我们看到核心通胀有所抵消的克制。我们主要看到的是“相对价格”的变化,因为能源价格相对于非能源价格在上升。
美国的通货膨胀可能也是领先的原因,归因于2001-04年期间美国货币政策的过度宽松。美国短期实际(经过通货膨胀调整)收益率相对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下降得不成比例,这可能归因于911恐怖袭击的影响。尽管经历了三年的强劲GDP增长,美国现在才接近“调整”其短期实际利率水平的过程结束。
这一情况正值美元的价值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显著超调中逐渐回落至更合适的水平。高企的美元价值在911恐怖袭击后的直接影响中持续存在,直到美元最终开始对飙升的经常账户赤字和迅速下降的收益率作出反应。
收益率上升。
确实,在这一扩张过程中,美国美元的价值稳步下降,同时欧元和加元出现了相应的上升趋势。我们预计这种模式将在2006年和2007年继续,因为美元将把1997-2002年期间的溢价大部分回吐给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因此,美国将“进口”世界头条通货膨胀的过度份额。
全球货币政策的收紧,尤其是在美国的过度份额,以及能源价格的上涨——同样在美国的过度份额,因美元贬值的影响——意味着全球长期收益率的上升也是可能的。全球收益率总体上,尤其是在美国,正在回归更合理的,尽管仍然较低的水平。如果美联储能够在6月FOMC会议上保持其对利率紧缩暂停的可信度,我们可能会发现,2006年迄今为止美国收益率的上涨将占全年预期上涨的很大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