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制造商面临十字路口 - 彭博社
bloomberg
中国制造商以空前的速度和效率走上了全球舞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铝、水泥、铜和钢铁生产国。它在从纺织品到消费电子产品的低端消费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且在许多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方面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中国经济以每年8%到10%的速度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600美元,并且只会继续上升。
问题不在于中国制造业的巨头是否会继续,而在于下一个主导领域是什么。一个可能的答案是汽车。去年,中国的新车销量达到了310万辆。今年前三个月,新车销量超过了89万辆,据新华社报道,比2005年第一季度增长了74%。国内制造商——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东风汽车、奇瑞汽车、吉利、长城等——主导了市场的低端。中高端市场则由外资合资企业主导,例如上海通用汽车,这是上海汽车工业与通用汽车的合资企业(通用汽车)。
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去年中国汽车出口超过了172,600辆。但这仅仅是个开始。中国领先的国内汽车公司之一奇瑞汽车在六年前推出了其首款车型,已宣布计划明年开始向美国和欧洲出口,并设定了首年在美国的销售目标为250,000辆。
现在怎么办?中国汽车制造商有两个选择:他们可以“向上移动”,提高在中国的地位,或者他们可以“向外移动”,进入出口市场,挑战戴姆勒克莱斯勒(DCX)、福特(F)、通用汽车、本田(HMC)、现代(HYMZY)、日产(NSANY)、丰田(TM)、大众汽车和其他成熟品牌。要了解他们可能采取哪条道路,我们需要探讨几个驱动因素:资本、法规、市场、产品和分销。
资本。
无论中国汽车制造商选择哪条路线,资本的可用性都不应成为限制因素。来自大陆国有银行的资本广泛可用。地方政府强烈鼓励地方贷款,因为各地区竞争以确保其在行业中的份额。希望参与中国丰厚汽车未来的外国投资者似乎非常愿意忽视供需平衡和市场条件等基本面。简而言之,国内和出口扩张都应该有大量资本可用。
法规。
在国内,中国制造商可以期待轻松获得扩张计划的批准,并受益于政府的汽车政策,该政策旨在确保中国制造商使用中国技术生产中国品牌的成功。在外国市场获得批准则有所不同。外国监管机构将受到环境和安全问题或直接保护主义的驱动。利润丰厚的北美和欧洲市场将是最难进入的。即使是亚洲的小市场也证明难以进入。因此,监管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偏向于国内发展而非国际扩张。
市场。
中国的国内乘用车市场已经是世界第四大市场,年增长率超过20%。但中国市场也面临着显著的产能过剩(约100%),因为外国和国内制造商通过投资新设施和推出新车型争夺市场份额。在严酷的国内竞争和产能过剩面前,国际市场对一些中国汽车制造商来说将显得具有吸引力,尤其是那些寻求摆脱国内市场严酷现实的弱势企业。
一些中国制造商还将寻求全球扩张,以利用他们的低成本、低端车辆。但由于消费者接受度和监管因素,进入国际市场将是困难的。底线是:尽管竞争异常激烈,国内中国市场对大多数中国汽车制造商来说应该比出口市场更具吸引力。
分销。
大多数独立的中国汽车制造商拥有能够不断升级的国内分销网络。然而,他们仍然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以提供中高端买家所期望的销售和服务支持。这在国内是一个可管理的问题,但在海外则是一个令人畏惧的挑战,尤其是当你从零开始时。中国品牌对大多数西方消费者来说是陌生的。产品线狭窄,风险高。由于分销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仍然是一个主要挑战,这也是另一个有利于国内扩张的因素。
品牌。
大多数中国汽车非常适合国内市场的甜蜜点。它们价格低廉,质量尚可。在市场的低端,本土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对大型车辆的税收和高油价将进一步增强对小排量车辆的需求。然而,收入的提高和中产阶级的期望将推动对更高需求的渴望。这为现有的独立企业投资和推出更大、更高端的车辆创造了机会。这也为中国主要的合资伙伴——上海汽车、中国第一汽车和东风——开发和生产自己的车辆提供了机会,使用他们自己的技术或通过收购获得的技术。
中国汽车高管知道他们的期望是什么:被视为全球成功,就像日本和韩国一样。虽然这可能会使得本应有利于国内扩张的决策偏向于更具攻击性的全球立场,但在中国向上发展胜过向外发展。市场、产品、分销和监管环境都极大地支持持续的国内扩张。因此,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未来许多年将继续主要关注这个庞大且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
话虽如此,投资者和竞争者请谨慎。在中国,事情并不总是符合成熟的逻辑规则,当事情发展时,往往会比预期发展得更快。因此,请保持警惕,不要对意外感到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