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火热国内交易 - 彭博社
Brian Bremner
资金确实回到了中国的两个国内交易所——上海和深圳。7月5日,中国银行的股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次25亿美元的二次发行中飙升了23%,投资者对这家大陆第二大银行下注颇多。今年,几乎每只股票在上海都是赢家。其关键综合指数今年上涨了惊人的40%。而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股价上涨了46%。
在全球通胀担忧和更高利率的背景下,这样的表现令人震惊,尤其是在这一年,主要和新兴市场的交易所都受到冲击。更令人惊讶的是,在其15年的历史中,这两个交易所大部分时间被视为内部人操控的操控游戏,以及需要现金的劣质国有公司的倾倒场所。
在中国银行上市之前,大多数大型大陆公司通常绕过本地交易所,选择在香港或纳斯达克和纽约证券交易所等海外交易所上市。情况如此严峻,以至于尽管中国年均增长率高达10%,但这两个交易所的基准指数在本十年的前半段实际上都出现了下滑。
转型的冲动。
现在的不同之处在于:北京的金融当局终于认真对待结束大陆公司政府所有权的问题。去年八月启动的改革,旨在将价值约2000亿美元的主要不可交易的中国公司股份转变为可交易股份,进展远超预期。
现在大约80%的中国上市公司都有转型计划。“这一直是悬在市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北京管理咨询公司Wolf Group Asia的负责人大卫·沃尔夫说。
在另一个提振市场的举措中,北京在7月3日表示,将允许中国投资者“融资买股”,即从券商借钱购买股票,开始于8月1日。两个交易所仍需改善其财务报告标准,但一些进展正在取得。例如,两个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现在被要求披露半年度业绩。
“买中国。”
另一个重大利好是北京在5月初决定解除对地方股市一年期融资禁令。最初,新现金募集将限于二次发行、私募和可转换债券发行,但政府已表示将在年内解除对首次公开募股的禁令(见BusinessWeek.com,6年5月15日,“中国交易所的新生”)。
中国银行在上海交易所的首日表现如同“登月”,这表明“内地投资者对优质公司的需求非常强烈”,正如摩根大通中国股票主席景·乌尔里希所说。实际上,抓住外国投资者的“买中国”综合症也感染了内地的投机者。
在6月底,该银行吸引了令人瞠目结舌的846亿美元的认购。中国投资者无疑对中国银行轻松筹集112亿美元以及自5月30日在香港进行的巨型首次公开募股以来股价上涨20%感到印象深刻(见BusinessWeek.com,6年5月31日,“中国银行的黄金时代”)。
需求足够吗?
乌尔里希还指出,香港的H股市场与基于大陆的上市公司之间的传统估值差距几乎已经消失。总部位于香港的H股公司交易的市盈率大约为预测2006年利润的13倍,而大型蓝筹A股公司的市盈率约为14倍。乌尔里希筛选出较小、吸引力较差的A股公司以得出这个数字。
此外,分析师表示,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可能还有额外的二次发行在筹备中。包括中国最大的贷款机构中国工商银行、国航和中国铝业公司等多家公司预计将推进股票发行。中国移动(CHL)也是一个可能性。
未来的大问题是,是否有足够的需求来消化所有这些新股,以及最终将在上海和深圳交易所上市的国有股票——这两个交易所的总市值约为5000亿美元。
曾经受伤。
乐观主义者如乌尔里希认为是的,因为中国拥有约1.9万亿美元的家庭储蓄。与低收益的银行存款和过热的房地产市场等其他投资选择相比,股票看起来更具吸引力。
一些观察人士认为,这两个交易所仍需在建立吸引大量个人投资者所需的信誉方面继续努力。上海中国市场研究集团的董事总经理肖恩·瑞恩表示,零售投资者“在过去受到过多次伤害”,因此对股票操纵计划感到不安。
他认为政府仍然需要在国内交易所上获得稳定的优质公司融资,这在考虑到在香港和外国交易所上市的声望因素时,仍然不是一个确定的事情。
机构投资行动。
尽管如此,由于来自保险公司和国家养老金基金的大量资本流入,以及高盛(GS)、花旗集团(C)和摩根大通等外国机构投资者的到来,这两个交易所的机构投资者参与度都有了大幅提升。
大约40多家外国券商和银行已获批准在市场上投资约70亿美元,依据三年前设立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计划,以增加海外对国内股市的参与。
上海和深圳成功崛起为监管良好且充满活力的交易所,对中国更大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即使资本市场不再过度依赖银行融资。然而,投资者并不一定这样想,他们纷纷涌向中国,使其成为全球一些最热门股市的家园。
当然,快速回报是吸引风险资本的最终动力。难怪中国大陆的股市如今成为了投资者的首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