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蓬勃发展的汽车市场挑战专家观点 - 彭博社
Brian Bremner
中国的汽车狂热消费者在2006年继续超出预期。今年早些时候,大多数预测者预计由于高排量汽车消费税的到来、油价上涨以及北京试图降温过热经济而导致的银行贷款收紧,内地乘用车销售将温和增长。
然而,尽管最近几个月销售增长有所放缓,但今年对于外国和中国汽车制造商来说,销售形势却完全不是停滞。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上半年乘用车销售较去年同期增长近50%。
而总车辆销售——乘用车加上卡车和商用车——预计今年将比2005年增长74%,约为690万辆,该组织预测。“我们将看到在一个巨大市场中的巨大增长,”福特汽车(F)中国分公司分销运营副总裁大卫·托马斯在上海表示。
这段欢乐时光源于多种因素的交汇。首先,多年的价格下降加上收入的增加,使得汽车对公众中的大部分人来说变得可负担,特别是在内陆大市场中,上海的汽车咨询公司CSM Worldwide的分析师雅尔·张表示。“真正的需求来自于成都和重庆等二线城市,而不仅仅是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富裕的沿海市场。“普通人开始购买汽车。”
更大的市场。
要理解原因,请考虑这一点:根据J.D. Power的数据,入门级紧凑型车的平均价格在中国范围为8,000到16,000美元,自2000年至2005年底下降了28%,而其他类别的价格下降幅度超过20%。J.D. Power与麦格劳-希尔(MHP)是同一单位。
与此同时,中国迅速扩张的国家财富——个人储蓄在2005年底达到了创纪录的1.7万亿美元——正在扩大潜在买家的范围。根据中国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数据显示,现有约1亿中国家庭的储蓄超过7,500美元。
此外,中国的首次购车者面临着大量的车型选择。消费者可以从约25款入门级紧凑型车中选择,例如奇瑞QQ和本田汽车(HMC)的Fit。根据张的计算,前半年大约有18款新车型由大型外资和本土汽车制造商推出——到年底还将有另外26款到来。“这是中国汽车历史上新产品发布的创纪录年份,”他指出。
外国主导。
中国政府限制银行贷款以抑制大陆炙手可热的经济增长的努力,对汽车需求几乎没有产生影响。毕竟,2005年由J.D. Power调查的中产阶级中国人中约有89%是现金支付。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是有需求的消费者。他们通常会花费超过一年的收入来购买一辆低端汽车,因此财务风险极高(见BusinessWeek.com,06年5月17日,“驱动中国消费者的因素”)。
目前,外国汽车制造商如通用汽车(GM)、福特、大众、丰田(TM)和日产(NSANY)——这些公司都是与当地中国合作伙伴的合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占据了80%的主导地位。它们在中国的展厅中拥有更多的紧凑型车、轿车和豪华品牌,并且拥有强大的营销实力。综合考虑,外国汽车在质量上仍然被认为优于本土品牌。
强劲的中国需求为面临重大问题的美国汽车制造商如通用汽车和福特提供了急需的支持,因为它们在关键的美国市场上正遭受来自日本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攻击。通用汽车及其在中国大陆的合资企业在上半年实现了创纪录的增长,销售量跃升47%,达到453,832辆。
福特增长。
这使得通用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占据了市场领先份额(去年取代了大众),达到了12.5%,而去年同期为10.8%。上海通用,通用汽车在中国与上海汽车工业(SAIC)的旗舰合资企业,凭借如Excelle轿车和Buick GL8行政旅行车等车型享受着强劲的销售。
与此同时,福特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相对晚辈,现在是大陆市场上增长最快的品牌,戴维·托马斯表示。其品牌组合(福特、林肯、沃尔沃、捷豹和路虎)在上半年实现了101.8%的增长,尽管基数较小,仅为74,395辆。其关键合资企业长安福特马自达生产热销的福特福克斯这款中型乘用车,以及福特蒙迪欧。
托马斯表示,紧凑型或小型轿车细分市场仍然是行业销售的巨大驱动力,尽管中国消费者确实“对增加功能性和灵活性有着日益增长的需求。”福特对将在2006年晚些时候推出的五门版福克斯寄予厚望。
更好的利润率。
另一个令人愉快的惊喜是,尽管产品供应激增和大幅降价,外国汽车制造商的利润率今年仍然相对稳定。一个原因是,海外制造商近年来通过扩大其在大陆的汽车零部件供应网络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避开了中国对进口组件征收的高额关税。
CSM的张表示:“在过去两年经过削减成本后,主要的外国和中国汽车制造商的利润率今年正在改善。”
当然,中国的汽车行业仍然面临巨大的产能过剩问题。随着燃料价格上涨,耗油量大的运动型多用途汽车的销售受到压力,而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的繁荣与萧条的情景可能会破坏行业未来的快乐之旅。然而,目前看来,大陆汽车行业将违背早前对不太理想年份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