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住房难题 - 彭博社
Brian Bremner
北京、上海和深圳不断变化的商业天际线;买卖房产的投机者的故事;中国城市富裕精英有时华丽的消费文化——毫无疑问,内地大众的新鸦片是房地产。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城市中国已经从一个高度补贴的国有住房体系演变为一个自由运作、市场驱动的体系,伴随着所有的机遇和不平等。
某个年龄段的中国人——现在大约在40岁左右——在1980年代末或1990年代初为国有企业工作,刚开始职业生涯时只需支付其收入的一小部分用于住房。随着1990年代中期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和总理朱镕基开始 dismantle 这个体系,到1998年几乎已经成为历史。一个更市场驱动的中国需要劳动力流动性、充满活力的私营部门和更能反映需求的住房市场。“致富是光荣的”成为新的口号。
炙热的增长。
今天,中国更富裕,这无疑是一件好事。曾经庞大的国有企业部门内,巨大的私有化、合并和关闭浪潮清除了许多无用的部分。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的住房拥有率在全球标准中是很高的。然而,中国也面临着更严重的收入不平等、环境破坏和社会动荡。过去十年里,幸运地进入住房市场的大陆人正在享受美好的生活。年轻夫妇和农村移民在寻找负担得起的住房时却面临着困难。
这就是当前关于如何最好地处理中国过热房地产市场的重大经济辩论的社会背景。自四月以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政府已采取措施来降温。北京现在要求对高端物业进行更高的首付款,并对投机性房地产交易征收销售税和资本利得税。与此同时,开发商面临更高的融资成本和对囤地的处罚。
这些举措背后有合理的宏观经济原因。中国近一半的GDP增长——在第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长11.3%——来自固定资产投资,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与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大沿海城市的办公大楼、购物中心和住宅公寓的支出有关(见BusinessWeek.com,2006年7月18日,“中国增长是否过快?”)。
社会反弹?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数据,在中国70个最大城市中,住宅和商业物业价格在6月同比平均上涨了5.8%。其中,北京的涨幅为11.2%,2008年夏季奥运会相关的建设正在快速进行,而深圳这个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繁荣南方城市则令人瞩目地上涨了14.6%。中国的银行系统在商业房地产和抵押贷款方面也有巨大的风险敞口。
没有人希望看到日本式的房地产崩溃降临到像中国这样的仍在发展的经济体上。然而,即使不至于如此,胡政府也需要担心在一部分收入增长速度跟不上飞涨的住房成本的民众中可能出现的社会反弹。而我们这里谈论的并不是大约8亿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中国人(当地政府对土地的疯狂征用很常见),而是生活在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居民。
在七月,财政部报告了主要城市低租金公寓的严重短缺,国有新闻机构新华社报道。财政部长总结说,自1990年代初以来,仅花费了5.93亿美元用于低租金住房,70个城市根本没有提供任何补贴住房。考虑到中国现在是一个2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增长速度惊人,这个问题需要政府认真对待。
降低温度。
胡政府面临的真正高空走钢丝的挑战是如何温和地降温房地产市场,而不至于过度干预引发严重的调整。打击投机过剩是有意义的,值得称赞的是,自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一直在努力做到这一点。问题在于地方政府监管者对来自北京的请求置之不理。例如,法律规定对囤积土地(但实际上并未开发)的投机者进行惩罚的法律几乎没有得到执行。
如果胡的团队能够做到这一点,将会增强政府在民众中的信誉。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住房市场和增加的房屋拥有率也将对家电和各种服务行业产生健康的经济乘数效应。在这方面,中国人和美国人、日本人、欧洲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购房是一生中的重大购买和重要的金融资产。如果这个机会对太多家庭来说遥不可及,政治反弹可能会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