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如何助燃中美冲突 - 彭博社
bloomberg
作者:埃里卡·S·唐斯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作为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崛起,使能源问题跃升至中美关系中与贸易和台湾并列的主要摩擦源。中国对能源的快速增长需求引发了华盛顿的担忧,认为世界上没有足够的石油来满足美国3亿个耗油公民和13亿中国人的需求。反过来,美国的不安也引发了北京的担忧,认为美国可能会拒绝中国获得其继续经济增长所需的石油。
关于这场即将到来的斗争,已经有很多讨论。然而,两个大国之间真正酝酿的冲突并不是因为对原油实物桶的直接竞争,而是因为石油与其他外交政策问题密切相关,而这些问题在北京和华盛顿之间存在分歧。
石油在中国外交政策中日益重要的角色反映了需求的激增。中国在全球消费中仅次于美国,在进口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过去十年中,中国的需求增长了两倍多。中国每天消费700万桶,约为美国水平的三分之一,每天进口330万桶,约为美国水平的四分之一。但国际能源署预测,2011年中国的需求将达到910万桶/天,进口量为530万桶。
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内 石油赤字促使其效仿其他主要进口国,以确保获得石油。中国正在多样化其供应商,鼓励国家石油公司在海外收购资产,并与出口国建立更紧密的外交关系。尽管这些举措早已被其他国家采用,但中国的采纳在华盛顿引发了警报。(还记得去年CNOOC对优尼科的失败收购引发的轩然大波吗?)
中国寻找石油与美国利益冲突的两个最显著的地方是苏丹(中国公司最大的外国生产来源)和伊朗(中国第三大原油进口供应国)。华盛顿看到一个大国利用其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地位来阻碍制止达尔富尔种族灭绝的努力,并减缓国际社会遏制伊朗核野心的行动,而北京则认为国际政策的有效性有限,可能危及其石油供应。
到目前为止,中国在个案基础上权衡其石油利益与国际社会的利益。在苏丹的情况下,天平倾向于石油。北京削弱了至少一项安全理事会决议的措辞,以惩罚苏丹政府在达尔富尔的暴行,但最近同意在非洲联盟的支持下向那里派遣联合国部队。在伊朗的情况下,需要平衡石油、地区稳定和中美关系等竞争利益,北京迄今为止已站在国际社会一边。中国在2月份作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成员投票,承受华盛顿的压力,将伊朗核问题报告给联合国,并支持7月31日的安全理事会决议,威胁如果伊朗不停止铀浓缩将实施制裁。然而,与伊朗(全球第二大石油和天然气储备国)更深的能源联系可能会诱使北京将天平倾向于另一方。
确实,华盛顿面临的风险是,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日益加深,这将越来越促使北京将石油置于比人权保护、核不扩散和良好治理等国际问题更高的优先级。因此,美国面临的挑战是说服北京以不支持违反国际规范的国家的方式来满足其石油需求。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石油在中国外交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北京对其他国家什么行为构成不当行为以及应如何处理的评估,往往与华盛顿的看法不同。美国最好的选择是鼓励中国表现出其所声称的负责任的新兴大国的样子。时间可能站在华盛顿一边。随着中国全球影响力的持续增长,国际社会将期待中国用行动来支持其言辞。
在《外部视角》中表达的观点仅代表贡献者的意见。
埃里卡·S·唐斯,前中央情报局分析师,现为布鲁金斯学会中国计划的中国能源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