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来说,这是合并与雄心 - 彭博社
bloomberg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地方市场,涵盖从冰箱到手机的所有产品,未来不久将成为全球商业的重要参与者——拥有一些世界上最负盛名和最盈利的公司和品牌。它计划通过发展和培育能够与世界顶尖企业竞争的本土公司,以及采取积极的并购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一进程已经在进行中。
中国对增长和成功有着真正的渴望。尽管在许多情况下,管理大型全球公司的知识和技能仍然不足,但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西方应该将其视为长期挑战和黄金机会。
中国公司,许多由政府拥有或控制,已经在西方公司投资了20年。最近,一些引人注目的交易,例如2003年中国电视制造商TCL与法国汤姆逊电子公司的电视部门合并(汤姆逊是RCA和汤姆逊品牌的拥有者),以及2004年中国联想收购IBM(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向世界介绍了一代具有全球抱负的中国公司。
全球雄心。
即使是像海尔(HRELF)对美泰(Maytag)的失败收购——最终被惠而浦(WHR)收购,以及中国国家海洋石油公司(CNOOC)试图收购优尼科(Unocal)遭遇美国政治反对的事件,也反映了中国的全球雄心。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收购总体价值相对较小——自1986年以来约为300亿美元。这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例显著低于其他快速发展经济体(如印度和南非)公司的投资金额。而且与外国公司每年在中国投资超过600亿美元相比,这显得微不足道。但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开始。中国公司有两项必要的优势,以便积极向前推进:政府的鼓励和充足的可用资本。
波士顿咨询公司最近对自1986年以来的515宗中国并购交易进行了审查,发现大多数此类交易可归入四个广泛类别之一。
并购类别。
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交易涉及中国公司收购外国业务——例如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以便扩展海外。自1986年以来,已经有约223宗此类交易,总价值约为180亿美元。
第二大类别是海外投资,其中中国投资公司或私募股权公司主要为了财务回报而购买外国公司的股份。例如,1993年,中信泰富(CTPCY),国有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CITIC)的子公司,购买了香港电讯12%的股份。自1986年以来,已经有186宗此类交易,总价值约为96亿美元。
还有另外两种并购类别。一种是由国内扩张计划驱动,涉及中国公司收购或接管外国合资伙伴在大陆的资产,例如上海光明乳业在2003年从达能集团(DA)收购广州达能酸奶时所做的那样。自1986年以来,这一类别的交易约有76宗,总价值为16亿美元。另一种模式是中国在该国对外国资产的投资,在过去20年中约有30宗此类交易,价值为6亿美元。
离开大陆。
要理解未来的形势,西方商业和政治领袖需要了解中国并购交易性质的变化以及未来可能的全球雄心。这对西方跨国公司来说可能是好消息,也可能是坏消息。
在早期,从1980年代中期到2000年,中国的大多数并购交易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然而,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并购交易开始呈现出更外向的特征,标志着中国计划成为全球经济舞台上的主要参与者。
除了备受关注的联想-IBM交易,这对许多西方人来说是一个真正的启示,还有其他重要的并购交易。例如,中国网通集团(CN),一家价值80亿美元的中国电信公司,与合作伙伴联手收购了亚洲全球交叉(ASGXF)。
政府支持。
中国石油(PTR),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子公司,收购了美国德文能源公司(DVN)在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和天然气资产。上海汽车工业公司,中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之一,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公司(SYGMF)的控股权,而中国南京汽车集团收购了英国的MG罗孚集团。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公司的全球雄心将得到中国政府的强力鼓励和支持,政府有明确的政策来国际化中国企业,并通过整合创建“国家冠军”。中国最大公司的国有性质大大增强了北京的作用。
对于一些公司来说,全球收购已被证明是高度问题化和价值破坏的,这突显了中国收购者在国际扩张时面临的重大挑战。对于其他公司来说,收购显然已成为实现中国国际雄心的最快和最有效的方式。得益于蓬勃发展的经济,许多中国公司拥有可观的现金储备。如果需要额外资金,国有银行和私募股权公司提供的廉价融资也可用。
西方的机会。
尽管他们最初的并购努力失败了,但海尔和中海油等大玩家无疑将在不久的将来重返谈判桌,许多其他中国公司也是如此。西方高管需要对此有所预期。中国的努力显然将为许多寻求在日益以成本驱动的全球环境中保持产品或行业主导地位的西方公司带来重大挑战。
但这也将为一些公司创造独特的机会:与中国公司合作或协作;向他们提供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甚至,或许,出售一些资产或部门——出于经济或其他原因——与公司的长期计划不符,但对中国买家来说可能看起来很有吸引力。
中国的全球挑战者正在到来。没有人能阻止他们。但经济蛋糕很大且在不断增长,中国对并购的渴望在西方应被视为潜在的机会而不仅仅是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