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导弹部队作战需求与发展论证专家荣获二等功
人生轨迹不尽相同,有人期望顺意与平坦,有人选择挑战与艰难。在杨辉耀的军旅生涯中,曾经历了三个人生拐点,每一个人生拐点都是一次艰难的选择,每一次他选择的标准都是两个字:“打赢”。
第一个人生拐点:正当他在一线部队干得如鱼得水的时候,却被一纸调令召回学校任教……
刚刚迈出军校门,杨辉耀被分配到导弹发射营任排长。凭借着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出色的指挥能力,不到半年时间,他便被破格提拔为指导员,这在同期毕业的学员中还没有第二人。一年之后,他所带的连队步入了先进连队的行列,这时的他可谓前途一片光明。然而,此时正值第二炮兵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杨辉耀作为首选对象被召回学院任教。
从一个曾经的学生变为教官,杨辉耀便开始了近乎自虐式的充电。这年他以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研究生院。他一边教学一边做课题,他的第一个课题就是难度系数极高的《某型导弹精度评定》研究。课题完成的当年即获奖。
拿到硕士学位后,他又考取了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力学专业的博士。在那段为师又为徒的日子里,他一边教学,一边搞科研,一边要学习,回到家一手抱着孩子,一手还拿着书看。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后,他紧接着又进入博士后,这次是学院推荐的。然而却遭到了妻子和家人的坚决反对,母亲心疼地说:“孩子咱不读了行吗?看你累成啥了。”杨辉耀却怎么都放不下,安排好教学计划,整理好案头的科研报告,又一头扎进了博士后工作站。“那段日子,那种对导弹的痴迷,现在回忆起来,仍会激起你无限激情。”杨辉耀感慨地说。
第二个人生拐点:成了博士后的他,本可以在院校再展宏图,而他却到某研究所当了一名普通科技干部……
这年深秋,杨辉耀受命来到某研究所,为一套新作战设想设计发射方式。杨辉耀正是这项研究的课题负责人。
设计的艰辛超乎想象。他拿着花费了两个多月时间形成的设计方案,走进会议室,将自己的设想一抛出,便引起了多数专家的强烈反响:理论上可行,但实现起来很难;导弹发射实际情况非常复杂,这一系统在武器装备上应用会有一系列的技术问题难以解决。
杨辉耀一字一句地记在了本子上。经过两年苦战,他和课题组的同志们攻克了6项关键技术。其中的发射控制系统申请了国防发明专利。
又一年后,杨辉耀完成了这一任务的全部论证、设计、技术改造及仿真实验。只等实弹发射。那时他才能将自己书写的那摞厚厚的论证设计报告,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那晚,大漠沉寂而广阔的夜空上,耀眼的火龙拖着长长的火焰呼啸着划过宁静的夜空,直插云霄……杨辉耀说,从事导弹研究10余年,只有这晚才让他真正体会到了导弹人的自豪感。
试验成功后,他的课题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三个人生拐点:正当他在专业领域得心应手时,却再次受命转身,开始领衔一项全新的研究……
2003年12月,杨辉耀的人生之路又拐了一个弯。这是一个新成立的研究室,任务是进行导弹部队作战需求与发展论证研究,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研究和提出问题。
从装备科研到顶层设计,从工程项目到软科学研究,从轻车熟路到全新领域,这对于一向喜欢攻克技术难关的杨辉耀来说,注定要面临一个不无痛苦的转变和适应的过程,无论是专业上,还是在思维的方式上。
要论证的问题似乎太大,完全超出了他的研究领域。让他总有一种老虎吃天不知如何下口的感觉。深夜,他脑海中有很多想法像泉水一样往外冒,一种几乎要爆炸的力量让他无法入眠。但第二天来到计算机前时,他却怎么都理不出头绪,心急如焚,痛苦万分。
经过一年“黑暗”中摸索,第二年他们拿下了10个课题,今年又承担了十几项课题任务。
在第二炮兵工程学院教学的时候,杨辉耀讲课已相当自如激情。可现在他总说自己是个学生。“导弹武器作战需求研究的路还很漫长,我们只是刚刚起步,未知在脑海里占了太大的空间”,杨辉耀如是说。
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都因热忱而成功,而成功则是热忱或激情的最好印记。去年杨辉耀因科研成果突出荣立二等功。 (解放军报 吴艳冰/温雁冰/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