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80周年校庆:将星从这里升起
2007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迎来建校80周年。
打开记忆的窗户,追寻人民军队院校发展的足迹——
从1927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龙江书院创办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官教导队,到组建红军大学,从1936年6月,中共中央创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到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再到解放战争时期各战略区相继成立军政大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军事学院、政治学院、高等军事学院,到1985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将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成立国防大学,国防大学每迈出一步,都与辉煌的历史相连。
今天的国防大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以新的世界眼光,新的战略视野,冷静思考并科学谋划在新的征程上如何完成新的历史使命。
井冈山见证:建军大计,立校龙江
80年前,毛泽东率秋收起义的部队挥师井冈山后,在11月的一天,来到井冈山下蜿蜒的龙江之畔,举行了军官教导队成立暨开学典礼。教导队所在地名叫龙江书院。
毛泽东为什么在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后一个多月就要创办军官教导队?推翻黑暗统治,夺取全国政权,必须有一支武装力量。“有军必有校,治军先治校。”这个问题,在他的许多著作中和谈话里可以清晰地得到答案。
第一期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学员,由边界各县选派的工农分子和部队中的优秀班长骨干参加。翻阅那些已经泛黄的珍贵历史资料,在学习期间,学员每天“三操两讲一点名”,既学政治,又学军事。政治学习以阶级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为主课;军事学习以军事基本要领、战术训练为主。这些学习内容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很强的操作性。
毛泽东经常亲自给学员们讲课,指导学员进行军事训练,指示学员们要理论联系实际,一边学习,一边做群众工作。同时,教导队还派学员到古城、新城、茅坪进行社会调查,经过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学员们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100多名学员回到各地后,发挥革命种子和酵母作用,对发展工农武装割据起了很大作用。
红军军官教导队和不久后创办的红军大学,出色地完成了那个时代赋予的为建立、巩固、发展革命根据地培养骨干的历史使命,1.4万余名干部骨干中有不少能征善战之将,造就了刘伯承、叶剑英、何长工等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教育家。在办学过程中形成并坚持的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并重、前方与后方相结合的军校教育方针,为人民军队院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直到现在还闪烁着光辉。
宝塔山见证:抗大抗大,越抗越大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这首歌曲至今仍回响在全军许多院校隆重集会和重大庆典之时,听到这歌声,就能让人热血沸腾!
70多年前,这歌声,曾回响在宝塔山下,延水河畔;曾回响在一批批从国统区奔向延安的热血青年的心里!
70多年后,一批批来自国防大学的军师职指挥员,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列队抗大纪念馆前,引吭高歌:“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这歌声回应历史,亮彻寰宇,伴随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潮流响遏行云!
这些红大抗大的子孙,不是来学习那些有限的知识,他们是来汲取无限的精神营养的。
1936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要办个高些的大的红军学校,否则将来无干部。没有大批干部是不行的。现在不解决这个问题,将会犯罪。我们有责任引导同志们看得远,办一所红军大学来培养大批干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936年6月1日,中共中央创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1月19日,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毛泽东亲自制定了抗大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并亲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
在延安城东南,延河之滨的宝塔山,不仅是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更是荣誉、精神、文化的载体。
在当年抗大驻地的山坡上,几十个大小不一的石洞,被抗大师生因陋就简地改造成了教舍。大的石洞做教室,茅草编成门帘,在石壁上凿出黑板,桌椅讲台均用石头制作而成。小的石洞做宿舍,洞里的石炕简单修补后铺上杂草或木板就当床铺,两三人一个石洞、四五人一个石洞不等,还在洞与洞之间修筑了“红军路”。
毛泽东在看望抗大学员时诙谐地说:“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你们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在洞中修炼。什么时候下山呢?天下大乱你们就下山!”临别时还亲切勉励学员要安心学习,迎接和促进抗日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
一批批战将从延安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抗日战场。罗瑞卿曾自豪地说:“抗大抗大,越抗越大!”毛泽东曾自豪地评价道:“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抗战胜利后,抗大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残酷战争条件下的9年办学过程中,抗大共培养了10多万名优秀的军政干部,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的发展壮大,为夺取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发展、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紫金山见证:军事学院,转轨正规
新生的共和国百废待兴。国防和军队建设亟待步入正轨。身经百战、征尘未洗的刘伯承主动上书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请求办校治学育才。
1951年1月15日,刘伯承从陈毅手中接过了军事学院的军旗!这是新中国建立后我军最早的高等军事学府,年已59岁的刘伯承出任院长。
刘伯承根据学员的情况和抗美援朝战争临战需要,设置了高级速成科、上级速成科、基本科、情报科等。首期招收学员758名。
不久后招收的第一批战役系的52名学员都是南征北战的高级指挥员,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全部是共和国的开国将军。
就是这样一批战功卓著的高级指挥员依然是以普通一兵、普通学员、普通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野外作业时,一样的手提马扎,背着书包,集合排队,乘坐大汽车去作业场所。
作风连着战斗力。这样朴素的作风传承至今,现在国防大学军师职指挥员现地教学时,依然这样严格要求自己。
军事学院开学之后,最紧迫、最困难的问题是翻译和编写军事教材。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军委决定邀请20多名苏联军事顾问到学院各个教学部门,带队的总顾问是罗哈里斯基中将。
为有效地借鉴苏联红军的作战经验,编写出适合军队需要的军事教材,刘伯承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其中包括原国民党军队中的旧军人。消息传开后,各路人士纷至沓来。经中央军委批准,先后在南京的军事学院工作的600多名旧军官教员到1955年底尚有300多人,第一次授衔时100多人是少将以上军衔。这批旧军官为军事学院的建设付出了辛劳,作出了贡献,功绩也载入了军事学院的史册。
让曾经战败的对手来教自己,有些学员不理解。刘伯承说:“古时候,赵武灵王还知道以敌为师。”他指出:“这些教员现在是我们请来的‘先生’;至于‘旧军官’,那是他们的过去。”
刘伯承还发动全体学员,联系本军区、本部队的战争经历,开展总结和编写战例的活动。学员写出了82篇战例汇编稿,其中包括辽沈、淮海、平津大战中的一些著名战役和战斗,推出了《战例汇集》一书。这样,“拿来”的外国军事经验与我军的传统紧密结合,大大充实了教学的内容。
当志愿军陆续入朝参战以后,刘伯承根据军委指示,先选调40多名学员到朝鲜指挥作战,随后又调去70余名学员。杨得志、秦基伟等著名战将,都是从军事学院出发,直接开赴朝鲜前线的。
刘伯承特别重视学院的教材建设,多次强调:教材是院校的“重工业”,是一项基本建设,一定要下功夫编好,保证质量。对战术理论教材和想定作业他亲自把关,特别强调“不能误人子弟”。
南京军事学院为我军院校正规化建设摸索了经验,树立了榜样,为培养我军高素质的军政指挥人才作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
军事学院、政治学院、高等军事学院以及后来的军政大学,着力培养学员军事、政治理论水平和组织指挥现代条件下合成军队的协同作战的能力。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曾走过一段在曲折中办学、在整顿中前进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军队院校建设迎来大发展的春天。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相继建立,为新时期我军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高级干部,发挥了院校“集体干部部”作用。
红山口见证:国防大学,再创辉煌
1985年12月24日,军委主席邓小平发布命令,决定将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合并成立国防大学。1986年1月15日,首任校长张震从军委常务副主席杨尚昆手中接过国防大学军旗。这位曾经迈开双腿走过长征的共和国开国将军,从此带领国防大学教职学员开始新的长征。
随着全球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国际战略格局的不断调整,一场前所未有的新军事变革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军事理论如何创新?高级指挥员如何培养?国防和现代化建设如何进行?以国务院、中央军委139号文件和中央军委6号文件的形式为一个学校制定一个时期的办学方针、目标和任务,享此殊荣的只有国防大学!
江泽民先后17次视察国防大学,7次为国防大学题词,多次调阅高级领导干部班学员上课的教材,多次倾听校党委常委集体汇报工作,日理万机的他十分重视国防大学的建设。
新的历史时期,国防大学担负着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培养高素质新型高级军事人才的使命,地位重要,责任重大。胡锦涛对国防大学寄予厚望。2005年10月25日,他亲切会见了国防大学第四次党代表大会全体代表,希望国防大学在新的起点上谋划和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建设,更好地担负起培养输送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创新发展军事理论的光荣任务,为切实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的历史使命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把国防大学建设成为符合时代要求、具有先进水平和我军特色的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
新世纪新阶段,围绕使命任务,国防大学理清建设综合性联合指挥大学的办学思路和教学理念,聚焦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积极推进由机械化条件下的合同指挥教育向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指挥教育转型。
国防大学继承红大抗大面向战争和部队建设实际回答现实问题的光荣传统,将教学科研瞄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主战场,把军委总部关注、部队官兵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教研的重点,使教学的前瞻性、针对性、实效性明显增强。目前,国防大学拥有军事学一级学科6个,7个学科专业领域进入全军“2110”工程,5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国防大学构建信息时代高级指挥人才素质模型,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改革方向,并以此为牵引对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全方位更新;构建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和主线,以打得赢、不变质为根本要求,以“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和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以“军事、政治、科技”三大门类课程为支撑,主干课、辅助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课相配套的新型课程体系。根据高级任职教育的特点,分层次地为战略班、中青班、战役训练班、信息作战高级研讨班、国防动员班等各类重要班次专门设置课程。走出课堂,面向部队、社会和世界,广泛运筹资源,搭建起开放式和实践性教学平台,使学校教学聚军内外、国内外知识智慧之力量,来迅速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我军联合作战高级指挥人才的培养质量。1985年以来,培训轮训15879名学员。目前全军大军区职和作战部队正军职领导绝大多数在国防大学学习过。学校还培训了100多个国家的近3000名高中级军官和政府高级官员。
从战火中边学习边打仗的教导队,到长征马背上的军委干部团;从因陋就简的抗大石洞教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军政大学相对正规的办学场所;从南京军事学院宽敞明亮的教室,到国防大学庄严巍峨的教学大楼、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想定实验室、战争实验室、军事理论科学数字图书馆;在今天的国防大学,办学条件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这里,可以“驰骋疆场”进行“战争预实践”,可以遨游知识的海洋,挺立世界军事变革的潮头!今天的国防大学讲台是开放的,在那里,不时出现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和军委总部领导干部的身影,不时出现国内学界大家和名师的身影,不时出现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国防部长和世界著名军校校长的身影。据统计,学校先后接待90多个国家、1500多个代表团14600多名外国军队和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来访;组成500多个国防大学学员、专家教授代表团组,到30多个国家进行考察,900多名教研人员出国留学、讲学、参加学术会议。
从井冈山、宝塔山、紫金山到红山口,国防大学走过80年艰苦奋斗的岁月。历史证明:将星从井冈山升起,从宝塔山升起,从紫金山升起,从红山口升起!将星从这里升起,闪耀在共和国的万里晴空!(特约记者林培雄 刘德茂本报记者陈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