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秘水上轰炸靶场 体验海军航空兵的生活
初秋的江南某机场,一架架携带实弹的新型轰炸机凌空出击,紧急机动至某水上靶场突击“敌岛”。“攻击!”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一枚枚航空炸弹如离弦之箭穿破浓浓云雾,砸到“敌岛”上。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传来,顿时,湖面颤抖,水柱冲天。战机刚掠过投弹区,便收到地面指挥人员反馈的信息:准确击中目标!
这次复杂气象条件下低空密集轰炸训练任务的圆满完成,标志着某飞行部队精确打击能力又攀新高!而其背后,却是一代代42年如一日在靶场默默奉献的官兵。近日,我们走进了位于某地的东海舰队航空兵某场站水上轰炸靶场。
靶场就是航空兵的“磨刀石”
水上靶场位于水乡深处,水域面积800多平方公里,靶场就在湖中心的一个无名岛上。从1965年组建以来,一代又一代的靶场官兵长年与湖水相伴,同靶标相处,先后保障了三代10余种机型的战机的轰炸、投弹、布雷等训练任务,为航空兵部队战斗力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
现任场长吴鹤群向我们介绍,水上靶场主要担负轰炸靶标的维护、管理、警戒以及为飞机导航、靶场的气候测量、弹坑的平整等任务,确保飞行训练顺利进行。靶场官兵中有观测、汽艇驾驶、报务、气象、电台五个专业,就像一个“小飞行场站”。靶场在平时的轰炸保障过程中,各类人员必须提前到位,其中对空电台必须提前1小时开机,随时准备接收飞行员发出的信号;观测班提前2个小时到达观测哨位;汽艇班提前3个小时出艇巡逻警戒,清理靶标周围3000米以内水域的渔船,清理干净以后利用移动电台向指挥所报告;轰炸完毕后,由观测人员将轰炸成绩报告给飞行员。
这天刚好有空弹实投任务;我们登上警戒汽艇,随同警卫人员去湖上执行警戒任务。站在高速开进的汽艇上放眼望去,湖面上烟波浩渺,天水相连。指导员李中明说:“没来过靶场的人,也许会被靶场的神秘所吸引,认为湖上的生活一定很浪漫,蓝天、白云、碧浪、飞鸟。可靶场的真实生活却远不是那么回事。”
冬冷夏热是水上靶场典型的气候特征。炎热的夏天对靶场官兵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湖上巡逻警戒,汽艇班的战士要经受住头上太阳晒、脚下水汽蒸的煎熬。湖面的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巡逻艇内的温度则高达60摄氏度,人坐在艇里,不一会就浑身湿透,衣服跟洗过的一样。而每次保障飞行任务,官兵们在艇里一呆就是6、7个小时。靶场的岸上观测哨比较简陋,加上湖上的蚊子个大性猛,观测班的战士在观测计算完一组数据后,手上腿上全是被蚊虫叮咬的包。
汽艇班士官刘力说,前年初冬的一个上午,部队接到紧急任务,要将几天前飞机投放的水雷训练弹打捞上来。虽然有专业的打捞船,但是仍然需要人潜下去把训练弹周围的淤泥挖掉,并将绳索套在训练弹上。汽艇班5个战士轮流下水,刘力是汽艇班水性最好的,于是主动承担了潜水套绳的重任。刚刚清理过淤泥,湖水相当混浊,几次潜下去又浮上来,鼻子、嘴巴、眼睛、耳朵里全是泥巴,加上天冷水寒,冻得大家直打颤。但是谁也顾不了那么多,简单冲洗一下就又跳入了水中。等水雷全部打捞上来的时候,全班战士都累得筋疲力竭,冻得说不出话来了。第二天,全班人员都病倒了,盐水挂了一个星期。
空中力量的战场支配力主要通过对地攻击来实现,而靶场就是锤炼航空兵部队对地攻击能力的“磨刀石”,每一次保障任务,都是战争的“彩排”。
水上靶场在夜间轰炸科目保障过程中,汽艇班要在轰炸前一个小时提前上岛,将靶标上的煤油桶点着,这叫“点灯”。正常情况下,点燃油桶一次可以保障夜间轰炸5个小时。2003年初春的一个下午,靶场接到“子夜轰炸”科目保障任务后,立即进场准备。当一切准备就绪后,靶场上空天气开始阴沉下来,由于没有接到撤消或者行动顺延的通知,汽艇班的官兵一直坚守在警戒区域待命,1个小时、2个小时……直到4个小时过去了,当大家都以为飞行已取消时,却接到“飞行顺延,飞机40分钟后到达靶标实施轰炸”的命令。这时,油桶中的油马上就要烧完了,情急之下,时任指导员吴新平带领汽艇班的战士们,摸黑爬到靶标上给“导航灯”续油。官兵们脱下身上的棉衣,浸湿后把“灯”盖灭,待“灯”熄灭后重新加上油,再把“灯”点着。初春的深夜,气温只有零下4摄氏度,寒风袭来,官兵们冻得直打哆嗦,但是为了不耽误飞行,他们咬紧牙关,在一只手电筒微弱灯光的照射下紧张而有序地完成了“续油”任务。20分钟后,看到战机飞临靶场上空,准确命中目标,大家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