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思想类文章阅读简报
近两日,丁耘的旧文“我们现在如何做一个中国人”被文汇报和独家网重新翻了出来。他在文章中特别提到了读书,读“经典”的书,他讲“学习经典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个目的在我们这八个字的后面四个字里面,就是要“识体达用”——识大体,通运用。用现在更加被大家熟悉的中国字来讲,就是“安身立命”。 ”他强调“大学教育必须以经典为核心”。
人文与社会虽然更新比较慢,但即使这样,这个网站依然足够吸引小编,关键在于它里面文章所挑都是些“精”文,比如“多梅尼克•洛苏尔多:自由主义的反历史”这篇。文章指出,当今,美国乐此不疲地指责中国缺少民主,但值得注意的是,民主的一个本质要素是取消种族歧视,在美国取得这一民主成果,要感谢全世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兴起,而中国是这一运动的重要部分。
《金陵十三钗》观看热潮到现在还未退去,相伴随着学术界、媒体对它的评价不断。《环球时报》河清一文挖掘了该影片背后的历史故事(河清:《金陵十三钗》背后的真实美国 ),今天的中国人只知道美国援华抗日,却不知道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长达10年,美国一直在默认、怂恿、援助日本侵略中国!日本占领东北,美国时任总统胡佛声称表示理解。日本占领上海等大片中国国土,美国还是默认,其目的是怂恿日本进攻苏联。等后来日本放弃北上,瞄准美英法荷占领的东南亚,挥师南下之后,美国才开始转意,1940年7月对日实施钢铁禁运,1941年7月实施对日本生死攸关的石油禁运,这也最终导致日本铤而走险偷袭珍珠港……
关于重庆的舆论风向在转。《开放时代》2011年第9期有一系列关于重庆的文章,其中一篇是高原等所写的《“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重庆农村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文章总结了重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经验。该工程在政策层面有两个核心,一是政府主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产业链建设,作为农户增收的基础;二是创新性地提出了"户户增收"和"均衡增收"的目标,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民生导向。与之相应的,政府助推增收工程的实践既有宏观层面的"招商引资"、“产业规划”,也表现为微观层面的"户为基础"、“入户帮扶”。值得注意的是,后者显示,政府可以通过微观层面的某些经济介入改善农户的经营环境,提高其经营实力。本文分析了增收工程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户增收的政策和实践,以及重庆市力图实现"户户增收"的诸多努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一些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对话,本文从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农户家庭经营的发展潜力两个方面探讨了万元增收工程的启示和意义。
高原貌似研究农村问题的专家,他之前的一篇文章《市场经济中的小农农业和村庄:经典理论与悖论现实》发人深省,他指出,韦伯和马克思均认为,小农家庭经营将被使用自由雇工的农业企业取代,传统乡村社会将瓦解和消亡。而通过对华北地区耿店村近15年来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发现,其发展逻辑与上述经典判断有诸多背离。市场经济的发展对耿店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农业从粮棉种植转型为温室大棚蔬菜生产。后者在市场上有更高的收益,并且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而与此同时,小农家庭经营并没有被农业企业所取代,反而更加巩固,农户小资产所有者身份也得到加强。伴随着农业转型,村庄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村庄治理从以行政性事务为主转变为以向农户提供经济性服务为主;农户联合成立了一系列合作性经济组织,以稳定销售、协调生产、扩展产业链、实现“纵向一体化”。这些变化使传统的村庄更富凝聚力,而且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小农经营的内在弱点,使其可以更好的应对市场经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