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各大财经媒体纵览
素有“巫师”之称的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有句名言:“如果你们认为确切地理解了我讲话的含义,那么,你们肯定是对我的讲话产生了误解。”但显然,他没能把他的话语贯彻到底。1月6日格林斯潘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福利国家模式遭遇挑战》,旗帜鲜明地解释了美国目前面临的困境:“在长达80年的时间里,福利国家模式从未遭遇过真正的政治挑战。现在,福利国家已经撞上由经济现实和财政状况筑起的‘南墙’。”“在美国,与限制政府开支相比,削减民众‘有权’享有的福利要艰巨得多,但目前福利所耗资源已超出美国经济供应能力。”
相比之下FT中文网的今日头条《中国土地销售放缓加剧》则要失色许多。文章认为,中国土地销售下滑尚未达到触发危机的程度。但随着地方政府过去几年累积的债务陆续到期,是否应当放松调控支撑地方财政,成为艰难的政策选择。该文对饱受诟病的土地财政与地方债务老调重弹:由于中国房地产调控导致楼市委靡不振,土地市场也随之一路下滑,而土地拍卖是地方政府极为重要的收入来源,债台高筑的地方政府面临的麻烦越来越严重。
无独有偶,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同样关注了中国房地产调控。其中栏短评《让政府为中国楼市接盘?》从开发商角度对1月5日发表于人民日报的《中国有条件避免房地产市场硬着陆》一文提出反驳:“这样一种方案(指当购买成本显著低于政府直接建设保障房时,可由政府收购部分烂尾楼和过度降价的商品房作为保障房使用)可能会为房价托底。但开发商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得接受廉价的估值。”
该网的左栏头条《中国寻求挑战美国海上霸权》则更侧重于时政。该文分析道:“中国军方的鹰派官员和分析人士长期以来一直指责美国试图将中国遏制在由日本、菲律宾和台湾构成的‘第一岛链’内。……他们现在谈论着最远让美国退回到夏威夷的问题,他们还在谈论让中国海军在西太平洋、印度洋以及更大范围的海域自由行动。”危言之下,中国崛起似乎已对美国两洋战略构成了严重威胁。然而有意思的是,只需稍稍往下浏览,该栏的第二条标题《奥巴马宣布裁军计划》便赫然入目。编辑的这种对比式排版确是煞费苦心,其意也不言自明。
再把视线转向国内财经类媒体。证券时报评论版刊登了来自华西证券研究所的沙伟斌《从政经文化互动看欧债危机》一文,试图从经济、文化等多元角度解读欧债危机:尽管欧债危机始于经济(即民众需求过度),但在解决路径中文化因素(如反战文化)会影响到政治路径和解决经济问题的可行性边界,同时政治体制也对解决方案有重大影响(如欧盟政治一体化的脆弱性、多党制等)。而上海证券报对于多元文化的解读要更为大气,宏观经济分析师程实在《多元时代全球政策协调要求更高》一文中写道:“对多元时代的向往和期许也带来了另一个不易察觉的新误解:多元是内生稳定的。而抛却主观价值判断,多元并非是内生稳定的,多元时代的不确定性甚至大大超出霸权时代,而多元时代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也远远大于霸权时代。”
在全球经济走向极不确定的时代,财经网头条用《永远增长真的合理吗?》这样的标题似乎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该文作者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斯·罗格夫对此解释道:“在发达经济体,基准行为毫无疑问是人们评估自身福利的重要因素。果真如此的话,那么一般化的收入增长便不可能像相对于其他人的个体收入的增长那样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幸福。”,因此“人们沉湎于试图永久最大化长期平均收入增长,而忽视其他风险和考虑,这看起来有一定的荒谬性。”
21世纪网则关注了即将到来的春运大潮。其头条评论《网络订票难需完善中间服务环节》为火车票实名制辩解道,在没有实名制的情况下,黄牛党是中介和囤积者,有极强的定价能力。最终购票者想要返乡,就不得不在最大程度上遵从黄牛的定价。因此,火车票实名制尽管遭到很多人的抱怨,但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为最终的购票者提供了某种博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