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各大财经媒体纵览
1月6日-7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成了今日各大财经媒体关注的焦点。
FT中文网连发数文,热议未来中国金融的改革方向,其财经编辑徐瑾在《金融改革事关转型成败》一文中大谈利率市场化,她写道,由于涉及关键要素的价格机制却仍旧缺失,在价格双轨制之下,必然是体制内机构获得寻租机会,而体制外个体付出高额赎金,而近些年诸多民间金融乱象不过是利率管制之下的必然结果。中共中央党校教师陈建奇同样在《破解中国金融改革困境》一文中指出,在人民币汇率缺乏灵活性的环境下,如果资本账户实现完全可兑换,那么资本跨境大规模流动的现象将成为现实,从而对人民币汇率造成显著影响,由此必然倒逼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扩大甚至完全浮动。记性好的读者或许还记得,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正是中央政府“行政干预市场”的果断决策,才使得香港特区成功渡过难关。而在08金融海啸尚未远去的今日,对利率市场化的弊端采取选择性无视,无疑需要非凡的勇气。
相比之下,《上海证券报》更侧重于温家宝总理的四个坚持之一:“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银河证券首席总裁顾问左晓蕾在该报撰写《金融业“转型”致力服务实体经济》一文道,信贷规模扩大带来的资本金补充需求的市场再融资,不但扭曲了银行为实体经济配置资源的基本职能,还造成了资本市场的极大困扰。银行实现向更平稳的中介服务机构模式的转变,是中国经济未来平稳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财经观察人士陈宁远则在《东方早报》发文《中国金融机构应消除日本病》,对比了中日金融系统。其指出,中国金融改革最需要避免表面上为实体经济提供专项金融服务,实际上以产能建设为目标,形成过度投资。
除了“四个坚持”以外,温家宝总理在总结报告中的一句“要提振股市信心”则给中国广大股民打足了鸡血。财经网头条评论转载了《证券市场周刊》高善文的《股市向死而生》一文,这位来自安信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表示,2012年上半年,由于银行体系的房贷冲动,资金成本可能会出现阶段性的回落,再加上存货调整带来的技术底,将会给市场带来一些积极的支持。
2012年是玛雅预言中的末日之年,这种“末日论”显然也感染了经济学家。英国《金融时报》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在《2012年世界经济不轻松》一文中持看衰态度:欧元区危机的结局可能是演变成一场波及全球的灾难,即便是美国的复苏也可能十分脆弱,2007年之前那些事件留下的阴影消散得很缓慢。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则在《中国经营报》更为尖锐地指出《世界经济下一轮危机或来自美国》。相比之下,《投资者报》用的标题有趣而又无奈:《2012:至少有奥运会值得寄托》,全文充斥着对全球经济的悲观论调。
数天前,欧元刚刚度过了自己苦涩的十岁生日。法国《观点》杂志刊登Romain Guber的《欧元往事》一文,作者在回顾欧元十年历程的同时无不讽刺地指出,这十年不仅是单一货币的发展史,也是各种政治角力的历史——大量鸡毛蒜皮的小事,自私卑鄙的伎俩充斥其中。当然,一味讽刺难以解决现实问题,法国经济学家让•皮萨尼-费里在英国《金融时报》提出疑问《2012:亚洲会否纾困欧洲?》,可惜结论同样是悲观的:亚洲不信任欧洲,不愿直接大举投资,因此很可能选择通过IMF来迂回纾困欧洲。亚洲当然仍对IMF疑虑重重——IMF在印尼或韩国的失败仍让人耿耿于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