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各大财经媒体纵览
1月10日,围绕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评论仍在持续发酵中。尽管9日A股市场出现了久违的反弹,创了3个月来的最大单日涨幅,但FT中文网似乎无动于衷,仍对中国股民“要提振股市信心”的满满期望浇了一盆冷水。该网今日头条刊登了复旦大学历史博士叶檀女士的《中国股市的假市场化》一文,其下第二条则配备了一封读者短信《“提振股市”是个伪命题》(把读者来信提到网站如此醒目位置的做法在FT中文网并不多见),其文言之凿凿:“中国的新股发行体制非市场,非行政,而是打着市场名义的权贵名利场,充斥了可笑的镀金式的暴发户辉煌。”言下之意是在敬告广大百姓股民,珍爱生命,远离股市。
中国证券报的社评《怎样才能提振投资者信心》则从如何解决问题的角度为中国股市出谋划策。该文从宏观基本面、估值比较、制度变革等多方面探讨了重塑投资者信心的方式方法,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做出美好期许:“如果抛开短期波动的干扰,长远来看,中国资本市场还非常年轻,虽然存在一些不成熟的地方,但充满旺盛生机,拥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发展空间。”
上海证券报延续了昨天的议题,仍然把评论的焦点放在金融资产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之上,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张茉楠在该报撰文《让庞大金融资产真正焕发内生活力》指出,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前提,就是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避免金融发展偏离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实现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从资金筹集型向资源优化配置型转变。21世纪网的头条评论《实体经济指明中国金融发展方向》同样着眼于此:只有为实体经济的长期均衡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证金融资源的安全和收益。欧美金融危机均证实了上述道理。
欧债危机在2012年依旧是世界经济的主要议题。阿姆斯特丹大学金融学教授恩里科•佩罗蒂在英国《金融时报》大声疾呼《救银行如救火》!作者认为,世界上真正安全的主权债券不够多,允许更多资产被算作“流动”资产,从而使“水桶”更大,可能起不到多大作用,只有各央行的“消防龙头”才能灭火。而安邦咨询对欧元区的前景分析则更为悲观,其在财经网发表的《警示2012年欧元区解体的风险》一文充满了文艺气息:“2012,惨淡经营的欧元区恐终难逃解体。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我们共同见证了欧元这一跨主权货币的创设与壮大,而在第二个十年的伊始,或许也将一起聆听这曲曲终人散,无可奈何花落去。”
尽管全球经济仍笼罩着阴云,但这丝毫阻挡不了中国人的喜庆脚步。年关将近,《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等影片纷纷赚得盆盈钵满,中国电影贺岁档的火爆也让华尔街日报中文版瞅准了这块蛋糕。其早间头条《如何从中国火热的电影市场分一杯羹?》对中国这个日渐崛起的“东方好莱坞”兴趣盎然:“中国2011年票房收入高达人民币130亿元,较上一年增加了30%。这意味着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规模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排名第三……鉴于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越来越高,我们可以期待的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尝试进入这一市场。”
当然,每逢过年总会中国带来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春运。1月8日,为期40天的2012年春运正式启动,今年春运客流量估计将超过31亿人次。一年一度的中国式大迁移又开始了。第一财经日报刊文《春运是时代难题的样本》颇为中肯地指出,解答春运难题的背后,隐含着求解其他时代难题的规律。一方面,现实国情摆在眼前,短期内的供需关系不能不去正视;另一方面,只要主事者努力为之,点点滴滴的进步亦是可以清晰看出的。这个时候,重要的是求共识、推改革,日拱一卒,必有所获,“春运不完美,但确实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