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思想评论阅读简报
2011年是愤怒和躁动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世界各地爆发了各种游行示威运动。在这些运动中,青年的身影随处可见。《人民论坛》2012年第1期发表四篇相关文章,对青年参加运动的心理和背后的政治根源进行了分析。
《2011全球青年“街头运动”解析》一文对占领华尔街、英国骚乱和中东动荡中青年参与情况进行了回顾;刘正奎、张婍《青年街头政治心理成因》指出,青年人群体之所以成为这些社会群体性事件的主力,与当前时代发展背景和青年人群体本身的一些心理特质是密切相关的。文章指出, 任何一起社会群体性事件都会经历前期酝酿、导火索和爆发维持三个阶段。在酝酿期,负面情绪的长期累积、群体效能感和群体认同是形成社会群体性事件的三大成因。黄敬宝则认为贫富差距拉大、就业机会减少、政策导向偏离导致的青年在经济领域中的边缘化,是爆发青年街头运动的主要原因(《青年被边缘化趋势加剧冲突》),他从具体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论断:美国持有硕士文凭的劳动者平均周薪十年仅上涨2.6%;英国青年人失业率创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之最。最后, 田德文和高阔则分析了青年躁动的政治根源《西方青年躁动的政治根源》:金融危机后,公共开支大幅度削减、学费提高和失业率骤升是导致西方青年上街游行的诱因。除此之外,西方青年上演街头政治的部分原因植根于西方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回到国内,小编带领大家关注一下最近的热点:台湾大选。今日,爱思想的头条文章是《郑振清:民生政策小异大同 认同问题趋而不同——2012年台湾选举透视》,作者通过一年来在台调研和选情跟踪资料分析,作者认为本届大选参选三方在民生——公共政策主轴上的争议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名异实同、小异大同,共同点大于不同点,这是由台湾在全球经济大变局中的角色和出路所决定的;而在认同问题上,三方都趋向于以台湾为主体的“国家”认同,但是程度不一,表现形式也不相同,这是由于台湾政治转型中本土化因素与民主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意味着过去的统独主张开始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