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工业化”使欧债危机无解-贾晋京
随着4月份西班牙国债到期高峰时段的到来,前段时间稍显平静的欧债危机波澜再起。西班牙国债收益率大幅攀升,意大利国债收益率也随之上扬,引起了人们对于西班牙可能成为“下一个希腊”的担忧。由于西班牙的“块头”远非希腊可比,因此一旦爆发的话,烈度可能将震碎欧元区。
西班牙去年已开始实行严厉的紧缩措施,节衣缩食去还债。政府支出大幅削减导致包括公务员、教师、航空公司职员在内的“吃财政饭”人群的工资大打折扣,引发了不断的抗议乃至骚乱。尽管如此,2012年西班牙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预计仍将达到5.8%,无法完成其之前向欧盟成员国承诺的4.4%的目标。也就是说,还将朝着“裤腰带越勒越紧,债却越欠越多”的方向一路狂奔。
欧盟对此并非没有解决计划,2011年12月9日欧盟首脑峰会达成的《欧元区元首声明》就是解决债务问题的总纲领。这份纲领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成三条:1.各国要把财政开支逐年缩减写进宪法;2.建立严厉的财政纪律,包括惩罚机制;3.建立统一的欧元区救助机制。
说白了,欧盟的办法就是:要求各国节省开支,攒钱还债,把债还到可控水平之后也不许大手大脚故态复萌,一旦一家成员有难,其他国家要“八方支援”。
问题在于:这个方法能挽救欧元区于水深火热之中吗?把债还上之后欧洲的好日子就能回来了吗?
实际上,债务危机只是欧洲问题的“标”,西欧国家的“去工业化”才是“本”。
“去工业化”是“工业化”的逆过程:工厂倒闭,工业岗位流失,国家的整体工业化水平降低。
由于西欧的“去工业化”,欧洲社会正在出现巨大的裂痕。正如意大利总理蒙蒂在今年1月6日所说,“(欧洲)主要的风险在于各国及其人民之间产生隔阂且在不断加深,南北欧洲之间、欧盟新老成员国之间重新出现了偏见,由此可能造成严重的分裂”。蒙蒂此言实际上道出了当前欧洲的根本问题。所谓南北欧洲之间、欧盟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分裂是指德国为中心的“北”欧洲以及作为欧盟新成员国的东欧国家工业富有活力、蓬勃向上,而对应的“南”欧洲如意大利、西班牙以及老成员国如法国则出现“去工业化”。工业区域“向上”与“向下”之间的分界线大致在德法边境线一带。
4月初出版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了位于这条分界线上的鲁尔工业区的情形:
破破烂烂的街道,死气沉沉的工厂,游手好闲的工人。这是大概1992年的东德吗?是的,但也是今天德国西部部分地区的状况。位于盖尔森基兴市的俾斯麦伯爵煤矿早在1966年就结业,曾是德国最大的煤矿之一。正和鲁尔区其他城市一样,这座城市还没从几近灭绝的煤钢产业衰退中喘过气来。这里的失业率,几乎和爱尔兰的一样,高企14.6%。差不多25.8万人口中的三分之一居民靠政府福利过活。至少到2016年之前,盖尔森基兴市都将被沉重的债务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在这条分界线的“向下”一侧,情况要比鲁尔区更糟。
据法国《论坛报》报道,2009-2011年间,法国共有880家工厂倒闭;而同一时期新设工厂数量不足500家。此外,2009年至2011年,法国共有870家工厂招募新员工,但却有1170家企业裁减老员工。裁员岗位数量比扩招人数多10万个。汽车制造、医药、高科技、化工和冶金等行业是法国去工业化最为明显的行业,仅汽车制造业在过去三年内就裁员约3万人。
意大利也遭受着“去工业化”的痛苦过程。据意大利安莎社4月9日报道,2009年至今,受世界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影响,被视为意大利核心工业区的意北部地区受到较为明显的冲击,约有1万7千家企业相继破产和倒闭。
需要注意的是,法国和意大利都是情况要比西班牙更好些的区域。
而对比之下,位于分界线“向上”一侧的欧洲中东部区域则显得富有朝气。2011年,当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发酵时,中东欧地区10个欧盟新成员国(欧盟内非欧元区)经济的平均增长率却预计将达到3.1%,高出1.8%的欧盟平均值;而整个中东欧地区(含非欧盟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更是达到4%左右。波兰作为3800万人口的欧盟人口大国,2011年GDP增速达4.4%。
“欧洲的分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就是“去工业化”与“工业化”的区别!
追溯欧债危机的源头,其实可以从苏东剧变看起。
1991年苏东剧变后,前苏东集团国家普遍施行了“私有化”过程,原国有经济被廉价卖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苏东“私有化”的结果,“大头”最终不是由这些国家的人民得到,而是由西德的资本家们得到!原苏东国家的工业基础原本就不错,这些企业被西德资本家们得到之后,又获得了大量投资,升级改造。两德统一之后至今,德国已向原东德区域投入了超过1.3万亿欧元巨资。
从企业的逻辑来看,把生产转移到东欧是非常合理的:东欧工业基础良好同时工资低廉。即便在今天,东德的同岗位平均工资水平也只相当于西德的70%左右。然而当大量企业都遵循这一逻辑去行动,在国家层面,则产生一种长期后果,这种后果的集中表现就是今天的欧债危机——
苏东解体后的1992年,西欧国家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开启了统一货币进程。2002年2月28日,欧元完全取代加入欧元区国家的原有货币,欧元区出现。欧元区出现之后,高工资、高福利、富裕的欧元区国家的人们,可以使用欧元向东欧国家购买工业产品,享受到了“印钞购物”的货币红利。结果,随着时间的积累,“去工业化”国家在向工业增长国进口产品,形成大量逆差,按经济规律应该贬值本币,但由于共同使用欧元不能贬值本币,就只能以发债借钱弥补,形成大量债务累积。它们发行的公债又被工业增长国(主要是德国)吃进,导致财富越来越流出西欧,流向德国和东欧;而西欧则越来越深陷债务泥淖。可见,欧债危机本质上是由西欧国家在“去工业化”却可以享受欧元红利导致的。要解决债务问题,也只有恢复工业活力、实现“再工业化”才是根本之道。说白了就是:不从事生产拿什么还债?仅仅节衣缩食是不行的。
然而西欧国家要想“再工业化”,却从根本上面临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人口老龄化。年轻人在社会中占不到足够比例,意味着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和消费人口去支撑工业增长。对西欧来说,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情况:由于“去工业化”,本就不多的年轻人还找不到工作!在法国,大约四分之一29岁以下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而在西班牙,这一比例甚至将近五成!
由于《申根协定》的存在,协定国之间的人口是可以自由流动的,这就使得人们可以尝试去工业增长区域找工作,然而从工业增长区域角度来说,这就意味着有更多人才可供选择,可以择优录用,于是,被录用的只是一小部分,更大的部分只能回到本国,成为本国的就业压力来源。这样对于“去工业化”国家来说,劳动力素质又出现了下降,更进一步阻碍了“再工业化”的可能性。于是就不得不选择紧缩支出,勒紧裤腰带还债。但紧缩支出的后果是投资进一步下降,导致进一步“去工业化”……
概括而言,当前西欧已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去工业化→债务积累→债务危机→财政紧缩→失业→去工业化。在欧元区、老龄化、高生活水平三者并存的情况下,“去工业化”是无法阻止的过程,欧债危机也就是无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