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服务中心建成群众的“第二个家”——武汉市汉阳区基层党建工作见闻
作者:喻珮、张米扬
新华网武汉12月30日电(记者喻珮、张米扬)在武汉市汉阳区国棉社区,有一栋亮黄色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楼。这座四层楼房兼具为民办事、聚民同乐、了解民情、沟通民意等功能,成了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载体。
这样的党群服务中心,如今在汉阳已有118个。
国棉社区党委书记罗斌说,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探索中,汉阳努力把服务中心成为居民的“第二个家”,使群众碰到困难和问题能够“摸得到门、找得到人、说得上话、解得了难”。
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
汉阳国棉社区,是一个老城区中典型的单位型社区,共有6000户居民。社区老龄人口比例多,他们需要细心照顾和周到服务。
日前,记者走进国棉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看到近3000平方米的服务大厅里,设有人口计生、社会救助、就业社保等9个窗口。
社区计生委员朱丹告诉记者,为了方便群众办事,中心的工作人员从上午8点到下午6点持续工作,不午休,全天候服务。
不止是国棉社区,武汉苏泊尔炊具有限公司也修建了200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里边设有活动室、培训室、谈心室、图书室、医务室等。公司党员干部带头做义工,为员工建立影视放映室等。公司党支部书记干文昌说,这些培训、文化和医疗服务,抓住了员工的心,员工外流率大幅降低。
记者了解到,汉阳区现有基层党组织1134个,今年全面建设了118个社区(村)党群服务中心,平均面积810平方米,1000平方米以上的有42个,3000平方米以上的有17个。
做群众的贴心人
58岁的鲁冬英,穿着一件薄毛衫,正在国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乒乓球。她告诉记者:“社区书记、主任常和我们一起跳舞、打球、上课学习,还替我们买药、带我们看病,真的挺贴心。”
鲁冬英所说的“上课”,是指社区定期开设的“道德讲堂”。讲堂从外边请来老师,为居民讲授消防、法律、养生等知识。每次开课前一天,只要社区的小喇叭“招呼”一声,可容纳200人的礼堂一会儿就坐满了。
武汉冬天阴冷,中心专门设立取暖点,供家中没有空调的老人取暖。中心健身室、舞蹈室、电子阅览室等一应俱全,老人结伴活动,其乐融融。
在服务中心三楼,书画展示中心挂满了中国一级山水画家杨白云的作品。记者到时,杨白云正在创作一幅名为《烟雨西陵》的画作,旁边有几位老画友虚心讨教。
作为国棉社区的老住户,杨白云说,自从社区建了服务中心,他就把深圳的画室迁到了家门口。
罗斌说:“有人以为党建工作很虚,其实不然。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基层党建,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干部时刻在群众身边
作为全国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试点区,汉阳区今年2月以来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党建工作、夯实组织基础。汉阳区委提出了扎根群众、服务群众,帮扶解难、安抚民心的工作方针,通过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长效机制,消除党建工作“盲区”,做到“五务合一”,即强化党务、规范居务、优化服务、拓展商务、协调事务。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汉阳区委书记曹裕江说,“只有多汲取基层地气,才能增加做好工作的底气。”
如今,汉阳的企业、园区、社区,党员队伍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些变化归功于党员干部察民情、尊民意、解民忧、办民事。
罗斌介绍,国棉社区推出了“学习型+活动型+服务型等于幸福党建”的创新管理模式,活动开展得越多,对群众的凝聚力就越强。
汉阳区有一部分退休干部的党组织关系隶属于市委组织部,但随着近年来社区党建工作的加强和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干部申请把组织关系转到社区,融入社区的学习和活动中来。
汉阳,这个承载着我国现代工业荣耀的地方,正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上着力打造贴心、创新、聚人心的“新汉阳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