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洋:AK的银幕“表演”史
12月23日,俄罗斯著名武器设计师、AK-47之父卡拉什尼科夫在医院逝世,享年94岁。作为他的成名之作,AK系列突击步枪及其枪族以极低廉的成本和优异的性能行销世界,成为世界上适用范围最广、产量最多的枪械。
对于严格禁枪而且社会安定的中国人而言,除了军训打靶会用上同属AK枪族的56式冲锋枪,在现实生活中接触AK步枪的机会屈指可数。更多时候,那些外国大片和电子游戏才是人们见到AK步枪的主要途径。
AK诞生至今已有64年,其在银幕上的历史也丝毫不短,在这贯穿整个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参演史中,作为不变的经典,AK却“戏路宽广”,一路从“阶级敌人”演到“异教凶手”,还偶尔会客串“自由战士”,甚至穿越到“史前时代”,堪称电影界的一款名枪。
AK步枪驰骋影坛几十载,但凡演过有枪战的电影的演员和它多少都会结缘
神秘的“共产主义战士”
AK-47步枪于1947年诞生,1949年正式成为苏军的制式装备开始投产。不过作为一种在当时几乎革命性的自动步枪,苏军最初对于该型武器的列装高度保密,甚至一度到了要求士兵在演习中回收该枪发射后的弹壳以防泄密的地步。尽管事实上该枪使用的M43型中间威力弹早在二战中就开始定型生产,但西方是在50年代才获知AK步枪列装苏军的情况的。
作为缺乏战略意义、技术难度有限同时需要大规模装备基层士兵的步枪而言,想要长久保密显然不现实,苏联在1951年就向来访的中国军事代表团展示了这种步枪,并于1955年许可向中国出口生产许可证。而就在同一年,AK-47也第一次走上了大银幕,开始了其长达58年的“演艺历程”。
1955年上映的苏联喜剧电影《Maksim Perepelitsa》成为AK-47的电影处子秀,在这部讲述爱开玩笑的苏联小战士马克西姆在加入苏军后的生活经历的影片中,AK-47本色出演,算是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这种自动步枪在苏军中的风貌。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AK步枪尚属新锐,连苏军自己也没有完全配发。因此在影片中,老一代的SKS半自动步枪与AK-47同台出镜,为我们描绘了苏联在50年代初期的独特武器搭配。
苏联喜剧电影《Maksim Perepelitsa》里,主人公马克西姆的AK步枪代表了当时苏军轻武器的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西方也开始关注到了AK步枪的存在,作为性能全面超越北约轻武器一代的先进兵器,它迅速成为共产主义苏联乃至社会主义阵营对北约“军事威胁”的重要特征。由于枪支轻小方便携带,很快AK-47就被弄到了美国人手里,不久,穿越大洋的AK步枪开始在好莱坞大片中粉墨登场。
1961年8月13日,东德政府正式开始在东西柏林间修建“反法西斯防卫墙”,史称“柏林墙事件”。许多正常的德国家庭因为这堵墙数十年两地分离,有的人则为了翻越它而费尽周折,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绵延155公里的柏林墙也因此成为了冷战的象征。作为缺乏感召力的东德政府制止本国公民外逃的“下下之策”,修筑柏林墙的东德政府,甚至不得不支持东德的苏联,都成为国际舆论的众矢之的。好莱坞当然不会放弃这个抨击嘲讽共产主义的良机,1962年10年,一贯热衷冷战题材的米高梅公司公开播映了黑白电影《逃离东柏林》,也将AK步枪搬上了好莱坞大银幕。
米高梅公司1962年的《逃离东柏林》是AK步枪第一次在西方电影中亮相
《逃离东柏林》在内容上并没有什么亮点,无非是一群被柏林墙隔离的柏林市民在惊险的89分钟后摆脱了东德警察的监视和追捕,成功投身“自由世界”的老套故事。作为“共产主义爪牙”的东德边防警察在这部影片中用苏制AK-47向追求自由的东德市民疯狂扫射,俨然一副“共党守门杀人恶魔”的嘴脸。而AK-47在这时也获得了枪口闪着火光的特写优待,把社会主义阵营第一兵器的名号收入囊中。
讽刺的是,作为1960年才开始在民主德国生产的新型武器,1962年时只有民主德国国防军的精锐才装备了AK步枪,而边防警察这时使用的,还是二战的老旧枪械。这种主动替对手升级武器的行为并无其他用心,仅仅是因为西方对于AK步枪的形象深入人心。
实际上,1961-62年的东德边防警察装备的是老旧的波波沙冲锋枪,AK这种“高级货”暂时与他们无缘
与后来在电影里各种反派、恐怖分子甚至第三世界国家动不动就人手一支AK不同,此时的AK步枪依然是高大上的先进装备,只有华约军队才会使,好莱坞也缺乏搞到大批AK步枪的渠道,于是这一时期银幕上的恐怖分子纷纷使用诸如英国“司登”冲锋枪之类的低成本武器(道具枪的成本低也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这倒无形中又和史实形成了不大不小的默契:中情局向许多国家反共游击队输送的武器中,就有许多造价只有几美元的司登冲锋枪。
这一时期,英国的司登冲锋枪才是各国恐怖分子的最爱。图为007电影《诺博士》中反派头目诺博士卫队的一员,手持司登冲锋枪
越战片里的AK
随后几年,美国就陷入了越南战争的泥潭之中,而中国和苏联也开始将AK步枪作为标准的援外武器大肆出口。从西奈半岛到印度支那,凡是有战争的地方就能听到AK独特的连发声响。而就在这一时期,AK步枪的形象也伴随着“世界革命”走遍了全球。
这一时期,越战和由其引发的反战浪潮成了这一时期文化的主流,越战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于尽管1975年南北越南就实现了统一,美国电影界对于越战的描述和反思却从战争爆发后不久一直持续到21世纪。
越战之初,美国人并没有将越南放在眼里,1968年上映,并未反映越南春季攻势的电影《绿色贝雷帽》便是这一系列早期越战电影的典型。这部电影得到美军的大力协助,道具、场景都堪称当时的大手笔,不仅还原了美军在越南的新战法和新武器,也对越战的环境进行了很好的描绘。不过在刻画北越军队时,影片却十分潦草:越军不仅穿着不同,手里的武器也混乱不堪。AK步枪这样的高级武器怎么可能配给越南?随便找几支卡宾枪充数便是。这种不屑的情绪洋溢在1968年前的美国社会,直到当年越南的“春季攻势”给了美军迎头一击。
1968年的“春季攻势”彻底打碎了美国人赢得越战的幻想,而同年上映的《绿色贝雷帽》中,越南军队还是着装各异的杂牌军形象
随后美国电影界整体转向反战,而在这些电影中的北越军队形象也似乎“越变越强”,1979年的经典越战片《现代启示录》中,首次出现了大规模装备AK步枪的北越军队形象,无论北越正规军、民兵甚至游击队都清一色使用着AK步枪——有趣的是,所有这些步枪其实都是中国产的56式冲锋枪。虽然中国确实援助了越南大批的56式冲锋枪,但当时的美国既没有渠道获得AK,也没有办法购买中国的56式。为此,科波拉导演特地在菲律宾的外景地找当地的军火商人购买了这批枪支。
1979年的经典电影《现代启示录》中,为了“增强”越军的战斗力,导演从菲律宾军火商那里搞到了中国产的AK步枪仿制型
随后的越战片中,随着获得AK越来越容易,AK步枪的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及至2002年的电影《我们曾是战士》中,美军遭遇的越南人民军不仅清一色扛着AK步枪,还有包括火箭筒、手榴弹在内一应俱全的轻武器和完备的地下工事,似乎越军和美军一样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这也许可以从一个角度解释为什么好莱坞导演对朝鲜战争总是提不起热情,毕竟那个时候的志愿军根本不知AK为何物。
敌人之枪,自由之枪
进入20世纪80年代,里根上台后的美国开始逐渐走出70年代的滞涨阴影,重新开始和苏联进行全面对抗。恰逢苏联入侵阿富汗,国际形象损失殆尽,美国电影里的苏联形象也很快变成了标准的“霸权主义国家”。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这一时期产生了许多假想的战争电影,不仅有模拟美苏全面核战的电影诞生,甚至还有苏联军队入侵美国本土的电影大行其道,而此时的AK步枪,就开始扮演起奇异的双重身份。
这一时期,苏联军队已经换装了新一代的AK-74突击步枪,他的口径更小,枪支造型也与传统的AK步枪略有差别。不过因为新枪的获得渠道依然有限,加之苏军扛着AK步枪的形象在西方此时已经深入人心,没有人在乎电影里的AK弹匣究竟弯了多少度。因为标准的AK/AKM/56式的获得渠道此时已经十分广泛,因此这一时期的诸多电影都大量的使用了AK步枪。
苏联军人自不必说,那些反抗苏联“暴政”的自由战士也都不约而同地捡起了AK步枪。《第一滴血3》中的兰博和阿富汗抵抗军如此,《赤色黎明》中的美国高中生游击队如此,《铁鹰》中的男主人公也如此。总之,面对暴政之敌,自由战士们总会捡起敌人的武器战斗到底。
1984年的《赤色黎明》中的苏军。尽管此时苏联已经批量服役AK-74步枪,但对于观众而言,用AK-47的才是真正的苏联军队
《赤色黎明》中手举AK振臂高呼的美国学生“游击队”,成为美国当时“艰苦卓绝”对抗苏联的缩影
《第一滴血3》的宣传画。手持AK步枪、上身赤裸而肌肉发达的兰博几乎成了美国反抗霸权的象征
这样高度意识形态化的武器分野在当时算是十分明显的体现,1978年上映的《野鹅敢死队》中,尽管雇佣军们似乎应该使用苏式的AK作为武器,但固执的英国人偏偏要用各种型号的“民主之枪”来唱主角。
人人有AK
苏联解体后,剧变的苏东地区大量武器四散流失。这些原本打算用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武器被商人们以几乎为0的成本取得,再以很低的价格倾销出去,这样的武器流散中,产量大、威力强而且口碑好的AK步枪自然备受欢迎。于是很快,一个人人都有AK的时代开始了。
2005年的《战争之王》就以几乎纪录片的方式记述了这些AK是如何流落到世界各地的:这些全新的武器从苏联军械库里运出,按斤过磅,然后装上飞机,卖给任何一个愿意出价的买家。无论他们是需要政变,还是仅仅“比较喜欢打枪”。甚至为了躲避国际警察的检查,把整架飞机的AK送人也不是什么大事。
《战争之王》中苏联军火库中成排的AK,正是苏东剧变后的混乱导致了AK步枪的风行世界
这样的军火贸易导致了谁都有AK的结局:银行劫匪用AK抢钱,然后再公然和警察枪战并且不落下风;愤世嫉俗者扛着AK打死一切看着不顺眼的蠢货;恐怖分子拿着AK步枪冲进五角大楼;未来穿越回来的机器人用AK保护主人公;即使世界毁灭了,面对一片汪洋的世界,劫掠四方的匪徒们使用的依然是AK……今天,当一个地区陷入混乱和动荡,第一眼能够见到的,就是满镜头挥舞的AK步枪。
《未来水世界》的剧照。尽管演员手中的枪已经面目全非,但从弯曲的弹匣就能看出,即使世界毁灭,AK也将伴随人类,如影随形
虽然AK人人有,但作为深入人心的“坏人武器”,好莱坞的许多电影都会有对AK步枪的“潜规则”。比如坏人手中的AK步枪的精度接近于零,在扫射时基本伤不到主角,而主人公的AK则是万能步枪,能狙击能扫射,不但精度奇高而且威力惊人,在有些电影中,甚至携弹量都要多上那么几倍。不过即使这样,更加先进的枪械才是我们主角的趁手兵器,而用AK疯狂扫射的,除了恐怖分子,还是恐怖分子。
即使到今天,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东德也不复存在,将AK和“坏人”的捆绑却一刻不能放松。2010年米高梅公司翻拍《赤色黎明》,破天荒假想中国人民解放军入侵美国本土。原本解放军已经大批装备了新型95式突击步枪,其改进版97式能在国际市场上公开以不贵的价格买到,用来装扮解放军正合适,但导演就是固执地要他们拿回退役多年的AK步枪——穿着和美军一样时髦的数码迷彩,开着比美军还先进的坦克装甲车,没有一支AK步枪在手,观众们怎么能知道你是反面角色呢?
2010年翻拍的《赤色黎明》,解放军战士们身着数码迷彩“入侵”美国,但是无论如何,作为“坏人”,人手一支AK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