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哲:文科生为啥不如理科生?
2013年12月12日,麦可思、搜狐教育和学而思培优联合发布的《2013中国数理化(理科)基础教育白皮书》显示,我国理工科大学毕业生的薪金水平有很大的优势。起薪靠前的专业中理工科占据多数,而起薪垫底的十个专业却都是文科。
有人提出,这是由于理工科的学习更为“专业”导致的。理工科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树状结构,大量的专业课程内容都要以基础课程为前提条件。文科学生要进入理工科的体系,都需要长期艰苦的学习,从基础部分一点一滴地补课。而文科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分散的点状结构,课程之间联系并不紧密。理工科学生要进入文科体系,直接学习工作所需的那一部分内容即可。一个机械工程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也可以勉强胜任记者的工作,但是一个新闻专业毕业生经过短期培训却不可能胜任机械工程师的工作。
“专业壁垒”阻挡文科生转行步伐
社会中能胜任理工科岗位的人员总是远小于能胜任文科岗位的人员。因此,高收入的文科专业,都会得到过量的合格劳动力,其报酬就会迅速被拉到普通水平(比如曾经红极一时的财会专业)。而高收入的理工科专业则由于“专业壁垒”而不能得到过量的劳动力,因而可以维持高薪。
可以想见,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
据2011年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美国25岁以上稳定就业人口的中位年收入为64396美元。在理工科之中仅有心理学与一些跨学科的理工专业低于这一水平,而在我国一般所言的文科范围内,则仅有商科和社会科学高于这个水平。所有专业之中,中位年收入最高的是工程专业。
但是,从更广阔的背景来看,这并不仅仅与劳动力的供给相关,恐怕还与专业训练的差异有关。
美国人口普查局于2011年还做了一个专业、工作与一生收入之间具体关系的调查(Work-Life Earnings by Field of Degree and Occupation for People With a Bachelor’s Degree: 2011)。其中把被调查者的职业划分为14个领域。结果发现,在14个领域中,除了医疗行业没有工科毕业生数据外,工科毕业生在11个行业中都是工资最高的人。除了工科的典型行业之外,其在管理、商业与金融、销售、艺术与媒体、社区及法律服务、办公支持等典型文科行业中的收入都超过文科毕业生(包括商科)。
不仅如此,理科毕业生在管理、商业与金融、销售行业的收入也超过了商科毕业生。他们在艺术行业的收入则与对口专业的文科学生不相上下。
这一结果无疑让人大跌眼镜。理工科与文科收入的差异,已经不能以“他们从事不同行业”来解释了。可以看到,理工科学生从事文科行业的,往往比文科学生收入还要高。
学不动理科才学文科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一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学生本身的选择造成了这种结果。在我国的文理分科体系中,虽然报考文科的学生也有很多是优秀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有大量的文科考生其实是理科学的太差而“逃亡”到了文科。**我国高考中,文科有很大量的内容都是记忆性的,这使得文科考试未必能很有效地筛选出最优秀的人才。因此,民众普遍认为,从总体上看,文科大学生的平均素质可能不如理工科。
根据美国非营利组织“大学委员会”(College Board)2008年关于SAT考试的报告来看,报考理工专业的高中生三科考试(阅读、数学、写作)分数均显著高于报考教育、商科、营销的学生。因此,可以推测美国工科毕业生在平均智商上,要优于这些专业的美国学生。那么毕业后工科学生在相关文科工作领域更有优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就SAT分数而言,报考理工科的学生与报考哲学/神学、社会科学的学生相比并没有多少优势。可以认为在智商上,美国这些专业的学生素质没有明显差异。然而,这些专业的学生在非本专业工作领域的薪金,却往往比不过理工科毕业生。
美国虽然没有高考的相关问题,但是也存在“无法胜任理工科的学生逃亡到文科”的现象。根据普渡大学教授马修•奥兰德2008年在《工程教育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美国工程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的转专业的学生比例类似,但是区别在于,学生一般只会从工程专业转出,而不会从其他专业转入工科。典型的人文社科专业毕业生中,往往只有50%-60%是一开始就在本专业就读的。而工程专业则有高达93%的毕业生是一开始就在该专业就读。美国理工科学生转专业比例最高的时间是第一年,他们一般是在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的学习中遭遇障碍后转换了专业。
这种单向的转专业,也导致了美国理工科毕业生严重不足,这一点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比如美国理工科毕业生的失业率一般都低于平均水平。美国政府建立了各种计划,从小学就培养学生对于理工科的兴趣。相反,美国政府对于文科就没有这种计划。**对于理工科硕士和博士留学生,毕业后可以在美国最长实习29个月而不必更改为工作签证,这方便了这些人留在美国,而文科毕业生的实习期则仅有12个月。**对于留学美国而获得理工科硕士、博士学位的人,美国国会甚至长期讨论要直接给予绿卡,来满足美国国内的需要,而这种讨论从不涉及文科。
从这个角度讲,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理工科的实际淘汰率都更高,所以即便两者的平均学生素质在一开始基本一致,理工科毕业生的平均素质也会优于文科毕业生。
理工科学术训练非常强调严谨
文科生更容易“想当然”
另一方面,谈到理工科的学术训练,有一个理念往往被奉为圭臬,这就是“严谨”。严谨这个概念,虽然在文科中也被重视,但并不是非常关键。笔者认为,这可能也是文科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不如理工科的一个原因。
理工科的学术训练时时刻刻强调严谨,算错了一位数字,结果就全错了。忽略了一个要素,建立的数学模型就无法反映现实,计算出的解决方案就会完全失败。因此,在理工科的学术训练中,学生总是被要求全面地、细致地、客观地考察问题。反直觉的结论比比皆是,所以学生已经习惯于靠数据、计算和实证来解决问题。
而文科训练往往并非如此。很多文科课程中,往往没有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比如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评价,无论是高是低,往往都能说出自洽的道理。而文科训练也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路和视角,这使得文科生会习惯于主观评价。一个人的主观评价基本与其直觉一致,这使得一部分文科生会忽视定量分析、排除他因、实验论证,而重视和挖掘直觉判断。因此,相比于理工科毕业生,文科毕业生在工作中可能更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
比如2012年的茶水验尿事件,记者在获得了医院的化验报告后立刻认为是医院的黑幕。“茶水里能检验出白细胞、霉菌”,面对这个情况,人的第一直觉可能就是“医院人员在胡扯”。记者无疑就跟从了自己的直觉来进行报道,而没有注意排除其他可能的因素。
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文科的专业训练在面对现实工作时仍然有很大的缺陷。这使得同样水准的学生经过理工科训练和经过文科训练后,很可能会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可能是未来文科教育发展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