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学女生深圳当童工每天工作12小时 被救称不愿返乡
事件一经报道,立刻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最近,在公安、劳动、街道等部门护送人员的陪同下,41名涉嫌童工事件的员工被“遣送”回老家,交给当地政府和监护人。但在被送回四川老家前,一个涉嫌童工事件的"孩子"对采访她的记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在这有米饭和肉吃,回家只能吃土豆和玉米",“我不想回家”。此话一出,让听者不禁沉默。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背井离乡来到异地辛苦打工,还不愿意回家?
四川凉山小学女生深圳当童工,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工资2000元。
1月2日,已经有一部分在深圳打工的凉山州籍的孩子顺利的回到了凉山州的西昌市,当地政府也组织了相关部门到火车站迎接这些孩子。目前这些孩子大部分已经返回家乡。当地政府已经联系了学校,尽可能的让这些孩子回到学校读书。但是由于有些孩子已经离开学校很久了,课程可能跟不上,要回到学校读书的话可能还需要再适应。
近年来,媒体报道过不少凉山州孩子外出打工的消息。当地为何会出现这么多孩子外出打工?这其中最大的原因还是贫困。凉山州是彝族自治州,也是四川省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交通不便,水电不通,农民人均一年收入也只有两三千元。虽然国家实行义务教育,但是读书的书本费、生活费这些还需要学生自理。很多农民一般都有两三个孩子,难以承受孩子在校期间的花费,所以大凉山里有些孩子大一点的话就辍学回家,帮家里面分忧。根据统计,大约还有10%左右的孩子因为贫困等原因辍学回家。
更让人担忧的是,当地经济落后,这些孩子即便辍学每年也仅仅能够糊口。有些孩子家长和村干部,甚至觉得孩子辍学外出打工补贴家用,也比待在大山里受穷好。在他们看来,外出打工既能增长见识,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还能经常吃到肉,这总比待在当地每天吃玉米窝窝头好。
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回到学校去,但是他们辍学确实有他们现实的无奈和选择。眼下,一些小微企业因为订单不确定、管理不完善等原因,非法使用童工的现象有所抬头。经调查发现,这类童工问题集中在包装、加工、玩具、电子等手工计件行业,并呈现出封闭化、分散化等隐蔽特征,屡禁不绝。
眼下,在深圳电子厂涉嫌童工事件的"孩子们"已经返回了家乡,将"孩子"送回老家是劳动部门应该做的事。然而,谁来关心这批孩子在返回家乡后,他们会面对什么样的生活?孩子们被遗失的校园时光又该如何拾起?
对于禁止雇佣使用童工问题,我国相关法律早有明文规定。按照《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招聘16周岁以下的人员,也就是童工。16周岁以下,有的可能是13、14岁,有的更小的年龄就在工厂里面做工,这是一个典型的童工。
北京汇佳律师事务所邱宝昌律师认为,《劳动法》对企业单位禁止招聘使用童工进行严格规定,对于童工的后续问题,应该参照其他一些相关法律条文。
邱宝昌:我们国家有义务教育,有《义务教育法》,像这些孩子应该是要完成义务性的教育。像这些童工如果被解救,回到了原居住地,要督促家长,当地的学校和相关部门来帮助这些孩子完成义务教育。有的还处在未成年,《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有规定,学校、社会、家庭都有义务让未成年人在学习生活上都得到关照。对于那些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或者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有损害的,要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其他的法律法规,来追究相应的责任。
四川省社科院胡光伟教授认为,我们应该从市场供求关系角度来看待童工现象。
胡光伟:一方面,企业里边需要廉价的童工,他本身有一个需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进的话,那些比较贫困的家庭,他也有这么一个需求。家里面太贫困了,家长就让自己小孩出去多多少少的话可能挣一点钱回来,就形成了这么一个市场的关系。
也就是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即便用人企业单位需求层面被限制住了,但童工和其家庭本身,可能才是解决童工现象更重要的层面。
胡光伟:这个孩子被解救回去了以后,上学上不了,比如说插班又插不了,还有诸多的实际的问题。他在家里游荡之后,他还是想到,不如出去挣钱了。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方面我们要打击。另外一方面,可能我们发展当地的经济,这个是比较长久,不是立竿见影的。另外一个方面,我还觉得在学校、共青团、妇联还有社区这一块基层的组织的话可能要想一些办法,因地制宜的制定一些比较好的办法让这些孩子能够留下来。所以,总的来看应该它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就是如果我们单单只是去解救了,解救后续的工作不管的话,孩子很可能又得流散出去了。
邱宝昌律师表示,目前,有关童工后续安置等方面的法律或地方性法规、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邱宝昌:我认为要制定法律法规或者地方性的政策,要对这些贫困家庭在经济方面要予以照顾。做童工可能是经济原因,要针对不同的原因,予以经济上的帮助。或者疏导,做相关的工作,使这些孩子愿意去学校上学,家庭有这个能力让孩子上学。
孩子们因读不起书,家庭贫困,使得外出打工成了他们不得不做的选择。简单地把涉嫌"童工"送回家乡,政府相关部门只是做到了第一步。如何避免童工问题陷入周而复始的困局,如何保障所有孩子,尤其是贫困地区孩子的义务教育权利,还需要有关部门更多的智慧和措施。
延伸阅读
凉山彝族聚居区育龄妇女染艾率高
2013年3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四川省昭觉县妇幼保健院的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凉山彝族聚居区被抽查的育龄妇女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达3.83%,在疫情严重乡镇,该人群感染率高达6.35%,呈现高流行态势,而且疫情已覆盖各个年龄段。这提示,当前该地区已进入艾滋病广泛流行期。
2011年10月~11月,研究人员在昭觉县艾滋病高流行区(人群感染率≥2%)和低流行区各抽取一个乡镇为现场,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两个乡镇13个行政村1826名15岁~49岁育龄妇女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并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所调查人数占当地育龄妇女总数的75.26%,调查对象全部为彝族,农民占97.65%,已婚/同居者占96.88%,文盲占93.70%。结果共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70人,其中23人为新检出感染,47人为既往已发现感染,包括6名艾滋病患者。调查对象中,未婚者27人,未检出感染;已婚/同居者1769人,检出感染者52人,感染率达2.94%;分居/寡居者30人,检出感染者18人,感染率达60%。
70位感染者以每5岁为一个年龄组,各年龄组都有感染者分布,其中35岁~4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但各年龄组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者文化程度以文盲为主;感染途径中,注射传播比例为40%(28/70),性传播比例为35.71%(25/70),同时具有注射吸毒和性接触史传播途径的比例达18.57%(13/70)。新检出感染者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
调查人员提示,目前,凉山彝族自治州已成为我国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凉山彝族聚居区育龄妇女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率高,且发现晚、新发感染严重。由于凉山州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很多女性因尚未认识到艾滋病危害,或因艾滋病病毒感染未被及时发现,而成为新传染源。我国艾滋病防控应高度关注艾滋病高流行区育龄妇女的感染,从根本上减少新的传染源。
凉山州彝族现代教育问题突出
据统计,目前,州内彝族聚居区中小学生的流失率已达近几年的高峰,而且流失范围还在扩大,小学生年流失率平均达到25%,初中达11%(数据由州教委提供)。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彝族和其他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相比6岁及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程度各项指标均列倒数第二。与其他民族相比,彝族现代教育发展缓慢总体受教育程度低。毫无疑问,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是复杂的。
首先,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著名横断山脉大雪山分歧南来的部分支系,又是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地貌复杂多样,断裂带纵横交错,气候寒冷,条件恶劣。彝族人多居住在高寒山区或是而半山区,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他们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沟通困难,相对闭塞。导致了当地学生求学困难,有的孩子上学的走上十几公里,遇到夏季雨水多时,经常出现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现象,阻碍学生入学,造成安全隐患,影响课程进度。从而致使有的家长觉得上学不安全或就算去上学了,也因为耽搁了时间会比别人落后,还不如辍学在家充当劳动力。
其次,凉山彝区地理环境条件恶劣,交通闭塞,使得当地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水平低,民主改革前,彝区还是处于奴隶制社会,民主改革使其跳跃了几个社会发展形态,然而落后的生产力并不是能够一朝一夕赶上来的。对于大多数还在国家级贫困县生活的彝区人民来说,温饱问题才刚刚解决,因此,送孩子上学无疑是件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及。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凉山地区以粗放农业为主的耕作方式,需要大量劳动力,使部分家长不愿送孩子读书而减少劳动力。
再者,“读书无用的”思想也严重的影响了当地人送孩子上学的热情。彝族人有很强的“面子观”,他们认为,读书后只有当官才算是有出息,才没有枉费供孩子读书的辛苦。然而,看着周围高中毕业生或大学毕业生依然找不到工作,还是只能在家务农,和没有上过学的人一样甚至不如从小就在家锻炼做农活的人,使他们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思想,觉得读书不能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耗掉家里的积蓄。这样也导致了许多人不愿送孩子去上学。宗教也是影响学生入学的原因。在彝族,宗教的毕摩十分受人尊敬,地位较高,宗教活动也可以挣来钱财,因此有的人更愿意将孩子送去当毕摩而不是上学。
彝族传统社会是一个以父权为中心的社会,彝族妇女在许多方面啊都受到了传统观念的约束,至今,仍有许多彝族女性被剥夺了受教育权。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6岁及6岁以上未上学人口女性占到了66.17%,文盲和半文盲人口中女性占了2/3的比例。对女性受教育权利的漠视导致了学生中性别比例严重失调,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了“和尚班”。
传统的观念和一些习俗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凉山偏僻的彝乡山寨至今仍有重男轻女、定娃娃亲、早婚等不良习俗存在。正如有句俗语说的一样“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不少女童定娃娃亲后,父母就认为她已是别人家的人了,便不再愿意浪费钱送她去学校了。农村普遍的早婚,由于女童读书迟,读到高年级时差不多也到了该成亲的年龄。因此,年级越高,流失的女生越多。
经济、交通、安全等问题也是导致女童教育水平低的原因。这一点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就可以看出,此书指出:“在中国,女孩的教育最容易受到贫困的冲击。除了这些教常见的原因外,女童自身也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受传统的家支教育,使她们认为自身本就不如男孩,就应该在家操持家务,对读书没有信心,语言的不同也使他们产生了畏难情绪。严重的自卑心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丧失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由此可见,女童存在社会性别观念差异,主动放弃求知欲,致使女性教育得不到突破性的提高,导致性别比例失调。
由于环境恶劣,条件差,许多内地教师人才不愿去贫穷落后的凉山州教学;而财力不足,要教师垫付学生书本费等,也使本地教师觉得待遇低无法坚持而盼改行;或是因资金问题,许多地区不得不请代课教师,代课教师既要教书又要务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如此种种都导致了凉山彝区教师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力量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