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最新消息:美国宇航员曾带中国五星红旗登月
嫦娥三号最新消息:《羊城晚报》5日报道,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工程师欧阳自远披露,1978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时,代表卡特总统送给我国领导人两件礼品。一件是一面很小的中国国旗,曾由美国宇航员带往月球;另一件是嵌在有机玻璃里的一块月球岩石,只有大拇指大小。
观察者网查询,1972年,在美国最后一次载人登月的阿波罗17号任务中,宇航员携带美国国旗、各州旗帜和联合国旗帜,以及另外136个国家和地区的旗帜,包括中国的五星红旗,美国后来向每一个国家赠送了一小块月球岩石标本。
收藏在北京天文馆的月球岩石样本,由阿波罗17号飞船1972年从月球带回,1978年赠送给中国。
1978年美国总统卡特派特使布热津斯基访华,把这两件礼物赠送给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华国锋两件礼物。这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铸在一个有机玻璃盒内,从外面看起来很大,其实只有1克的重量。
华国锋认为,这面国旗是否曾经登上月球,很难证明;但只要搞清这块月球岩石是真是假,就可以知道美国人是否登上过月球。欧阳自远此前曾表示,“我们将这1克月球岩石切成两块,一块保存起来,一块用来研究。美国人赠送月岩样品,其实也是在探测我们的测试能力和研究水平,虽然这话没有明说。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研究结果还是让美国人很信服。”
“嫦娥之父”的探月梦
欧阳自远,1935年10月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市。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是我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因其在中国探月工程中的杰出贡献,被誉为“嫦娥之父”。
2013年12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央电视台等共同发起举办的2013年《科技盛典》各项大奖揭晓,压轴大奖——年度科技创新团队奖由“嫦娥三号任务团队”获得。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现场致辞时说:“他们是中国航天梦的践行者,他们创造了中国航天器首次软着陆地外天体和巡视勘察的奇迹……”
“嫦娥之父”欧阳自远
这位年近8旬的长者是如何与探月结缘,又是如何登上探月工程的“华山之巅”?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欧阳自远。
迷月
从0.5克月岩样本起步
羊城晚报:您最初的科学研究一直集中在地球,是怎样转向探月工程的?
**欧阳自远:**我毕业以后做过十多年地下核试验和矿产资源的研究,可以说一直都在做地球的相关研究。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拉开了人类走向空间时代的帷幕。这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我坚信中国总有一天也能够发射自己的人造卫星,可以快速、全面、系统、深入地认识地球。1958年,前苏联和美国开始探测月球,展开了一场科技、军事和经济领域的激烈竞争。从那年开始,我开始收集研究陨石,开拓了中国的天体化学研究领域。逐渐积累理论成果,成长了一支研究队伍,为我国的陨石、月球和太阳系天体的探测与研究打下了基础。
美国地质学家兼宇航员哈里森-哈甘-施密特在“阿波罗17”号任务期间把月球岩石带回地球
羊城晚报:听说您第一次接触的月球岩石是从美国送来的?
**欧阳自远:**1978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华时,他代表卡特总统送给我国领导人两件礼品。一件是一面很小的中国国旗,曾由美国宇航员带往月球;另一件是嵌在有机玻璃里的一块月球岩石,只有大拇指大小。后来有人告诉我,当时我国领导人在客人离开后说:这面国旗是否参与月球之旅无法考证,但这块石头我们中国有没有人能鉴定一下,是不是月亮上的石头?国务院办公厅询问中国科学院以后,得知这个人在贵阳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欧阳自远的工作地点)。国务院办公厅通知地球化学所到北京来取这块“月亮的石头”。
羊城晚报:您对这块石头的研究结果如何?
**欧阳自远:**我小心翼翼地取了0.5克做研究,另外一半送到了北京天文馆,至今仍在该馆展出。美国宇航员去过6次月球,这块岩石是哪次登月采集的?采自哪个位置?这些我们当时都一无所知。仅研究这0.5克石头,我们一共发表了14篇相关文章,最终我们确认这块石头是“阿波罗17号”采集的,并确认了采集地点,甚至还确认了石头所在的地区是否有阳光照射等等。
分发给美国各州的“阿波罗17”号任务带回的一块月球岩石样本
探月
推动探月工程立项
羊城晚报:您在“探月工程”的立项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的过程是怎样的?
**欧阳自远:**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通过了国家立项,这表明我国的航天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与提高,再努一把力,可以实施月球探测,我国的航天人才队伍也具备开展月球探测的能力。1993年,我向中国863专家组提交申请书,建议第一步完成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863专家组经过审查与答辩后,批准课题申请。我带领地球化学所的课题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中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答辩会议上获得一致好评,通过验收。
羊城晚报:立项完成后您是如何带领团队进行探月工程的长远规划的?
**欧阳自远:**1995年,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局提出,要我们课题组继续深化研究中国的月球探测工作,我们提出进行“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课题研究。经过两年多紧张工作,向中国科学院提交了《中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与长远规划》研究报告。我们规划中国的月球探测分为三个阶段,即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逐步建设月球基地,开发利用月球能源、资源与特殊环境。无人月球探测阶段又划分为三期,即绕月探测,落月探测和月球取样返回。
羊城晚报:“万事开头难”,您是如何带领团队展开探月工程的具体实践的?
**欧阳自远:**1998年国家要求我们具体设计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近3年的工作,先后向国家提交了《中国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的科学目标与载荷配置》、《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卫星研制总要求》、《第二、三期月球探测的方案与科学目标》等报告。在此基础上,国防科工委组织全国各领域专家,由孙家栋和我负责编写向国家申报我国首次月球探测的立项报告。2004年1月24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报告上签字,国家正式批准了“嫦娥一号”计划的实施方案。
上世纪70年代,欧阳自远(右二)在讲解中国吉林1号陨石。 (欧阳自远提供)
登月
月球将提供终极能源
羊城晚报:“嫦娥三号”登月的科研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您如何看待“嫦娥三号”团队此次的表现?
**欧阳自远:“**嫦娥三号”落月,我国首次自主开展月面就位科学探测。通过这些探测,将使我国获得第一手的现场科学探测数据和资料,促进月球科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太阳系演化、空间天文学等的创新和发展,进而将带动更多的基础学科交叉、渗透与共同发展。“嫦娥三号”团队是中国航天梦的践行者,他们创造了中国航天器首次软着陆地外天体和巡视勘察的奇迹,在国际上首次实施着陆器与月球车的联合探测,实现在月球上巡天、观地、测月的科学探测任务,使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软着陆月球的国家,而且开启了许多国际上从未有过的科学探测研究。
羊城晚报:“嫦娥三号”登月成功让我们距离月球资源的利用又近了一步,将来月球上哪些能源会为人类所用?
**欧阳自远:**月球有两种能源,一是太阳能,另一种受启发于太阳,即受控核聚变发电,可能是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包括中国在内的七个国家要共建一个国际热核反应堆,推进受控核聚变发电的关键技术的进展。大概30到50年以后,受控核聚变发电商业化也许能逐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原料是氘和氚,有科学家建议能否不用具有放射性的氚,用另外一个稳定的同位素氦-3替代。嫦娥一号已经探明,全月球的月壤层中氦-3含量的分布与资源量,至少有100多万吨氦-3。假如受控核聚变发电能够商业化,可以满足为全人类至少一万年的能源需求,而且将是长期、稳定、安全、清洁、廉价的受控核聚变的能源原料。有关氦-3的提取、分离、富集与运输的制备技术方案有多种,只能是在受控核聚变商业化条件成熟后才有应用价值。
羊城晚报:对于我国未来的载人登月您有怎样的期待?
**欧阳自远:**虽然我可能看不到中国人登上月球,但我要尽量让后人在我们的肩膀上走得更远、更好。
收藏在北京天文馆的月球岩石样本,由阿波罗17号飞船1972年从月球带回,1978年赠送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