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铂鋆:西方议事规则与中国共识型决策
应观察者网小编邀请写个年终读书推荐,仔细想了想,这一年都忙着看“全员应知应会手册”、“全员应知应会手册某事项分册”之外这类东西了,读书倒不是很多,只能挑几本印象深刻的说说。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对当前中国财税体制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
《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再思考》(楼继伟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是一部对当前中国财税体制改革进行深入思考的重要著作。
这本书从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角度,分析财权与行政权责在各级政府之间的划分,以财政支配权为线索,剖析了财政制度与国家政权建设、政府运行之间的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政府间财政关系可以用目标、条件和手段三个方面来概括。作者详细介绍了多个国家的财政管理体制,总结了集权制与联邦制国家各自的政府间财政关系的特点,细致但又全局性地描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的历程。
作者在全书的后半部分,浓墨重彩地对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作者提出的财政改革方向包括:1.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2.强化中央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明确政府间职责分工。3.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5.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6.硬化预算约束,体现纪律性。考虑到作者的身份,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释放出的种种改革信号,该书无疑是认识深化改革开放事业的又一风向标。
这本书概括出中国特有的决策模式——“共识型”决策模式
《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
《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系王绍光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青年学者樊鹏共同创作,这本书还是观察者网小编推荐给我的。该书通过对2006-2009年间中国新医改政策形成过程的分析,深度探究了中国中央政府如何在现行社会主义民主框架下制定重大公共政策。
该书作者使用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法,采用西方的理论和视角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了大量政府公开资料,访谈了参与新医改决策过程的官员、政策专家、有组织利益团体代表,研究了新医改政策形成的全过程,概括出中国特有的决策模式,即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更高的“共识型”决策模式。这种模式提高了政策决策效率,避免决策过程中的摩擦和矛盾激化,反驳了海外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针对中国决策体制提出的“一言堂”、“官僚多元主义”、“碎片化权威主义”等几种片面论点,构建了全新的、具有社会主义中国视角的中国决策机制研究理论框架。
尽管书中关于我国医疗事业的极个别观点和数据与笔者的认知不符,但该书对党和政府决策机制的揭示,仍然让笔者对党和政府将在深化“新医改”做出的决策和推进这些决策做出的努力,充满了信心。
《罗伯特议事规则》本质上属于对社团和会议进行有效率的民主化运营的操作手册
《罗伯特议事规则》
《罗伯特议事规则》初版原名为《议事规则袖珍手册》(Pocket Manual of Rules of Order for Deliberative Assemblies),由美国陆军准将亨利•马丁•罗伯特发行于1876年2月,封面上简称其书名为《罗伯特议事规则》。此书所规范的议事程序,大多参考自美国众议院的议事规则,改写、修正以适用于普通的美国组织。
罗伯特对议事程序的兴趣始于1863年一场由他担任主席的教会会议,他在那场会议中深刻体悟自己并不具备主持会议所需的知识。在他日后参与的组织中,他发现来自全美各地的与会者对议事规则有着非常不同的观点,这些不同往往导致冲突,阻碍组织运作。他最终确信应该要有一本手册,使各种组织能有相同的议事规则。
《罗伯特议事规则》虽然最初名为“袖珍手册”,但是它并不袖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袁天鹏、孙涤的译本,字数足有627000字。这部书之所以大部头,是因为它为议事活动,特别是非立法活动的议事活动实现程序正义,提供了繁复而又严密的规范化说明。手册对协商会议的类型和规则体系、议事程序,议题的提交、辩论和表决,会议章程的修改,会议官员的产生和管理,会议纪律的审查……等过程提供了详细的规则。正如维基百科对它的评价:《罗伯特议事规则》本质上属于对社团和会议进行有效率的民主化运营的操作手册,可以为制度设计提供一套编码,可以为不同群体间交换意见、达成和谐提供约定俗成的语法。
民主建立在程序之上,没有限制的进行自由的意识表达,后果就是所有人都失去自由。包括看似掌控一切,但只能坐在保卫他的刺刀之上,表达个人意愿最自由的唯一赢家——独裁者与寡头。正如作者罗伯特所说:“民主最大的教训,是要让强势一方懂得他们应该让弱势一方有机会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让弱势一方明白既然他们的意见不占多数,就应该体面地让步,把对方的观点作为全体的决定来承认,积极地参与实施,同时,他们仍有权利通过规则来改变局势。”规则赋予的程序正义,意味着持不同意见的人必须对民主程序的结果“愿赌服输”,而不因为后果对自己不利就纠缠不清。该书强调议事礼仪;指出持不同观点的议事者不必追求表决“一致通过”,避免了双方在议事过程中的思想压力。领会这些精神,对于缺乏议事经验的议事者是相当重要的。
该书规范的议事活动,虽然根植于不同的历史文化氛围背景,源自一群晚慧的盎格鲁-撒克逊蛮子们的部落会议传统。但是,该书对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读者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小型自治组织在社会活动中愈发活跃的当今,该书将严谨并且可实现性强的民主程序,提供给在现实中越来越多可能面临自治组织内部议事活动的议事新手,让组织的每个成员能够在“和而不同”中,共求合力(这在地球人中很难的)。
除此之外,还看了些老书,比如由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写的**《西方哲学史》**,这本书我每隔几年就要重读一次。此次阅读,侧重于关注德国哲学各学派之间的发展渊源,了解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人哲学思想对马克思哲学思想产生的影响。同时,利用作者的民族文化背景优势,借助作者的眼光,了解宗教对西方哲学发展相互影响。基督教如何从希腊的小清新哲学从斯多葛派那里充实了心灵鸡汤,教会又如何发展为罗马帝国世俗政权在帝国灭亡之后的延续。哲学家写的哲学史,可能是大家有生之年见过的最后版本了,因为20世纪之后就不再有能服众的新的哲学家了。
还有本**《史记全译》**,司马迁著,吴顺东、谭属春、林平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一版。这本书可读性强,故事性强,是一部既可以长知识,又可以消遣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