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峰:中国和西方,谁的援助更有效?
自从成为观察者网的专栏作者,每一天几乎都是在看新闻和写稿中度过。这一年读的很多书一是基于写作需求,二来有很多也是小编推荐的,这次再应小编之邀推荐给读者朋友们,希望新的一年里能“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王奇生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评述、解构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和民国社会的著作早就汗牛充栋,而且还在源源不断的增加之中。但很少能像此书一样敏锐、深入而又客观的剖析,中国革命为何成为了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动员范围和深度最大,对原有社会形态改造最彻底的革命之一。当合上这本书时,读者对上世纪前半叶中国的历史,尤其是国共两党同“以俄为师”,为何却截然不同,一定会多出不少了解。
另外还要称赞,虽然似乎是枯燥、琐碎的题目,但作者笔下历史的鲜活,却让人手不释卷。
《历史的惯性:未来十年的中国与世界》(阎学通著,中信出版社)
很少有中国的国际关系学者,能像阎学通先生一样,敢于对中国、周边和世界主要国家的未来发展做出明确而可验证的预测。而敢于公开提出,中国需要修改不结盟原则,准备成为可以为盟国提供包括安全保障的“负责任大国”,更是打破了不知凡几的多年禁忌。
不管国内外有多少人将此书和作者贴上“极鹰派”、“民族主义”的标签,但如果十年后,中美的综合国力对比果然把世界带回二极化,“道义现实主义”(作者主张的国际关系新原则)便如同站在大地上的泰坦巨人一般,无人可以忽视。
《龙的礼物:中国在非洲的真实故事》(黛博拉·布罗蒂加姆[Deborah Brautigam]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读完此书时第一感觉竟是很遗憾。至今为止,对中国在非洲的援助、投资的规模和范围,以及这些援助、投资带给非洲当地的后果,最好的公开专著却是一位美国作者写成的。
布罗蒂加姆女士也对中国对非援助及投资的原则和方式进行了一些批评,其中至少部分仍然不是很公平的,但她的研究还是有力反驳了《纽约时报》那种攻击中国是“流氓捐助者”的恶意宣传。也让我们对中国对非援助和投资更感到放心和欣喜一些。
《白人的负担:为什么西方的援助收效甚微》(威廉·伊斯特利[William Easterly]著,中信出版社)
本书非常适合与《龙的礼物》一起阅读。西方声称在过去几十年间,已经为不发达国家提供了高达2.3万亿美元的援助。但大多数受援地区和人民的贫困几乎依旧,这显然表明,其中的体制出了大问题。
而与证明西方援助的低效性相比,作者统计出的以下规律对当今中国大概更有实际意义:未被完全殖民地化的国家,发展要普遍好于前殖民地国家,而其中始终坚持政策本土化的又更好。
那些觉得中国改不改革、改什么、怎么改,都应该听从“国际权威”指导的人,最应该用心读读本书,如果他们还愿意承认理论需要服从于事实的话。
《总要有人说出真相:关于“饿死三千万”》(杨松林著,南海出版公司)
此书在它还没有发售前,就先创造了一个小小的奇迹——豆瓣上对其已有多个评价,并大都将其定为“一星”(最差)。
至今为止,虽然对此书乃至作者本人,有许多极为激烈的批评,不过对于其自称的“依靠数字说话”的逻辑和推算本身,这些批评却都或沉默,或回避了。也许这正好说明,作者“为了不像前苏联知识分子那么窝囊”而著成的此书,确实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