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契冬奥:大国竞争与合作的新缩影-冯绍雷
在2013年大国关系的诡谲多变之后,围绕着2014年索契冬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预示着大国竞争与合作的一波新局面。
受普京邀请,习近平将赴俄罗斯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图为2013年圣彼得堡G20峰会期间,习近平同普京会晤。
一. 非同寻常的索契冬奥会
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举行,不仅是俄罗斯近年来最大的赛事,而且,毫无疑问是普京总统本人非常看重、志在必得的一次向国际社会显示治国业绩、展开国际公关的重要国际活动。
索契风景幽雅、气候温暖,适宜于疗养和旅游,是俄罗斯历史上精英的聚居之地,也是普京总统本人的官邸之所在。国际著名的瓦尔代论坛2008年秋天就曾在索契举行。
地处黑海边上的索契,本身就居于一个特殊的国内国际环境当中。索契城区本身比较狭小,在过去仅仅几年的时间里,索契冬奥的准备工作大大拓展了索契原有的城市规模。目前的冬奥各赛区分布在沿海大约100公里的狭长海岸线上。为了冬奥,专门修建了长约70公里的铁路专线,连接各个奥运村和赛场。这样的大规模赛事使当地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也使得索契奥运安保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紧贴着索契的西边,就是格鲁吉亚。格鲁吉亚境内的两块要求加入俄罗斯联邦的飞地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就在离索契不远的格鲁吉亚境内。2008年曾在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之间发生的“五日战争”,地点就在索契附近。俄罗斯境内的车臣和达吉斯坦这些恐怖活动频繁的地方离开索契也不过200-300公里。尤其是去年11月伏尔加格勒在一天之内遭受两次恐怖主义袭击,致使32人丧生之后,索契冬奥的举行尤其面临严峻挑战。
事实上,索契冬奥能否顺利举行,已经成为俄罗斯国家治理能力的一个标志性考验,也是能否实现对于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势力的有效监控能力的一次全面检测。可以想象,当普京总统下了铁命令,要求确保索契冬奥万无一失的时候,当地承担着何等艰巨的任务。
目前俄罗斯政府在索契已经部署了5万名警察、内务部官员与战士。安保人员已经占索契当地居民(40万人)的十分之一以上。据报道,俄罗斯著名的阿尔法特种部队半年之前就悄悄地进入索契,实施各项准备工作。黑海上已经部署有潜艇部队在持续巡游,先进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已经布防到位。全国共有17万名武装人员的内务部已经在各地的交通运输要道、能源、电讯管道等要地做了精心安排。
据报道,索契奥运的经费已经远在500亿美元以上。看来,普京是发誓要以一次成功奥运来回答世界的质疑。
二. 围绕索契冬奥的外交博弈
围绕着索契冬奥的外交博弈至少已经经过了这样几波较量。
首先,去年夏天乃是美俄关系发生重要转折的关键时刻。2009年之后,美俄关系一度“重启”,美俄两家在消减核武器等领域达成了一些重要协议,气氛有所改善。但是,2013年夏天,斯诺登事发,不光是奥巴马取消了与普京的见面,美国众议院议长博纳宣布抵制冬奥,而且,当年8月美国的同性恋团体等民间组织以俄罗斯有关同性恋问题的立法为由,联手发起了对于索契冬奥的大规模抵制,一时间黑云压城。
第二波抵制的高潮发生在2013年年底,随着德国总统高克、欧盟委员会副主席雷丁相继宣布抵制冬奥以来,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法国总统奥朗德等国家政要也先后宣布将不参加索契冬奥。
与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时美苏之间互相抵制的情况相比,历史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冷战已经结束,东西方之间不必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而互相抗争。奥运精神的真谛原本就在于对不同国家间的和平友好关系的崇尚。遗憾的是,古希腊从举行奥运之时起,交战国必须为之停战而实现和平的惯例,看来并未得到足够的尊重。在冷战后的今天,动辄以奥运东道国的国内制度与法律的不同为由而进行抵制,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些政治偏执势力和崴脚政治家借题发挥的惯用手法。
事实上,抵制归抵制,依然有二十多个国家领导人出席索契的奥运开幕式已成定局。其中包括习近平主席和早在去年八月就已经明确宣布一定会参加索契开幕式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普京说得有理,奥运并不是一个进行政治竞争的场所。但是,确实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总有好事者不甘寂寞。既如此,那就既不能够将此不当回事,也不能够将此太当回事。这里也包括改变了抵制初衷的安倍,重新决定参加索契开幕式。分析认为,安倍既有拉拢普京、从舆论上毒化中国、也有趁美国批评参拜一事与之保持距离的用意。不管如何,对此,似不必投之以太多的关注,这里不过是政治家精心盘算的又一出伎俩而已。值得在意的,倒是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来回应这样的胡搅蛮缠和围追堵截。
三. 大国博弈的背景
围绕着索契奥运的博弈,事实上不过是近年来大国外交的一个缩影而已。
西方国家对于俄罗斯的心怀不满,由来已久。从一个较短时段来看,欧美对于奥运会的集体抵制,不过是对2013年俄罗斯外交出色表演的愤懑和难言的嫉妒而已。
演变中的叙利亚事件从可能是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战争,演化到以阿萨德政权交出化学武器而换来和平,俄罗斯人、特别是总统普京表现出足够的智慧和定力,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棋输一着的美欧无时不想翻盘而要找普京的软档下手。
斯诺登事件更是使得美国执政当局恼羞成怒。不光是俄罗斯人巧妙机智地将斯诺登留在了俄罗斯,而且,直到最近连美国的几家大报社论都是给出了要宽待斯诺登的结论,使得美国本身的民意倾向一目了然。
最后,乃是乌克兰事件过程中俄罗斯的影响力,无论有多少西乌克兰人决意要投奔欧盟,但是显然是在俄罗斯的影响之下,亚努科维奇还是下了大决心,中断了关于乌克兰与欧盟信任伙伴关系的谈判,接受了俄罗斯方面提出的合作要求。所以,对此原本缺乏估计的欧美恼羞成怒,不找机会实施报复,反倒是显得有点不太合乎逻辑。这一次乌克兰事件当中,值得关注的是德国的表现。德国一向视欧盟向中东欧地区的扩展为其核心战略,虽然,俄德关系远在一般的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关系之上,但是,一旦乌克兰倒向俄罗斯,为德国所不能承受,所以,这次包括德国外长在内的高官甚至“愤怒地”表达了对于俄罗斯的抗议。这也是德国方面率先抵制索契奥运的一个背景之所在。
若从一个较长时段来看,2013年则不过是这二十年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的一个界碑而已。从冷战结束始而二十余年来处处得手、步步紧逼的西方,经过了推行华盛顿共识的转型战略,经过了北约和欧盟的同时东扩,也经过了从郁金香革命、橙色革命一直到中东北非“阿拉伯之春”,已经显现出强弩之末的相对衰势,很难有当年大展宏图之时的气概,俄罗斯和中国在大马士革城下的阻击战,实际上成了使西方在欧亚大陆扩张止步的一个起点。这便是围绕索契奥运大国博弈的一个中长时段背景。
四. 未来前景:抗衡,还是合作更占主导方面
从表面上看,索契奥运,特别是西方列强的联合抵制,似乎正在使情势出现新一波的大国抗争态势。但是,从深层次看,未必不是存在着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合作的机遇。
早在2013年4月,笔者曾经在摩洛哥的马尔喀什参加过一个重要的国际研讨会,来自中东北非,以及美国、俄罗斯、和欧盟的学者和官员云集一堂,讨论叙利亚战争的前景。当时,有关叙利亚战争的第一次日内瓦会议已经开过,而正在积极筹备当时以为可以立即举行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我曾经问过一位俄国相当资深的学术界领导人,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俄罗斯和美国在那时就能够坐到一起,愿意解决叙利亚战争。这位朋友以非常简短而明快的词语答道:那就是对于恐怖主义的共同担心。
看来,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来解释何以在2013年秋天的战局紧迫时刻,美俄两家终于能够接受交出化武而缔造和平的方案。普京的外交机巧确实使难题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但是更为关键的是,美俄两家本身都意识到了极端伊斯兰势力在中东革命后极度膨胀的严重威胁,这才是推动危机解决的关键性深层次背景。
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的伊斯兰激进组织近日威胁要破坏索契冬奥会
最近,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的回潮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经过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特别是叙利亚战争的磨练,基地组织已经远远不再是仅仅依靠个别恐怖活动而生存的力量,相反,他们已经拥有了相当可观的人力和资源,能够成建制地参与战争;并且,从伏尔加格勒、北京、新疆的一系列恐怖活动来看,极端主义势力的暴力活动显然已经能够几乎同步地出现在各国各个地区和城市。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大国间合作的必要性,无疑正当其时。一个月前,布热津斯基先生在华盛顿特区的一次聚会上曾经明确地表示,当下,中美俄三大国之间重新寻求妥协的机会已经到了。
这一看似不合时宜的话语,在我看来,有着一个较深的体悟。回想十多年前的9•11事件之后,中美俄一度有过这样一年不到的紧密合作时期。不光中美之间开始就反恐问题交换情报;尤其是普京,让开了中亚两厢大道,允许美国大军进入中亚,打击阿富汗的恐怖主义势力。这是美国在几十年前的苏联时期根本不可能设想的事情。原因何在?
还是在于恐怖主义的威胁。
看来,目前的情势是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势力又一次反过来逼迫着大国间的接近。尽管,东西方之间甚嚣尘上的对抗性思维和言论,也许会继续来势凶猛,也许第二次日内瓦会议一时间还难以找到妥协的切入口而拖延时日;但是,尽一切努力不放弃这样历史重演的可能机遇,乃是题中之义。也许,这也正是习主席在有了去年首访俄罗斯之后,今年仍以俄罗斯为首访国家的深刻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