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4"之中国经济"新常态":调结构 释放经济新活力
原标题:“盘点2014”之中国经济“新常态”(二)调结构 释放经济新活力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卜卫军):2014年初,中国预设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为7.5%左右。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4%、7.5%和7.3%,出现了罕见的实际增长低于预期的情况。当前,中国面临资源、环境压力持续加大,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要素成本上升,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等诸多问题,继续保持旧有的发展模式已难以未继。
在此背景下,12月9日至11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九个方面详细解读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坚持经济稳中求进,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主要从三个角度分析,他说:“一个是新速度,过去几年我们增速非常高,都是8%以上,甚至有几年是两位数,现在我们的增长速度会逐步的放缓;第二是新亮点,更主要的是中国经济一个的大转折,过去支撑中国经济的一些传统行业可能已经不能再快速增长了,比如传统制造业、房地产等行业会慢慢进入到非常低速的增速,增速就靠新的行业,比如说新的服务业、新能源、新科技等等;第三个就是新思维,当增长速度稍微缓一点的时候,政府和企业要有新思维,以及我们对整个中国经济的看法的根本性转变。”
过去,当经济出现下滑趋势时,中国往往会加大投资拉动经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速快速回落。为了应对这种危局,中国推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经济刺激计划,主要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迅速回升。当时投资达4万亿元左右的救市政策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经济下行得到有效遏制,不过,随之而来的是,在随后的几年,中国遭遇产能过剩、结构失调等新的问题。外需不振,出口难以大幅增长,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内部消费需求又非一日能够实现,消化、解决前期积累下的结构调整问题将持续一段时日。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结构调整的阵痛主要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多年积累的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第二个是今年以来房地产持续调整的累积效应有所增加。”
1998年,中国开启了以“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自此,中国正式进入商品房时代,房地产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并在随后的十几年间,成为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房地产对中国钢铁需求的贡献大概是50%多,一半多的钢铁需求来自于跟房地产相关;水泥方面,大概接近30%的需求和房地产相关,还包括家具、装修等。所以,房地产是一个很长的产业链,在整个GDP贡献里面可能有20%左右直接或间接跟房地产相关。”
不过,随着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房价高企、库存增加等问题也接踵而至。截至今年10月底,房地产待售面积达5.6亿平方米,多家经济机构预计,如此大规模的库存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被市场消化。今年1月到11月,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8.66万亿元,同比增长11.9%,与去年同比增长19.8%相比已有大幅回落。朱海斌表示:“根据我们的估计,今年房地产投资下滑对GDP增长下拉大概1个百分点,这其中包括房地产本身和与其相关的需求下降。明年房地产投资可能仍然会下滑,这个对GDP增长会是一个负面的影响。”
虽然GDP增速略有放缓,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正在出现新的变化。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6.1%,今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贡献率达48.5%,大于投资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包括装备制造业的增速为12.3%,高于工业平均增速;与此同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6%。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杨禹表示:“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中国经济质量本身正在发生变化。也许经济增速有下行的压力,但是质量的变化对于我们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规律告诉我们,人均GDP达到六七千美元的国家中,老百姓消费的偏好将从过去喜欢消费制造类的产品转向更关注服务业的消费品,这为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随着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提高,经济增速有所下滑将是必然,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平新乔介绍说:“从产业结构来讲,经济中要提高服务业的比重的话,那么经济增长速度就会稍微往下缓,这是一个经济学的规律。大概服务业占GDP比例超45%以后,服务业比重只要每涨6个点,那么整个GDP增长速度就会掉一个点。这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杰克·鲍莫尔1967年提出来的。”
另外,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中国每亿元GDP带动的就业人数第一产业是4271人,第二产业928人,第三产业1130人。以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产业在中国已趋于饱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曾是拉动中国改革开放的主力,但是如今能够吸收的边际劳动力也在日渐减少,未来,就业岗位将主要由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提供。在政府看来,只要就业能够得到有效保证,表现在数字上的经济增长率并不能真实反映中国经济的健康程度,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无论经济增速比7.5%这个点高一点还是低一点,只要能够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不出现较大波动,都属于在合理区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主任张丽宾认为,虽然经济增速比过去有所下降,但是目前的GDP基数远远高于以往,在这种情况下,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的数量也高于以往。她说:“中国劳动力供给减少的速度快于产业结构或经济增长调整的速度。所以,在经济增速下滑的同时保证了就业总量还是持续增加。另外,改革促进了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这些都是保障就业很重要的部门。预计,我们今年城镇新增就业的数据可以达到1300万。”
持续30多年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中国仍没有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仍将持续不断地赋予经济新的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