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西太平洋建常态化海洋放射性监测预警体系
中新网12月31日电 据国家海洋局网站消息,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于2014年5月和10月期间在吕宋海峡及其周边海域布设关键断面组织实施2个航次的放射性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常态化的海洋放射性监测预警体系。
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至今,日方持续将大量放射性污水排海,使太平洋海洋环境及周边国家受到核泄漏事故的直接影响。
为有效应对福岛核泄漏事故核污染对西太平洋及中国管辖海域的长期影响和威胁,保障中国海洋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根据国家海洋局《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12-2020)》(以下简称《纲要》)的统一部署,于2014年5月和10月期间在吕宋海峡及其周边海域布设关键断面组织实施2个航次的放射性监测预警工作,建立常态化的海洋放射性监测预警体系。
按照《纲要》的规划目标,监测中心积极推进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监测预警数据库系统的研发工作。系统开发思路明确,预警流程清晰,在2013年数据库系统研发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预警功能模块,对界面、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完成了调试及试运行,并顺利通过了分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此外,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充分发挥在国家海洋局监测系统放射性监测技术优势,2014年组织技术力量研发了新型船载伽马谱仪放射性现场监测设备,并成功应用于南海分局2014年西太平洋放射性预警监测航次,该设备实现了日本福岛核泄漏特征污染物现场监测设备的小型化、精细化,为及时发现、有效预警核泄漏污染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设备正在申请专利,初步审核已通过。
西太平洋海洋放射性预警监测航次为分局历史上首次独立在国际公共水域开展海洋放射性预警监测,掌握了日本福岛核泄漏污染物迁移扩散第一手资料,为实现放射性污染物及时发现、有效预警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