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人生沉思录43| 凡势强力联军,罕有成功者
【作者按:这篇《人生沉思录》,从1996年开始写,已有一千多条,都是些思想火花:包括人生感悟、读书体会,好句摘抄等方面的内容;既可作思想记录,又可作今后写作的素材。点点滴滴,受到学友的喜爱。下为最新修订稿,以25为节,与朋友分享。
今刊出《人生沉思录》最后一期,作者张文木特致信观察者网读者:
谢谢广大网友阅读《人生沉思录》以及阅读后给我留下这么多精彩的评论和回应。我每条都认真阅读并就其中的合理意见改进我的研究和写作,其中相当的意见对我帮助很大。谢谢大家。目前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沉思录》这本小册子海洋出版社正在编辑,应该在上半年面世。请大家关注。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健康、幸福。
张文木
2016年1月1日】
(本文为《人生沉思录》第43部分,其余部分请见作者专栏。自即日起,为了答谢大家的长期厚爱,张文木老师委托观察者网赠送由《中国投资》杂志社承印、有作者盖章签名的《人生沉思录》[第一册和第二册]。随书还将附赠《中国投资》2015年5月和6月号,当期刊载了张文木老师的封面文章《亚投行的时代意义——世界权力体系转移及中国面临的机遇和风险》和《明末的人祸和天灾——从张居正改革谈起》,共50套。点击链接,了解赠书活动详情。)
1676. 在关于第二战场的地点问题上,丘吉尔与罗斯福一直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激烈争论。丘吉尔回忆录中说他“更喜欢的方案是,利用伊斯的里亚半岛和卢布尔雅那峡谷,从意大利北展开右翼攻势,直向维也纳”。丘吉尔说:“这个路线得到了参与德黑兰三方会谈的英国三军参谋长的完全同意。”[1]而罗斯福则坚持在英国南部渡海经法国进入德国。在1943年的德黑兰会议中,丘吉尔还力争将进攻兵力重心部署在地中海一线。此前,美国盛传丘吉尔“极力阻挠横渡英吉利海峡的‘霸王’计划”。当德黑兰会议经过激烈辩论最终使英方认可以“霸王计划”为重心的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方案后。事后罗斯福的军事顾问们长松口气说:“我们总算是没有被丘吉尔拉到巴尔干半岛去。”[2]有人认为,丘吉尔的军事行动计划是为了“英美盟军向罗马以北推进,将大批德军牵制在意大利以减轻苏联的战争重担。”[3]丘吉尔和他的参谋长们也表示:“在地中海的进一步战斗根本不是出自边缘战略或战后政治考虑的产物”。[4]而罗斯福则注意到“进攻巴尔干半岛的计划这一点也可能是以政治考虑为基础的”。[5]
其实,我们看看地图就明白,如果盟军从诺曼底登陆开辟第二战场,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范围就会大大缩小,而苏联的势力就会扩展到东欧并形成对西欧的威慑。如果采取丘吉尔的路线,即从意大利攻入德国,则英国就会保持对整个欧洲及其战后政治的实际影响力。这是因为,军队所至,乃国家权力所至;国家乃至地方的影响力是随军事力量的进入而存在和继续的。斯大林对此看得明白,他私下对当时还是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凡·杰拉斯说:“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领土,谁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6]美国的战略家们也看得明白,他们认为除了打击希特勒这一目标外,“英国人的另一点考虑是,在地中海采取的新措施能最终制止苏联在巴尔干半岛各国的扩张”。[7]而在苏美英三家中,只有丘吉尔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1677. 1943年8月10日罗斯福总统在联席会议上批评丘吉尔方案,认为:“试图将军事战略奠基在政治结果的赌注上是不明智的。”斯大林也看穿了丘吉尔的意图,赞同罗斯福的方案并嘲笑丘吉尔:“正因为俄国人相当单纯,因此就认为他们没有识别能力,看不见眼前的事物,那是错误的。”[8]
1678. 今天美国的手已伸向全世界,国力正在透支。对美国更具灾难性的还在于美国人的世界治理能力随美国人的战略思维能力的下降而下降。美国国防的投资就不用说了,就看看美国在新世纪发动的两场战争。现在阿富汗国防部门整个都是俄国人的天下。伊拉克是什么样子。伊拉克打下后是什叶派获胜,什叶派是伊朗一边的。苏联解体以后,是塔利班制衡中亚的原苏联五个加盟共和国。塔利班是逊尼派,伊朗是什叶派,塔利班从东面牵制伊朗。萨达姆是逊尼派,从西面拽着伊朗。美国解放科威特后又让科国从南部制约着萨达姆。美国在里头用最小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自己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可现在的情况是,美国打了阿富汗,俄国的力量反而南下;打了伊拉克,什叶派伊朗的地盘扩大。可以预计,美国撤军后,伊拉克与科威特及伊朗的关系会大大好转。为了这种“战绩”,小布什还赔了3000多士兵的生命。有一幅漫画讲阿富汗战场上,美国和英国士兵在前面拉车,小布什和布莱尔摇着鞭子赶车,坐在车上的是俄国人,身后是北方联盟的士兵,直奔喀布尔城。
1679. 2002年2月,小布什访问中国期间登长城时,曾问身边的导游,三十年前,尼克松总统攀登到哪里。当攀登到北侧760米高的敌楼时,导游告诉他,当年尼克松总统就来到了这里。小布什表示,他要再向前走几步,要超过尼克松总统当年留下的纪录。[9]这种好胜性格表现在国际事务中,使小布什有战无略,跟西班牙斗牛一样,见了红布就冲,极没智慧。美国政坛中最有谋略的鲍威尔对此无可奈何且黯然离去,并承认他曾在联合国提出的美国入侵伊拉克理由的讲话是他个人历史上的一个“污点”。[10]现在的美国人跟古罗马人相似,有大量的外来资源供其挥霍,自己不用劳动,不劳动就没有了智慧,尤其没有政治智慧。小布什这代人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长大,没有参加过残酷的战争,用不着像南方国家的穷人为衣食发愁。受到的教育也多是快餐文化。没有压迫,哪来智慧,不像从二战出来的美国政治家。
1680. 老布什打了海湾战争,打得非常漂亮,他知道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他打败了萨达姆又保留了萨达姆。为什么呢?因为他要用萨达姆南面牵制科威特,东面制衡伊朗。而我们反视小布什,整个一个吉诃德先生。2006年3月16日,布什发表自就任总统以来的第二份国家安全报告,报告重申美国“先发制人”的战略,强调“外交优先”,并将包括伊朗、叙利亚、朝鲜在内的七个国家列为“专制国家”。报告同时将伊朗定位为“美国面临的最大潜在威胁”。[11]没有对手的外交,是不成熟的外交,而对手太多的外交则一定是失败的外交。小布什敢为天下先,同时宣布以七个“邪恶轴心”为敌,这样的国家外交在历史上鲜有发生。
1681. 许多南方国家的优秀人才都到美国去,可美国人的战略管理能力就是不见长,这是为什么呢?凡是有智慧的外籍人,尤其是外籍东方人很难进入美国的政治核心层,成不了政治家。即使是外籍科学家,也难进核心试验室。所谓“李文和案”就是很好的说明。那么这些优秀人才到哪去了呢?他们都在外围打工。这造成了美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外观。外面人才济济,里面则智商低迷。
1682. 国家外交有两忌:一忌傻,二忌楞。但在这二者间,后者对国家的损害最大。小布什这人,既傻又楞,争强好胜,靠拳头思考,不要说第三世界,就连其盟友欧洲也得罪了。美国则在小布什的折腾下国力不敢说在下降,至少其战略管理能力则急剧下滑。小布什的作为已让鲍威尔失望,如让斯大林看到,只会窃喜;如让丘吉尔看了,只会发笑;若罗斯福、尼克松那一代领袖看了,则会失声痛哭。尼克松会说,我给美国打下的地缘政治底子,怎么让你小布什折腾完了。
1683. 关于气候变暖的反向预测的晨读笔记
中国学者崔伟宏、承继成与美国学者S.弗雷德·辛格、法国学者万森·库尔提欧等学者所认为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报告提出反驳,认为:
在自然界,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地球这个复杂的系统自组织作用形成一种准稳定太的非平衡结构,地球系统在维持与改造着这种非平衡结构的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改变着全球的环境状态。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恐慌的重要方面,然而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显示海平面出现加速上升及人为因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12]
作者在2012年出版的《自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一书中大胆提出与IPCC相反的预测:
大约从2014年开始,深度寒冷的气候将会到来。为什么说是深度寒冷呢?按照我们的预测太阳能的强度在2042年(±11年),达到最低。这意味着很冷的时期要到来了,这个时期大约是在2055~2060年(±11年),这个时候太阳能将大大减少,也就是所谓的深度的寒冷。按照我们的评价和分析,温度会下降大约1~1.5℃,这个是很小的值。如果是1℃,我们可能感觉不到;但是1~1.5℃,虽然在赤道地带感觉不到,但是随着纬度增加,这将是好几倍的增加。因此我们会经历难忍的严寒,就像我们过去在在1645~1775年所看到的景象一样。
1684. 1940年11月12日,希特勒接见莫洛托夫,预测中国亚洲前途说:“在亚洲,可能的殖民地空间看来属于日本。但是,如果中国进入觉醒民族之林,考虑到它的众多人口,那么任何殖民企图都注定是要失败的。”[13]同样的判断,斯大林也曾讲过,1945年他对蒋经国当面说:“只要你们中国能够统一,比任何国家的进步都要快。”[14]
1685. 1940年11月12日,希特勒接见莫洛托夫,指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目的,他说:
美国今天执行的是帝国主义政策。它不是为英国进行斗争,而是为了把不列颠世界帝国搞到手。它帮助英国最主要的目的是以此刺激自己的军备,靠获得军事基地来加强自己的军事强国的地位。这里说的是未来,当这个与英国一模一样行事的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的时候,其他可能受到它伤害的国家应该建立团结一致的关系。这不是近来的事,不是1945年的事,也不是1970年或1980年之前的事,这是遥远的事,到那时,这个盎格鲁撒克逊国家要严重威胁其他民族的自由。[15]
希特勒告诉莫洛托夫:应反对美国“靠牺牲欧洲利益而获得好处”的所有企图。美国无论在欧洲,还是在非洲和亚洲都应该规规矩矩,什么也不应该插手。[16]1941年,希特勒在向苏联发起进攻前,对其部下说:
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将落入美国的魔掌,它现在还未能预见。但有一点是肯定无疑的:美国人要在这场战争中做一笔极大的生意。[17]
读了这些文字,就明白了2015年初德、法、两国为什么抛开美国和英国直接与俄罗斯就乌克兰前途召开的“明斯克会议”。
1686. 1798年夏,法军登陆埃及,10月开罗发生暴乱,拿破仑对其实行了极为严厉镇压。但对德高望重的伊斯兰教长舍伊赫[18],则网开一面。当时法军并不理解,说他们是“暴动头子”,应该处死。拿破仑回应说:
不,这个民族同我们和我们的习惯太格格不入了,我宁愿这个民族有象他这样既不能骑马,又不能拿刀的首领,而不愿意看到象穆腊德别和奥斯曼别伊[19]那样的人当首领。把这个衰弱无力的老人处死对我们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产生比您所预料的更为危险的后果。[20]
拿破仑的话是对英国在印度扶持甘地、在南非推举曼德拉,美国向国内黑人推出马丁·路德·金以及更早的满清王朝向汉人推出武训的政策透彻说明。列宁说:“被压迫阶级如果不努力学会拿起武器,获得武器,那它只配当奴隶。”[21]而让被压迫者放弃武装则是全部压迫者政治的核心。
1687. 列宁说:“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之点是阶级斗争。人们时常这样说,这样写。但这是不正确的。根据这个不正确的看法,往往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机会主义的歪曲,把马克思主义篡改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因为阶级斗争学说不是由马克思而是由资产阶级在马克思以前创立的,一般说来是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还可以不超出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政治的范围。把马克思主义局限于阶级斗争学说,就是阉割马克思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变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平庸的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深刻的区别就在这里。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22]
1688. 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在决定辞职时说:“我明白,这是我最后一次政治演说了,可说是天鹅的绝唱。”[23]27年后,戈尔巴乔夫终将这份原本是个人的“绝唱”变成国家的挽歌。基辛格看出了这两位政治人物的联系,他说:
他(赫鲁晓夫)在启动改革过程这方面,可谓是戈尔巴乔夫的祖师;改革的影响他并不了解,改革的方向却叫他追悔莫及。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甚至可以说共产主义覆亡始于赫鲁晓夫。[24]
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评价更是精确。1959年12月,他在一份关于国际形势的讲话提纲上写道:
赫鲁晓夫们很幼稚。他不懂马列主义,易受帝国主义的骗。他不懂中国达于极点,又不研究,相信一大堆不正确的情报,信口开河。他如果不改正,几年后他将完全破产(八年之后)。[25]
从1959年到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前后仅有六年时间。
1689. 1941年12月16日,英国外长艾登向苏联提交了一个议定书文本,苏方提了两个议定书文本。斯大林评价说:艾登提出的文本很像一份声明,相反,苏联政府提出的是两份条约。声明是代数,而条约则是简单的实用算术。我们需要算术而不需要代数。艾登听到这里笑了起来。斯大林补充说:代数是一门很好的科学,他对它充满敬意,“但是现在,在目前具体情况下,我们情愿要算术。”[26]
1690. 具有“麦克阿瑟品质”的人才,在战役上往往可以创造奇迹,但在战略上的表现却常常幼稚的可笑。[27]希特勒身上有太多的“麦克阿瑟气质”以至他在战略上的弱智令斯大林即使在德国大兵压境的时候也不敢相信。罗斯福曾经当面对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说:“道格拉斯,我认为你是我们最出色的将军,但是我觉得你将是我们最蹩脚的政治家。”[28]麦克阿瑟晚年也认识到这一点,他在回忆录中援引了罗斯福的这个评价来评价自己。如果希特勒在战后能够活下来,想必他会从麦克阿瑟——当然还有巴顿将军——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依赖奇谋而非战略大道是希特勒作出闪击苏联决定的思想基础,这种具有侠客品质的思想在军事上表现就是剑走偏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速度取胜;与之相应的缺点就是没有耐性,不能持久攻坚。正如麦克阿瑟那著名“仁川登陆”的奇迹却铸定了美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耻辱一样,希特勒以闪电的速度横扫北欧并打败法国后,却用同样的“灭此朝食”的风格向苏联发起进攻并在对苏联的攻坚中遭遇了“滑铁卢”。
1691. 天寒最忆家中暧,难时长思兄弟情。
1692. 1944年,斯大林对南斯拉夫的一位共产党政治家说道:“丘吉尔连你口袋里的一分钱都不放过,而罗斯福可不是这样,他只把大票子掏走。”[29]英国人以精明崛起,也因精明而衰落。
1693. 1937年7月,罗斯福总统邀请英国首相张伯伦到华盛顿共商合作方案,张伯伦拒绝并留下一句名言:“除了甜言蜜语,最好别依靠美国人任何东西。”[30]
1694. 为了在海上剥夺英国对地中海的制海权,美国着手这项工作的时间起点,就是德黑兰会议,尤其是会前罗斯福与斯大林会晤中针对英国形成的战略默契;而这项工作的结束大概就是1956年美苏联手利用苏伊士运河事件将英法逐出埃及。失去埃及,英国也就失去了印度洋。罗斯福明白,仅凭美国一家是完成不了这一历史任务的,而有能力与美国完成这一任务的只有苏联。因此,将东欧让给斯大林,对罗斯福是一举两得的事,而对斯大林则是正中下怀的事。如果说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是在战时打败德日法西斯目标下走到一起的,那么,罗斯福和斯大林则是为了战后瓜分英国世界财产的目的而走到一起的。
1695. “联军”的“纸老虎”本质
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出六国如果联合起来“合力向西”,就不会为秦国所灭的议论,毛泽东批注:“此论未必然”,“凡势强力联军,罕有成功者。”[31]211年7月(建安十六年),曹操平定关东,后对诸将说:“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32]曹操在《蒿里》一诗中道出“联军”的“纸老虎”本质: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33]。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34]。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诗的意思是说,关东义士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1696. 为了进一步鼓动群众的反隋情绪,李渊命刘文静伪造隋炀帝敕,内称“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人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悉为兵,朝以岁暮集涿郡,将伐辽东。”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线就是进攻高丽,这时,在太原等地征发民众参加这场战争,必然激发民众的反隋情绪。“由是人情大扰,思乱者益众。”[35]
1697. 王夫之说:“高祖犹慎之又慎,迟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阴结豪杰,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通于有为,而高祖坚忍自持,姑且听之以静镇之也。”[36]
1698.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突厥[37]数万人进逼太原,李渊加紧守备,命裴寂、刘文静严守诸城门,同时又令将城门大开,“不得辄闭,而城上不张旗帜。守城之人,不许一人外看,亦不得高声,示以不测”。突厥自外郭城北门入,又从东门出,而未敢进内城。李渊又于夜间派兵出城,占据险要之地,早晨又改道入城,使突厥误认为是另有援军来到,更不敢轻举妄动。这种不战不和、虚张声势的空城计使突厥感到难以对付,从而主动撤兵,使太原解围。[38]
1699. 初次进军,李渊对两个儿子还不放心,特派太原令温大有为其参谋,并嘱咐温大有道:“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温大有当然尽量为其效力,李建成、李世民精力充沛,勇气十足,他们与士卒同甘共苦,作战身先士卒。所率军队纪律严明,“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高德儒虽然闭城拒守,但终于城破被俘。李建成、李世民除了将高德儒一人斩首外,“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李渊高兴地说:“以此用兵,虽横行天下可也。”[39]
1700. 1943年11月英、美、苏三国首脑第三次会议上丘吉尔给斯大林祝酒时说:斯大林将与俄国历史上伟大的英雄们并列,并且已经赢得了“斯大林大帝”的称号。斯大林回答说:“他身上越积越多的荣誉,实在属于俄国人民。他说,为这样的人民服务,当一个领导人是容易的。的确,红军打德国人表现了巨大的英雄主义,但是不这样,俄国人民是不会容许的。‘红军战士要往后退必须拿出比面对敌人时更大的勇气。’”[40]
注释:
1.〔英〕温斯顿·丘吉尔著,魏群、高虹译:《二战回忆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8、907页。
2.〔英〕温斯顿·丘吉尔著,魏群、高虹译:《二战回忆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9页。
3. 萨本仁、萨支辉著:《丘吉尔与英国对外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260页。
4.[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迪等译:《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62页。
5.[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迪等译:《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16页。
6.[南]米洛凡·杰拉斯著,赵洵、林英译:《同斯大林谈话》,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
7.[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迪等译:《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62页。
8.转引自[美]罗伯特·达莱克著,陈启迪等译:《罗斯福与美国对外政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17页。
9.“美总统布什攀登长城超越尼克松总统纪录”,http://www.2118.com.cn/news/2002/02/23/105.htm。
10.据法新社报道,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在2005年9月9日播放的一个电视访问节目中说,他在联合国提出的美国入侵伊拉克理由的讲话是他个人历史上的一个“污点”。鲍威尔在2003年2月向联合国安理会发表的讲话中,强烈地提出了美国对伊拉克开战的理由。他在讲话中提供了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其中包括卫星拍摄的卡车。鲍威尔将这种卡车说成是伊拉克的移动生化武器实验室。美国在入侵伊拉克后,在伊拉克境内进行了搜寻,但并未找到任何核武器和生化武器。鲍威尔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的新闻节目采访中说,在我个人历史上,这是个“污点”。他说,“我是代表美国向全世界提出这一理由的人,这永远是我历史的一部分,那是令人痛心的,现在还感到痛心。”来源:“鲍威尔承认美国侵伊时曾经说谎 称之为历史污点”,http://news.sohu.com/20050909/n226913574.shtml。
11.来源:“布什发表第二份国家安全报告 视伊朗为最大威胁重申‘先发制人’战略”,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5/4208559.html。
12.崔伟宏、[美]S.弗雷德·辛格(S.Fred Singer)、[法]万森·库尔提欧(Vincent Courtillot)、承继成编著:《自然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93页。
13.“希特勒与莫洛托夫的会谈德方记录”(1940年11月12日),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63页。
14.转引自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
15.“希特勒与莫洛托夫的会谈德方记录”(1940年11月12日),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65页。
16.“希特勒与莫洛托夫的会谈德方记录”(1940年11月12日),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4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67页。
17.[德]尼·冯·贝洛著,张连根译:《希特勒副官的回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96页。
18.舍伊赫,阿拉伯游牧部族的首领和农村中的长者称号,埃及等国某些伊斯兰教派的教长也称舍伊赫。
19.穆腊德别和奥斯曼别伊是当时带领埃及人民抵拿破仑的军事首领和民族英雄。
20.《拿破仑文选·下卷》(陈太先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7页。
21.列宁:《无产阶级的军事纲领》,载《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72页。
22.列宁:《国家与革命》,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9页。
23.转引自邢广程著:《苏联高层决策70年·第4分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第8页。
24.[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471页。
25.转引自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034页。
26.“艾登同斯大林第一次会谈记录”(1941年12月16日),沈志华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16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22页。
27.1942年2月8日艾森豪威尔在收到麦克阿瑟关于战略方针问题的一些建议后,在日记中写道:“他对我们这些年来的研究的想法令人诧异。他的谴责可能只对军校一年级学生有好处。”2月23日,他给麦克阿瑟的通电发出后,在日记中写道:“爱出风头可能毁掉他(麦克阿瑟)”。[美]罗伯特·H. 费雷尔著,陈子思等译《艾森豪威尔日记》,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第68、71页。
28.转引自尼克松著,尤勰等译:《领导者》,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191页。
29.转引自[加拿大]康拉德·布莱克著,张帆等译:《罗斯福传》,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第347页。
30.转引自孔华润(Warren I. Cohen)主编,王琛 等译:《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页。
31.转引自陈晋:《读毛泽东札记》,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93页。
32.[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0页
33.嗣:后来。还:同“旋”,不久。自相戕(qiāng):自相残杀。当时盟军中的袁绍、公孙瓒等发生了内部的攻杀。
34.公元191年(初平二年)袁绍谋废献帝,想立幽州牧刘虞为皇帝,并刻制印玺。玺,印,秦以后专指皇帝用的印章。袁绍的异母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建安二年)在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立为帝。
35.引自《旧唐书》卷五十七《刘文静传》,转引自牛致功:《唐高祖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页。
36.引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唐高祖》,转引自牛致功:《唐高祖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37.据《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四《突厥传》:突厥“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国之志。”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隋书》(第六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4429页。
38.牛致功:《唐高祖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39.引自《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四,义宁元年六月,转引自牛致功:《唐高祖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40.[美]W.艾夫里尔·哈里曼、伊利·艾贝尔著,吴世民等译:《哈里曼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7年版,第330~331页。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