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律师代表首次走进中央政法委 与孟建柱交流
中国司法体制改革进入“攻坚之年”,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也在新年“开门问计”,与12名律师、法学专家面对面。
昨天(7日),微信公众号“长安剑”刊文披露,大家与孟掌门对话了3个小时,围绕冤假错案、当庭宣判等话题,众人踊跃“开炮”、畅所欲言,有些人抢着话筒发言,有些人留下几十条意见,连中午自助餐时间也没放过。孟掌门留给大家的印象是“懂行”,“没架子”。律师代表集体走进中央政法委机关,专门就政法工作提意见建议,这还是第一次。
以下为文章原文:
“我说话直,有讲的不对的地方,请孟书记批评我,吴部长保护我。”
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韩嘉毅律师的话音还没落,在场的律师们都乐了。司法部长吴爱英噗嗤一笑,一直整个身子都侧过来听的孟建柱,马上扬手说道:“你讲得很好嘛!这话是对我的批评啊。”
各位小伙伴,你有没有好奇:这群人究竟在干啥呢?
1月7日上午,他们坐在被人称为“中国最神秘低调的机构之一”——中央政法委大院会议室里,热烈讨论着一个跟你切身相关的话题:怎么让老百姓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习大大提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在新的一年怎样往前推进?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大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携中央政法委秘书长汪永清、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及中央政法委全体副秘书长等人,打扫庭院、泡上清茶,迎接第一批客人——12位律师代表的到访。
咱政法掌门人要干啥?为落实习大大指示,向律师群体代表当面“问计”司法体制改革和政法工作呀。
交流现场
“书记,现在司法责任制改革在推进,但要防止一些法官以‘不干预案件’为名搞不作为!”“书记,法官员额制改革在一些地方,成了‘老同志必入选,年轻人被淘汰’,不利于调动法院内部年轻精英的积极性。”“书记,监视居住措施,目前在侦查阶段被用得太多太滥了。”“书记,‘以审判为中心’的司法改革,就要让庭审‘实’起来,律师必须发挥更多作用!”“书记,建议您用法律大数据,作为制订下一步司改路线图的参考。”“书记,目前中国律师中30-40%是‘吃不饱饭’的,现实逼着他们‘怂恿矛盾、从中牟利’。应该培养一批职业做公益的律师,既让老百姓享受到法律援助,又能化解社会矛盾。”……
在与孟掌门面对面的三个小时内,12位律师,也足足说了近三个小时。一开始发言是按座次的,后来开始有人举手“抢话”,最后有律师干脆说:“我写了20条意见,等一下我把材料留下!”
一直认真聆听、不时微笑点头或插话提问、经常低头做笔记的孟掌门,也笑着答:“对!带材料的都留给我,下去我要认真研究。”
估计有小伙伴会问:针对司法改革,孟掌门新年第一个“开门问计”的,为啥不是公检法人员,而是律师群体呢?
咱们听听孟掌门是怎么做“开场白”的:“今年,正好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一年,意义非常重大。各位都是国内有名的大律师、大专家,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线,有非常丰富的法学理论素养、法律工作经验,你们的意见,对我们非常重要。”
的确,如果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司法体制改革就是这场革命的“重头戏”。小伙伴们肯定还记得,2015年,一系列改革举措都在稳步推进:
全面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成了;立案登记制,让小伙伴们不再“诉讼无门”;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让一部分人专心做“法官”,“法官”角色由此变得更专业、更纯粹;司法责任制,让“葫芦官判断葫芦案”可能被终身追责;跨区域法庭的设立,让老百姓头疼不已的“地方干预”,逐渐走入历史。
而2016年,更是这场改革的“攻坚之年”。换句话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部署的司法体制改革任务,“大部分要在今年完成”。比如,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就是今年要“啃”的一块硬骨头。
昨天上午,站在2016年的门槛上,孟掌门一上来对“第一批客人”律师代表,这样解释他“先问计于律师”的用意:“我觉得,一个国家律师事业的发展程度,也体现了这个国家文明进步的程度。你们同意这句话吗?”
“同意!”律师代表们回答,气氛一下子轻松起来,讨论随之热烈展开。从法官员额制改革效果到如何破题“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从冤假错案为何屡禁不止到律师“新三难”问题如何解决……12位律师代表畅所欲言,没说完的,甚至把话一股脑儿带到了午餐桌上。
孟建柱(资料图)
“孟书记亲民、懂行,所以大家说个不停,总想把自己了解的东西都‘倒’出来。”提到对孟掌门的印象,北京市天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蒋勇道出了这两个“关键词”。
“亲民”,几乎所有律师都得出了这个感受。
据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主任佟丽华回忆:“9点多,孟书记穿着深棕色夹克走进来。一进门,他就一个一个地跟我们握手、问好,书记看起来清癯干练,非常精神,语气很亲切。听我们发言时,一直看着我们的眼睛。”这种“没架子”,让佟丽华发言后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走到孟掌门座位旁,送上了一本自己写的书——《十八大以来的法治变革》。
另一位律师回忆了这样一个细节:“孟书记开场白的最后说:‘今天这样行不行?中午,大家一起在食堂吃个自助餐。我想多听听大家的意见,讨论时间能更充分一些。’这说明,孟书记想听大家的意见是真心的,中午,大家跟孟书记就在机关食堂的自助餐厅里又聊了很久。书记没架子。”
“我们发言前,书记还特别加了一句:‘大家有问题随时提,我希望能多能听到不同意见、反对意见。这样我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就能越来越接近真实。’能看出来,书记今天来,已经做好了接受律师们‘开炮’的准备。”还有一位参会律师,事后向长安君透露,这让这位律师感觉“距离一下子拉近了”。
除了“亲民”,对曾在兰州基层做过刑警的北京东卫律师事务所律师顾永忠来说,他觉得三小时谈下来,孟掌门给他的另一个直观感受就是两个字——“懂行”。
顾永忠律师还有一个身份是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十分关注冤假错案问题。今天,他在孟掌门面前不客气地“开炮”:
“据我了解,90%左右的刑事冤假错案,律师一上来原本都是做无罪辩护的。保障和维护律师的权利,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了司法公正,尤其是刑事案件的司法公正。”
“不少冤假错案都是鉴定失误。比如,嫌疑人身上提取的泥土、残留的微量元素等,怎么取样、何时取样、怎么化验?细微的差别,会偏差很大。”
“中国目前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审判阶段不认罪的约占10%-15%,实质性审判应该更多放在这些案子上,因为这些案件往往是冤假错案的重灾区!”
顾永忠律师“开炮”时,孟掌门也没闲着。他不时打断、提问,不是核对数字的准确性,就是提出有关鉴定方法的问题。在一些建议上,则频频点头。
这让顾永忠律师觉得:“跟懂行的书记谈法律,就是不一样!”
另一位让“懂行人”孟掌门频频点头的律师,是长安君一开始提到的韩嘉毅。他笑称“说得直”让书记批评,但孟掌门却说“说得很好,很受启发”!
韩嘉毅律师谈了啥?“书记,我想告诉您:现在律师——尤其是年轻律师,不愿意进法院、进法庭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司法是社会的解压阀,没有律师的配合不行。但律师知情权、参与权应该得到充分保障。”
他建议:“书记,在接下来的‘以审判为中心’诉讼改革中,能不能提高法院当庭宣判的比例?至少,让法官能当庭,对‘事实、证据是否被采纳’进行认定。否则,就鼓励了‘宣判不当庭,庭下想歪招’。”
对这些辛辣、尖锐的意见,“懂行人”孟掌门全程侧身倾听,频频点头。听到有启发的,马上提笔记录,喝水时间都没有。
蒋勇律师提到的法律大数据概念,也让这位既懂行又前沿的政法掌门人“兴奋”。
“互联网+时代,法律大数据能为司法改革做什么?”这位曾在最高法工作7年的律师提出,“其实,它能够为司改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也能科学评价司改结果。比如说,司法改革中‘跨行政区划法院’的设置,最重要用意在于‘破除地方保护’,但是跨行政区划案件一定会受地方干预吗?有数据支持吗?这需要更精准、更海量的大数据支持。法律大数据可以用建模的方式,考量这类案件中,非本地的当事人败诉率是否高于本地当事人。”
孟建柱与12位律师代表合影
蒋勇律师说:“这就为某地是否有必要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提供了较为中立、客观、数字化的参考依据。”
“带稿子了?稿子留一下。”孟掌门听完、记录完,赶紧“追加”一句。
长安君的小伙伴肯定有印象,早在去年9月的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会上,孟掌门就提出要培育以尊重事实、推崇理性、强调精确、注重细节为主要特征的“数据文化”, 还直接提出:“得数据者得未来……大数据表示的是过去,但表达的是未来,其意义就在于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整合、挖掘,揭示传统技术方式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
瞅瞅,这么“懂行”的书记,估计让蒋勇律师有种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之感吧?
……
律师们三个小时畅所欲言后,孟掌门做总结发言。总结中没有套话,简单直接:“12位律师代表的发言,让我有一个共同感觉:有见地、有深度,不少发言很‘接地气’,可信性强。每位同志的发言我记了,都有特点。”
最后,孟掌门还给到场律师发了个“彩蛋”。他说:“大家以后可以和我保持联系,有什么情况和问题,可以直接向我反映!”
这让到场的律师们感慨不已:“看得出来,孟书记是真心在和大家交朋友。”
2016,万象更新。司法改革路线图就在孟掌门这种“开门迎客”的互动中,日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