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颁奖大会屠呦呦未获最高科技奖引关注 1982年拿过类似奖项 -正经君
今天,中国科学界的盛会——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共表彰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奖的295个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最受瞩目的自然是国家最高科技奖。不过遗憾的是,今年的是时隔11年这一奖项再度空缺。
回顾2015年的中国科技,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屠呦呦,无疑是最亮的一颗星。她为何未能获评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在瑞典领取诺贝尔奖
“我们只能说,我们是严格按照评选程序办事。”据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透露,在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没有个人或单位推荐屠呦呦。
国家科技奖的评审都有严格的流程和时间节点。其评审工作流程为:推荐→形式审查受理(奖励办)→初评(通用项目从4万多名评审专家中随机遴选专家网络评审或审读、评审组会议初评)→评审(各评审委员会)→审定(奖励委员会)→审核(科技部)→审批(国务院)→颁奖(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不过,该负责人的这一表态引起网友热议和猜测,有一些网友也为屠呦呦鸣不平。
不过正经君认为,网友们心急了些。其实,早在2011年获得素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之前,屠呦呦已经拿遍了国内的各种奖项,其中就包括与最高国家科技奖相当的奖项。
首先,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现行的中国科技奖励体系如何确立的。
1949年,新中国建国伊始,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其中第43条明确规定国家要“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新中国的国家科技奖励事业开始起步。
1956年,党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成为全体国人共同的愿望。1957年,自然科学奖的前身“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首次颁奖。
1963年,国家发明奖开始评选,毛泽东主席亲笔为获奖证书题写了“发明证书”字样。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科学的春天”在大江南北播洒阳光,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相继恢复,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奏响科技工作新的乐章。
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召开,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发展方针。这一年,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设立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首次颁奖。
也是这一年,为了统筹科技奖励工作,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科技奖励迈入稳定发展的阶段。
1993年,新中国第一部科技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施行,用专门的篇章对科技奖励做了明确规定,科技奖励迈上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1994年,国务院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1999年,全国技术创新大会召开,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国家知识创新体系。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这一年,国家对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颁布实施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增设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完善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大幅度削减省部级奖,规范了社会力量设奖。现行的中国特色科技奖励体系由此确立。
再让我们看一下屠呦呦的研究历程和获奖经历。
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195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1969年1月,屠呦呦以组长的身份加入青蒿素的研究工作,1971年10月4日,她的课题组终于以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了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提取出具有抗疟疾效用的青蒿素。
此后的时间里,她还参加了青蒿素的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充分证明了抗疟疾的有效性。
1973年,屠呦呦又首创了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临床药效比青蒿素高出10倍。
1977年3月,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从这一刻开始,屠呦呦团队的成果开始斩获诸多大奖。
1978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在有6000人参加的开幕会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号召“树雄心,立大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会上先进集体和先进科技工作者受到了表彰。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引起国内外代表的极大兴趣。
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在报告中指出,在理论上,任何一种新药物都具有新的结构和它的作用方式,这样才能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具有较长的生命力。显然,中国青蒿素是符合这一要求的。
1982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屠呦呦以抗疟新药——青蒿素第一发明单位第一发明人的身份,且作为这一发明项目的唯一代表,领取了发明证书及发明奖章。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青蒿素全合成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屠呦呦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
在长达50多年的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中,屠呦呦最为突出的贡献,就是带领课题组在发现青蒿素的道路上写下了浓浓一笔。屠呦呦个人因工作出色,国家发明奖章、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的榜单上屡屡有她,成为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青蒿素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