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之原力觉醒:这年头,“情怀”是最大的生意-席亚洲
笔者有幸可能是中国最早一批看《星球大战》的观众之一,今天的星战迷们都知道,1985年4月期间的“美国电影周”,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首次上映了1977年的美国电影《星球大战》。
当然,当时笔者刚刚4岁,所以对于那次观影只有模糊的印象,只够让笔者知道《星球大战》小人书里画的东西不对——杰迪骑士不是骑摩托车的。
《星球大战:新希望》海报,充分体现了当时卢卡斯对该片“太空歌剧”的定位
那个时代的小人书作者是根据《星球大战》小说画的,所参考的可能只有影片海报,所以片中主要人物的造型基本“正确”,其他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想象来画,结果就……观察者网曾经介绍过这样一本小人书,就是杰迪骑士骑摩托车的。
《星球大战》小人书里骑着摩托车的杰迪骑士
真正观看并喜欢上《星球大战》,是录像厅兴起后的事情了,而翻来覆去观看三部曲,并且开始和朋友们讨论电影之外的东西,则是在VCD和网络出现后了。
有了网络和论坛,笔者才知道,原来《星球大战》的世界已经被狂热粉丝们和卢卡斯公司官方发展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笔者只看了一眼卢卡斯公司小说和漫画的名单就眼晕了……到现在也只涉猎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所以,在星球大战衍生作品领域,笔者只能算是浅尝辄止的“圈外人”,所以本文写作中如果有错误,还望各位资深星战迷们轻拍。
新星战能让老影迷“汗毛倒竖”吗
以下笔者从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影迷的角度,要对《原力觉醒》吐一下槽:
正如网上很多人所评论的,剧情基本可以认为就是对《星球大战IV:新希望》(1977)的“跨代复刻”。应该说,作为迪斯尼公司接手、脱离卢卡斯公司官方小说剧情“另起炉灶”的第一部《星球大战》电影,这部影片选择如此“保守”的编剧路线,并不奇怪。这样才能在吸引新观众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照顾老观众的感情。
这一部电影的剧情并未彻底脱离原来的官方小说,基本可以认为是在原卢卡斯公司小说剧情骨架基础上重新填肉出来的东西,情节大方向似乎并没变化,变的只是登台的演员和细节。因此老“星战粉”中人气最高的一些剧情,比如“遇战疯”入侵、“索龙将军的崛起”等等,是不是会在后面两部电影里出现,也未可知。
事实上今天《星球大战》作为一个文化现象,在“骨灰级粉丝”中也已经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细分群体”,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喜欢的是X战机和钛战机这些机械设定
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神秘的“原力”才是令人着迷的对象,在美国“原力”甚至是一个经过注册的宗教
前几年JJ艾布拉姆斯“重置”《星际迷航》时用粗暴的办法强行结束老的剧情,重新开创一个新的“平行宇宙”,也是和这次一样,主要是为了给新的创作腾出一些空间。但因为《星球大战》系列的剧情传承性比从电视剧起家的《星际迷航》强得多,要让新老剧情的衔接能够说得过去,就不得不弄成一个卖弄编剧技巧的杂合体。这或许是让部分老星战迷们对本片表示不爽的主要原因。
应该承认,从观影角度影片本身还是成功的,在吸引年青一代新观众和照顾老一代“星战迷”两者之间做了平衡。
最主要的是节奏较快,基本上是从头“Pew-Pew”(星球大战里激光枪的声音……)到底,是一部很“爽”的星球大战电影。至少,比前传三部曲要好看得多。基本就是把《星球大战》电影里观众最喜欢的东西用新时代的电影技术“刷新”了一次,而不是陷入导演个人风格的磨磨蹭蹭的“科幻宫廷戏”中。
虽说《原力觉醒》整个影片给我的感觉是《新希望》的“威力加强版”,但至少在反派主角方面“加强”却并不成功——说实话我愣是没记住COSPLAY达斯·维达的新一代黑勋爵的“花名”叫啥——以下是恶意剧透:他是汗·索罗的儿子,最后杀了自己老爹。
说句闲话,近几年哈里森·福特重出江湖拍摄当年老电影续集也有几次了,上一次在《夺宝奇兵4》里他扮演的琼斯博士培养出了一个好儿子,父子两代琼斯博士联手,打败了邪恶的苏联科学家,保护了外星水晶头骨的秘密,而这次……不知道这次“剧情杀”和哈里森·福特驾驶私人飞机坠机重伤是不是有关。
哈里森·福特在《原力觉醒》中老当益壮了一把,比前几年的《夺宝奇兵》里感觉更老了一些
琼斯博士有个好儿子,可汗·索罗就悲剧了……
《原力觉醒》中的最大亮点是“致敬”,新主角出厂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在预告片里那个令人窒息的坠毁歼星舰里面捡垃圾。镜头拉远,黄沙半掩中的歼星舰和AT-AT机甲让人顿时产生一种“战争,战争永远不会改变”的感慨……对于老系列片的影迷来说是巨大的“杀必死”。
歼星舰已经成了现代网络文化的一个形象符号
剧情方面的“致敬”也一样不少,本作主角的技能模板和我们熟悉的星球大战系列主角技能一样:开飞车/飞船和用光剑砍掉敌对阵营亲人(这回大概是表哥)的手——经历3代人后,天行者家族遗传病史肯定得加上“断手”这个项目。
当“千年隼”号出现的时候,作为老影迷的笔者不禁有种汗毛竖起的感觉。X战机和钛战机出场也让我有同样的感受,这是时隔好多年终于在大银幕上再看到这对冤家!相比之下,前传三部曲中的那些“玩具飞船”实在让人没啥感觉——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机械设定大概就是“共和国突击炮艇机”了,因为它让人联想到现实中的米-24“雌鹿”直升机。
整个“前传三部曲”里笔者就对这玩意有印象……
对于一部科幻片,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机械设定却是因为它和现实中的某种东西相似,可见“前传系列”的机械设定是有多无聊
影片里的最终要塞“死星”这次变大了,但是特效带来的“视觉奇观”的感受并没有按比例增加——当然或许我们永远找不回当年第一次看《星球大战》时那种“史上最壮丽的120分钟”的感觉。正如我们现在看《意志的胜利》和《奥林匹亚》的时候也根本感受不到纳粹的蛊惑力,只觉得是一部很普通的宣传片罢了……
老影迷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希望找回观看系列片第一部时的感动,或许,这时候应该说那句话:人无法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影片中意外出彩的地方是名叫BB8的那个小机器人,看起来颇有些“瓦力”的执着。它具备磁悬浮关节设计,所以下面的球形身体摇摇晃晃像个不倒翁一样到处跑的同时,脑袋还可以悬浮在那里保持不动,对比当年行动有些笨拙的R2D2,确实给人一种“高级货”的感觉——它在影片里可是能被收垃圾的开出“60份口粮”价格的。BB8的造型看似笨拙,实际动作却非常灵巧,像宠物狗一样深通人性,而且和当年的R2D2一样神通广大。绝对是影史上对“呆萌”一词的又一次成功演绎。
BB8
其实老版本里R2D2被做成一个垃圾桶的样子就是因为要在里面蹲个侏儒演员,而C3PO就是方便演员来扮演,但观众们显然基本不怎么在乎C3PO的死活。于是,新电影里就只剩了“矮胖萌”的BB8,而不再有对应C3PO的新角色,可见迪斯尼在商业化领域的研究是有多细化
最早提议笔者写影评的老兄本来期望整理一下影史上同类的呆萌机器人,来跟读者们集体卖个萌,比如(●—●)、瓦力、霹雳5号——以及宅男的最爱:“翘翘”(萨莫·格劳主演的《终结者:莎拉康纳传》中的少女型终结者,因为她鼻子有点上翘,被起了这个绰号)……
这确实很讨喜,但作为一个看多了好莱坞和迪斯尼电影的老观众,我得说,BB8作为新一代星球大战的吉祥物,其设计主要是商业上的考虑,要在剧情中出现一个新萌物,而迪斯尼又很擅长“制造”这样的形象,仅此而已,实在也没啥好多说的。
对影片的介绍就差不多到此为止,该剧透的剧透了,该点评的点评了,这是一部好片,不论对于新老观众来说都是,推荐大家去看看,要看IMAX版,下面我们说说别的吧。
中国人能不能搞出星战?先看看卢卡斯是怎么“完蛋”的
大家都知道《星球大战》目前有7部电影,然而2009年有一部《星战迷友》(FANBOY),很多星战迷应该看过。
“星战迷友”海报
这是一部讲述几个星战迷——差不多《生活大爆炸》四宅男那种,只不过这几位low得多——中的一位得了绝症,无法活到看《星球大战前传1》(《魅影危机》)的首映,于是,四个人展开了大冒险——穿越大半个美国,跑到卢卡斯庄园,去偷电影拷贝。一路上,他们穿过了敌对的《星际迷航》爱好者密集区,结识了有大号胸脯的非星战迷朋友……搞出了一连串笑话,最后终于感动了卢卡斯本人(在星战迷们心中大概不亚于上帝),让这位身患绝症的少年了结了最后的心愿,为他一个人放映了一次《魅影危机》。
影片的最后,三位告别了友人的少年和无数狂热的粉丝坐在电影院里,等待着《魅影危机》的正式上映。这时,其中一人突然问了个问题:“嘿,万一这是个烂片怎么办?”
对于很多老《星球大战》系列的影迷——不是星球大战骨灰粉们——来说,这是星球大战?你逗我!然后卢卡斯逗了他们整整三集……
没错,跟你们说这些,笔者就是想说《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是三部烂片……从电影观众角度来说——也不排除对于一些资深星战迷来说,能看到几个场面,比如66号命令,比如达斯维达最初戴上面具,比如死星开工建设,就值了——至少笔者还没到这个程度。
言归正传,《星战迷友》这个片子反映的是亚文化圈现象。这个我就不给大家做科普了,都懂。尤其是今年,国内文艺圈、游戏圈、IT全到处推广IP概念,其实就是想利用亚文化圈来圈钱嘛。
然而,为啥《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弄到最后,卢卡斯公司都不得不把版权卖给迪斯尼了?为啥在迪斯尼手里《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的票房就突破天际了?
原因很简单,亚文化圈早就不是创造这个东西的“上帝”所拥有的东西了,它一经诞生,就是全体为之投入时间、精力以及爱的粉丝们集体拥有的一种东西,想要“圈”这些迷友们的钱,需要的是让他们满意。
卢卡斯的问题就在于,他自己在脑子里构思着完美的“黄金时代科幻”味的“太空歌剧”风格,但这样的星球大战世界其实在《星球大战》迷们那里并没有那么受欢迎。
从这一点上,擅长商业运作的迪斯尼比他清醒得多,或许这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原因了吧。
所以这次迪斯尼完全脱离了卢卡斯公司用过几十本星球大战系列小说和漫画构建起来的世界,把注意力放到最最原始、最最成功的那一部分身上,小心翼翼地将其提取出来,并将其尽量放大,于是观众们就买账了。
这能给中国文创产业什么启示吗?
很简单,别做随便买个IP就能骗钱的梦了,迷友们消费力是很强,但他们不是小毛孩子,没那么好骗。要让他们心甘情愿掏钱,必须有符合他们心意的高质量产品。看看我们的文创圈,就凭他们,还想骗观众的钱?就凭急功近利天天想着套个一掷千金的大款把一个破烂网页游戏捧红的态度,还想骗玩家的钱?就凭骗国家补助的心思,还想骗成年动画观众的钱?
俩字:呵呵。
中国不是没有创造过硬的文化产品的能力,也不缺能够欣赏这些产品并愿意为之付出精神、时间、金钱和爱的受众。《星球大战》在中国已经圈到了数亿美元,正说明在中国制作精良的IP产品,或者说“情怀”产品是大有可为的。
相比之下,有个现成的反例,不久前“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的手机游戏停止运营了。微博上有人称,这说明“自干五”群体没有消费力。这就是个笑话了,看看《那兔》系列本身吸了多少金吧。
今天中国大城市里有海量的人愿意把钱花在自己喜欢的文创产品上。在笔者比较熟悉的军迷文化圈里,《坦克世界》的风靡程度有多高?它在2012年时就为经营者吸了2亿美元。但国内试图靠粗制滥造的东西有样学样的一票烂游戏的情况又如何?
所谓事之者不如好之者,如果文创产品制作者对于自己手里的IP的理解能力还不如普通的爱好者,又怎么能指望他们抓准爱好者的兴奋点,或者说“情怀”在哪里?
诚然,中国同时有百倍于上述两种人群的主流人群,其实对于他们来说看《星球大战》、《老炮儿》、《大圣归来》和看那些纯粹浪费胶片的烂片并无本质区别,都不过是在电影院里坐上一两个小时。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观众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教育”,事情正在起变化。至少现在中国的电影观众已经开始用票房投票了。
最直接的例子:把原作瞎改一气的《九层妖塔》和与原作小说作者通力合作的《寻龙诀》在票房上的表现怎么样?《寻龙诀》在笔者看来甚至可以算是中国第一部按照好莱坞模式拍摄的“粉丝电影”,而且影片本身也达到了接近好莱坞一般商业大片水准的制作水平,结果其在我国市场上的收益也达到了同类好莱坞大片在中国市场上“收割”的水平。
今年《三体》电影也要杀青,它能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还是《埃及艳后》般的票房滑铁卢,我们可以到时候看看,这两种可能性都能让它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留下名字。
商业化,不是按照制作方简单臆想的市场情况随意发挥,而是按照每个细分市场的不同需求来服务观众。简单说,就是你得给观众看到他们最想看的东西,而不是导演自己想看到的东西。近几年斯皮尔伯格怎么成为“烂片专业户”的,看看他前几年导演的电视剧《兄弟连》和《太平洋》你就明白了——前者是给观众看的,讲“故事”;后者是给导演自己看的,玩“文艺”。
我们的“第X代”导演们,还是别做梦了,谁要看你们粗浅得近乎于大白话的“启蒙”思想和连三岁小孩都骗不过的“哲学思考”啊,大家要看的是真正的“情怀”啊!现在的年轻人谁还会吃80年代“伤痕”时代的老套路?
从这个角度来说,就连读作《夏洛特烦恼》,实为“老歌大串烧”的那部电影,也远远比“第X代”导演们的大制作要更贴近广大观众的“情怀”!
这年头“情怀”,就是最大的生意,但不是谁都能做好。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不动明王解读:
说星球大战必须谈到文化差异。
星战在美国热捧一点不奇怪,因为对于当时的美国人来说,是一种彻底的异文化。
不仅是科技,星系之类的科幻概念,其中人文概念的异化更是明显。
卢卡斯是东亚文化粉丝,星球大战的人文是建立在一种日本文化基调上。
包括光剑(剑道,你可以看到所有的打斗场面,腰是不用力的,因为技术指导来自日本)
服装(从黑武士到帝国士兵,都是日本战国将军盔甲,武士盔甲为原型,杰地的则是武道服)
化妆(新三部曲中的公主正妆是以艺伎为原型的)
礼仪(日本礼仪形式)
哲学(东亚的对立辩证哲学,阴阳观)
等等等
所以对于美国观众,这是一部文化彻底冲击和颠覆的作品,但是对于中国人,东亚文明的源头,嗯,总觉得似是而非。所以就可以理解这种热度的差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