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守礁女兵生活照曝光 持枪射击飒爽英姿
前几天,两架民航客机成功降落南沙永暑礁新建机场,美丽的空姐给我们带来了南沙的“娇美礁更美”。然而在祖国的西沙,还有一群“黑黑”的女兵无言地奉献青春,她们说:“我骄傲,我是西沙女兵。”1月13日,解放军报微信号“军报记者”刊文,介绍了这些驻守在祖国最南端的女兵。
以下为原文:
在西沙,有一群年轻的女兵,他们刚毅而柔情,烈日下锤打、风雨中历练,在祖国的宝岛唱响了一曲曲“爱国爱岛、乐守天涯”的青春之歌。
她们,就是驻守在我国最南端的女军人——海军西沙某水警区通信连女兵班的女兵们。自组建以来,西沙女兵班以岛为家,强军戍边不让须眉,先后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荣立集体二等功,并被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十佳巾帼文明岗”。
一、
她是西沙男兵口中公认的“金牌主持”,还是《解放军生活》杂志2014年评选出的“全军十大魅力女兵”。
初见杨韶华,超过1米7的个头,长发、瓜子脸,高“颜值”下,想不到她竟还是一位“双枪神射手”。
杨韶华说,在第一次射击考核中,她和几个同年的姐妹没有一枪上靶。回到连队,一些男兵悄悄地在背后给她们贴上了“花瓶”的标签。
“战场上没有性别之分!”杨韶华说,从小在大漠长大的她就是不服输。为了锻炼臂力,据枪训练时,她和姐妹们一起用装满水的水壶挂在枪管上,从开始时的一分钟,慢慢增加到五分钟、十分钟……一天下来,胳膊酸痛得连筷子都拿不稳。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近3个月的苦练后,杨韶华的射击水平突飞猛进。
今年已经是杨韶华在西沙的第12个年头了。2014年,军校毕业的她面临二次选择,朋友都劝她找个舒服点的单位,母亲更为她操心:“你一个女孩子能有几年青春!”可杨韶华却坚持要回西沙:“14亿中国人,有几人能两上西沙?我这是中了头奖了!”
二、
清晨五点半,天边渐亮,大学生士兵毕婉茹已经穿戴整齐,准备开始一天的操课。
“当兵就要有当兵的样子!”毕婉茹告诉记者,到西沙的1000多个日夜里,她坚持把《内务条令》放在床头。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看上去娇小柔弱的毕婉茹却是领导和战友眼中名副其实的“女汉子”。
其实,入伍前的毕婉茹和许多同龄女孩一样,也是爱哭爱闹。来自山东威海的她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跟着爷爷长大,可以说是家里的宝贝疙瘩。
毕婉茹初到西沙,看到岛上破旧的渔民村,她的心顿时就凉了半截。
当时,三沙市刚成立,岛上建设较落后,超市里货物紧缺。有一次,母亲很想给她寄些家乡的苹果。可是,由于不了解西沙,也不知道能不能寄到,她母亲就试探性地按照网上查到的地址给毕婉茹寄了15个苹果。
没想到,这一寄正好赶上了西沙的寒潮天气,直到过了两个多月,这15个苹果才上岛。收到邮包的毕婉茹打开纸箱时,由于时间太长,苹果都已经腐烂得只剩下黑乎乎的核了。
西沙女兵不仅要克服生活之苦,还要忍受训练之苦。战术训练对于身材娇小的女兵来说是一项艰苦的科目。特别是“向前滚进”,简直就是女兵们的梦魇。刚开始时,有的把向前滚练成了原地打滚,有的护头动作不到位,枪管直接戳到了脸上……
毕婉茹每次训练完之后,她的身上到处是红一块、青一块的淤伤。晚上躺在床上浑身疼痛,连翻身都困难。
谈起受过的伤,毕婉茹揽起衣袖,指着手上的一道道疤痕告诉记者,“这要是搁在入伍前,我肯定会哭上好几个晚上,但到了西沙,身上要没有几处伤疤,怎么算得上真正的西沙女兵!”
三、
一分钟拍发180组字码,相当于每分钟敲打180个字;10组陌生号码,默记2分钟后随意抽选,记忆正确率达到90%以上……这不是电视节目,而是女兵王海娟训练的真实写照。
说起王海娟,受访者最多的评价就是“有担当,关键时刻能挑大梁”。这一点,连长俞权也是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2013年,台风“蝴蝶”正面袭击西沙。从宿舍到机房虽然不足百米,但屋外狂风暴雨,树叶漫天飞舞,连路面都看不清。情况紧急,王海娟用背包绳把自己和战友魏梦圆绑在一起,打着手电筒在风雨中一步一步地挪向机房。当她们赶到机房时,值班室的窗户已经被风吹破。
情急之下,王海娟掀掉值班室床铺上的被褥,搬起床板堵向窗户。由于风力实在太大,俩人只好一个用身体顶着床板,另一个进行通信喊话。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奋战,她们既保住了设备,又完成了通信保障任务。
王海娟说自己刚上岛时,有一次与班长同值夜班,班长指着值班室的一张中国地图问她:“中国的版图是什么形状?”王海娟不假思索地答道“雄鸡!”“错,应该是火炬!”“为什么?”王海娟站在地图前端详起来,班长告诉她:“如果站在南海的方向看,祖国大陆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南海则是火炬的手柄。”
回忆起与班长的对话,已入伍近十年的王海娟告诉记者:“我自豪,我是一名祖国‘火炬’的‘女持炬人’;我骄傲,我是西沙女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