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陈品:蔡英文被自己培养的首投族挖了墙角
四个月前,民进党不会想到,一直以来自己倾力培养的“时代力量”会在最后关头和自己争夺“立委”选票。眼看侧翼成了挖墙脚的,蔡英文能不着急么,气急败坏地喊到:“不要配票,集中选票,一定要投给民进党!”
青年参政一直是近几年台湾选举活动中最为突出的现象,不仅使2014年3月“太阳花学运”的青年政治动能得以延续,并且在“九合一”选举中的台北市长选战中迸发出极大的影响力,使无党籍参选人柯文哲得以击败向来视台北市长为囊中物的国民党及其“候选人”连胜文,俗称“柯文哲效应”,开创互联网时代政治动员的绝佳范例,由此树立的“典范”。深谙年轻世代心理的民进党屡次鼓动青年参与政治活动,这次2016“大选”亦不例外。
时代力量举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记者会,党主席黄国章:不会做蔡英文橡皮图章
民进党不分区席次竟“告急”
但答案却远不如民进党的预期。有个例子可以得知:在选前倒数計時的1月6日、12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与蔡搭档的副手陈建仁,该党副秘书长洪耀福,不分区“立委”候选人陈其迈、顾立雄等重要人士分别发出共同的声音,希望支持民众可以将不分区“立委”的政党票投给民进党,不要投给“其他小党”,除了保障民进党在“立法院”的席次可以单独过半、拥有绝对多数,另一点就是希望选票“不要浪费”,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原来,民进党发现越接近投票日,年轻选民认为民进党在“立法院”必定能成为第一大党(但不一定能有过半的绝对多数),为使多元利益团体可以在“立法院”发声,故自动配票给“时代力量”或“绿党社会民主党联盟”等民进党的盟友,如此一增一减之下,民进党才会喊出“选情告急”的口号。
台湾目前的“立法委员”选举制度为“单一选区两票制”,“单一选区”是指一个选区只能选出一名“立委”,意即只有最强的候选人才能胜出,可见在选区的选战十分激烈且艰巨。不同于区域“立委”凭其个人声望、历来问政表现吸引选民支持,不分区“立委”则是以政党票的得票比例才能当选,也就是以政党的政纲吸引选民。
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民进党一心只想单独过半独立“组阁”,没有对两岸关系等重要政策下工夫,反而凸显“时代力量”或“绿党社会民主党联盟”政纲更能贴近台湾青年世代。显而易见的,本次“立委”选举更容易出现“分裂投票”(split-ticket voting)的行为(例如将区域“立委”投给民进党,但政党票投给其他小党)。不仅担忧可能出现民进党一党独大的情况,未来在“立法院”专断独行、为所欲为,亦是不满国民党过度亲近大陆的统派立场,以及民进党在两岸政策论述上模棱两可,进而有倒向“独派”的倾向出现。
小看了“天然独世代”的涌现
根据台湾《天下》杂志最新公布的一项民调显示,在20到29岁的族群中,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的比例最高,占74.1%,其余2成自认“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如果这份民调的可信度高,那么这象征台湾拥有投票权的青年世代,在“中华认同”教育逐渐被削弱之后,多数人已经不再有双重认同(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并且他们称这样的状态是“没有人指导,更没有人洗脑”,这部分年轻人被称为“天然独”。
“时代力量”这个“太阳花学运”之后崛起的新政党,在组党期间,该党主要领导人黄国章于2015年7月8日就该党的“国家定位与两岸主张”称:“‘天然独’是‘时代力量’的‘创党DNA’。”黄并指出以“追求台湾国家地位正常化”为目标列为党纲。台湾“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员林泉忠称,“天然独”除了认为自身天生自带倾向“台湾独立”的“天性”、拒绝“被污名化”的特征,还有反对所谓北京当局在国际场合各种“打压”台湾的作为,以及反感不断向中国大陆靠拢的马英九政府。在台湾“解严”之后,主张“台湾独立”已经不再是政治禁忌,反而成为所谓“新的时尚”与“进步的象征”,加之冠上“天然”二字后貌似已去除负面形象,更可不加隐晦地大张旗鼓宣扬。
当20到29岁的族群在被问到两岸经贸最好的情形为何时,有超过半数的比例(53.6%)都倾向“在一定条件下开放”,甚至有持11.6%是持“加快开放速度”的立场。在对2015年11月两岸历史性的“习马会”的议题表态,这个年龄层中竟有61%认为对维护台湾人民福祉“没有帮助”。这样的结果显示在有经济利好、台湾不受任何冲击与损失的前提下,年轻世代是支持两岸经贸交流往来的,但对于两岸官方政治接触却大多抗拒。
显然,年轻世代深知两岸经济紧密交流会给台湾经济带来极大的活力与商机,并且亟欲利用中国大陆的各种发展机遇搭顺风车,却又想在政治上保持渐进趋向独立的态度,“只经不政”可谓“天然独”在两岸议题上最佳的写照。
年轻世代究竟要的是什么?
从“太阳花学运”、“九合一”选举、2015“反课纲微调运动”到2016年的“大选”,青年选票、“首投族”一再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社会上也相当在意年轻人的主张,笔者以为可以归纳为台湾青年世代出现的“集体焦虑感”。这种焦虑感体现在经济领域上,就产生了“反服贸”的“太阳花运动”,担心一旦两岸签署的《服贸协议》生效后,大陆资本将大举进入台湾,使得更多从事服务业的劳工面临失业,年轻世代的就业权将受到挤压。
再者,面对中国大陆近年来经济稳定增长的荣景,2015年初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等五省各自的GDP已经超越台湾,预计2016年河北省也会赶超台湾。台湾传统领先于大陆的经济优势地位逐渐被逆转,台湾青年从小生长在所谓“台湾经济总是比大陆好”的情境中,在心理上难以承受这种失落感,拒绝接受现实。
为了维持这种无谓的优越感,不是选择无视的鸵鸟心态、继续自我感觉良好,活在“小确幸”中,就是“仇视”中国大陆的飞速发展与资本累积速度,找各种理由指责其“为富不仁”,其实是在掩饰既焦虑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除了保障个人就业、所得公平分配、避免台湾经济大环境继续恶化等经济议题,青年世代也在积极反抗“解严”之后,国民党遗留下来的诸多“政治遗产”,例如要求国民党将“不当党产归零”,解构“大中华史观”、反对“历史课纲微调”等政治认同议题。
台湾学者杨开煌认为,台湾社会普遍出现文化上认为自己是中国人,政治上却要说自己不是,造成文化和政治认同的冲突与对立;青年世代的政治宣言(是台湾人而非中国人)和国际认可(中国台湾)南辕北辙,且自认为“台湾主权独立”,但这个主张在国际社会普遍不受到欢迎与支持,造成台湾社会虽然愈开放,但心灵却愈趋向封闭。
所以许多人在身份上开始出现焦虑感,特别是青年世代,他们抨击国民党数十年以来的“大中华史观”教育是“遗毒”,既怀疑自己的身份究竟是谁,也忧心好不容易兴起的“台湾认同”如风中残烛随时会熄灭。为了解决文化与政治认同之间的矛盾现象,他们选择在文化上也要否定身为中华民族的一面,只认同自己是“台湾民族”。
台湾年轻世代试图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始同传统政党抢夺话语权,抗拒嘲笑自身“什么都不懂、被‘台独’势力利用”的言论,也指责国民党食古不化、跟不上时代,并用互联网将各种戏谑方式快速散布出去,形成年轻世代的亚文化,用这种舆论压力嘲讽他们所认为不正义的一方,甚至打着“公民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的名义上街抗争,要社会认真听他们说话。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台湾变得更好;以为自己的声音就足以代表全台湾大部分的民意;以为自己占据道德制高点、反对自己者都是邪恶的;以为自己多元开放言论自由、但听闻支持两岸统一就是“亲中卖台”。
然而,这种以个人中心主义为出发点的偏狭思维模式,恐怕只会让台湾继续向下沉沦、陷入永无止境的内斗,台湾若不能用依法行政约束这类不够成熟的群体,改革教科书内容扭转过度本土化的思想,未来一次次“太阳花运动”恐怕会闹得台湾永无宁日,等他们醒悟过来,过去台湾先民打下的基础也将被挥霍殆尽,只能悔不当初。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