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思科、陈晓晨:中国为什么要当中东调解人?
1月1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国家主席习近平将按原计划访问沙特、埃及、伊朗。这是不容易的。因为就在1月3日,沙特与伊朗断交,这给此次访问带来了困难。不过,中国决定克服种种困难,如期访问沙特、伊朗,这本身就是对中东和平的支持。而且,通过此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中东调解人。
中国有资格成为中东调解人,是因为中国一直以来坚持的几项原则:
**首先,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中国尊重中东人民选择自己的道路。我们是这么主张的,也是这么做的。尤其是中东地区大动荡以来,中国一直坚持这个原则。尽管曾有些人不够理解,觉得中国的主张显得不入时,但我们深信,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符合中东人民的根本利益,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尊重内政不是不作为,而是要从中东人民的利益着想,提出有益想法,耐心地做工作,用对话而不是暴力的方式实现变革。**事实证明,这是经得起考验的。中东各种力量也逐渐认识到,中国是为中东人民着想的,不是谋私利的。因此,各派也都愿意让中国做中东和平的工作。
第二,中国坚持政治对话的原则。**中国一直主张用政治对话的方式,而不是用军事的方式解决问题。**不少国家处理中东问题都是拉一派、打一派,而中国一直是非常鲜明地主张政治解决。这些年,我们已经看到,用军事力量解决,倒霉的最终是老百姓。现在,中东各方都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政治对话原则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中方的主张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我对中东问题的复杂性深有理解,也深知政治对话之艰难。**但是,我也曾经历过中东的和平进程,并曾有幸作为中东特使参与其中。因此,我对谈判对话解决中东争端深怀信念。
第三,中国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中国一直主张,在政治对话的同时,还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问题。**因此,即使在动荡的时候,中国也一直在坚持经济合作,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等。年前我刚去了伊拉克,伊拉克领导人一再对我表示,中国的经济合作是“雪中送炭”,是互利的,是真正促进中东变革与发展的。
标本兼治的原则,集中体现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东国家总体来说非常积极地作出反应,用不同方式提出对接“一带一路”。对沙特来说,中沙之间不仅要建立稳定的石油供需关系,还要将合作领域扩展到石油上下游产业链,并扩展到基础设施、制造业、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而对伊朗来说,要抓住核协议达成的有利时机,扩大贸易、吸引投资、发展基础设施与贸易通道。**当前的低油价给沙特、伊朗都带来了困难。而走出困境之道,不是兵戎相见,而是以和为贵。**中国在此时有所作为,是给了中东和平一条出路。
中国能够在此时成为调解人,还有一条原因,**就是中国与沙特、伊朗双方均有良好的政治关系。这是因为中国不谋私利,而是谋求共赢;中国从来不军事介入,而是对各方都保持善意。**因此,各方也都信任中国。中国是大国里唯一一个与双方都“说得上话”的。这让中国在维护中东和平上有了不可替代性。
中国一直对沙伊双方劝说,邻居无法选择,能选择的是打交道的方式。出现这个情况下,我们要劝说双方都保持理智克制,要靠对话来解决问题。
那么,中国为什么要当这个中东调解人呢?
因为这个地区太重要了,其稳定发展符合各方面的利益,当然也包括中国的利益。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环节,中东的稳定,对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与“走出去”是有利的。此外,积极在中东和平上有所作为,也有利于中国承担大国责任,展现负责任的形象。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开,也非一日之功。沙伊矛盾由来已久。特别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打乱了中东的政治平衡,使得伊朗的地位上升,沙特感到压力。目前,美国正在实施全球战略收缩,调整中东政策,与伊朗改善关系,这让沙特感到不安。这是此次沙伊矛盾的深层次根源。
不过,正是因为矛盾复杂、对话艰难,才要迎难而上。此次习近平访问沙特、伊朗,就体现了中国通过政治对话力促中东和平的决心,也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
(作者吴思科为前中国中东问题特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晓晨为人大重阳研究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