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罗奇:中国市场的好消息
又一次,金融市场又一次以过于简单的方式映射复杂的经济形势。从最近的全球股市暴跌,到下一轮经济不景气,中国成为了最大的替罪羊。
虽然中国的经济规模和跨境金融互通性不容小觑,但是它对全球的冲击力并非很明显。目前两大力量正在中国上演争夺战:一方面是朝新增长模式的长期转型,一方面是建设稳健的金融基础设施的需求。
与许多人的观点相反,中国在第一个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从制造业经济结构向服务业经济结构转型。相较于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固执追求,以及对增长统计数据的过度迷恋,这些转型重要得多。
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的终止引起了更强烈的负面反应。中国经济增长正在摆脱对密集型大宗商品的依赖,这是一场意义重大的转型,而许多跟随趋势的投资者以及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资源导向经济体对此反应迟缓。
石油是一个最显著的例子。诚然,煤炭在中国能源消费中占比约在70%左右。但是,中国在推动世界石油需求方面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从2005到2014年,中国消费的石油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量的48%。
由于中国正在转向低碳服务业主导的较慢速经济增长,其石油消费有所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近期原油价格暴跌的原因。基本金属和其他工业品价格下降,中国在其中也起到了相似的作用。
尽管中国在实体经济再平衡上取得了初步成果,但金融改革却遇到了挫折。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国股票市场新年刚开始便剧烈下挫,比起去年的股灾有过之而无不及,严重波及全球各大证券交易所。
2015年上半年,当中国股市出现巨大泡沫时,金融监管部门和政府高级官员还踌躇满志。在泡沫破裂以后的六个月中,他们手忙脚乱地努力稳定市场,但由国家主导断断续续地买入股票,推出熔断机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都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使得监管部门在内产生困惑,在外受到质疑。
更深层次的问题不在于泡沫破裂本身,而是它对势在必行的金融改革的意义。长期以来,中国信贷流动过度依赖于银行,资本市场等融资渠道的发展现已被置于首要位置。刚刚起步的债券市场还不足以填补空隙,所以股票市场受到了关注。然而随着股票市场出现错乱,这个选择也变得不太现实。中国领导层已经对市场化改革的决定性地位做出了公开承诺,遭遇这样的现实的确令人失望。
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另一大问题。投资者认为,目前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下跌,将引发新一轮竞争性贬值,并导致全面货币战争,把亚洲拖入90年代末那种衰退,甚至波及全世界。然而,这种判断并不准确。
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微乎其微。经历了十年的大幅升值,人民币现在更接近公平价值。过去中国经常账户存在巨额顺差,现已有所下降,减缓了货币进一步调整的压力。事实上,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自去年六月以来下跌6%,但相比2005年年中仍然高出25%。由于中国贸易伙伴众多,所谓的真实有效汇率仍比十年前高出50%左右。
近年来人民币已大幅升值,中国有充分理由减缓这个过程,但汇率出现颠覆性逆转的可能性非常小。首先,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需要相当大幅的人民币贬值来刺激出口,才足以弥补其他方面的下行压力。第二,这种程度的货币贬值有违中国经济的核心战略,即从出口向国内消费转型。
最后,如此激进的贬值将引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强烈反对,该组织最近才把人民币纳入特别取款权货币篮子。
当然中国还面临许多其他的挑战,内部债务、房地产市场失衡、工业产能过剩和环境恶化。幸运的是,在中国国内政策讨论中,这些问题占有突出的位置。更艰巨的任务是如何在经济与金融结构调整之间保持平衡。如果资本市场改革未能走稳,经济再平衡的进程也将受到阻碍。
与此同时,全球市场需要保持冷静。好消息是,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忧被过分夸大了。对空头市场来说,这是个令人宽慰的消息。坏消息是各国央行将终止量化宽松政策,市场将逐步“断奶”。最终,这将带来比中国恐慌严重得多的问题。
(观察者网杨晗轶译自《金融时报》)
屿嶓_EDM解读:
西方国家整体约1%的增长率,中国6.9%的增长率;中国2015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达30%(每增加10美元就有3美元来自中国),相当于西方几十个国家的总体贡献率,但西方仍把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责任推给中国。这很像伊索寓言“狼和小羊”中狼的逻辑:下游的羊把上游的河水搞浑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