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少宇:那两只乌龟为什么活了下来?
寒潮过后,我们为逝去的人们默哀,也为“复活”的小乌龟感到欣喜。
乌龟被冻在玻璃缸里后,主人在朋友圈里求救,顿时走红网络。虽然人们都知道乌龟会冬眠,但有不少养龟的朋友,也曾把乌龟给冻死过,所以一时间,大多数人都不敢断言这两只一定能“复活”,只好为它们“揪心”:毕竟是突然被“速冻”,乌龟会不会不适应?被封在冰中,里面有足够的氧气呼吸吗?
应该说,“速冻”只是我们人类的感觉。这次寒潮毕竟还是自然界的杰作,不是液氮罐翻倒在乌龟头上,因此对于乌龟这样的变温动物来说,足够做出生理反应。龟类有几乎两亿年历史,对于我们的大惊小怪,大概只能送上这样的表情:
那么,冬眠的龟类具体会有怎样的生理变化呢?
美国生态学家贝恩德·海因里希在《冬日的世界》一书中,专门为龟类写了一章。
科学家们在整个冬天每月都要“拜访”冬眠的地图龟(Graptemys geographica)。他们先用锯子在冰上割开一个洞,然后潜水下去拿出龟,并收集例如水温和氧的环境数据。抽出的龟血用来测量酸度,以及乳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
得到的结论是,这些大型的厚壳龟即使连着几个月无法向肺中吸入一口空气,整个冬天也基本上保持着有氧呼吸,这样就能避免因为无氧代谢引起的进行性酸中毒。
而且,它们对氧气的代谢需求很低,这既源于它们生理上的昏睡,也源于降低了静止代谢的低体温。
它们如何获得氧气尚不完全明朗。然而冬眠的龟在休息时头和四肢都是在河底完全伸展的,或许这样可以暴露尽可能多的皮肤以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氧气。
对锦龟(Chrysemys picta)的实验室研究,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它们在模拟的冬眠环境中时,乳酸水平提升相对小,血糖也没什么变化,通过皮肤进行气体交换也是足够的。
然而这些龟通常把自己埋在泥里冬眠,在那里几乎完全没有氧气,这样它们明显把通过皮肤呼吸这条路也堵死了。
为了查明这些龟如何应对氧气匮乏,研究者将它们封在注入氮气、驱走所有溶解氧的水中。这些龟在几乎没有氧气的环境里,“只”生存了约4个月。它们血液中的乳糖在整段浸没时间里稳定上升。血液的pH从基本的8.0下降到了接近致命水平的7.1。它们通过提高血液中阳离子(镁、钙和钾)的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血液酸化的速度。
冬眠能力也有地域性,以适应不同环境下的压力。这种龟的南方种群仅在30天内就达到了接近致命的酸化程度,而西部种群则需要4—5倍长的时间达到同样的水平,东部种群介于两者之间。由此可见,即使同一物种,适应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
一般认为,乌龟(草龟)适宜的冬眠温度本来就是在0度以上的,大约1~10度。因此养龟的朋友,还是谨慎为好。
而且草龟分布广泛,个体之间想来也会有南北差异,偶尔冻到零下,或许都还能及时救活,但长期冰冻,复苏时的存活率就说不准了。如果看到某些乌龟冻而不死的帖子,不能照搬经验,温度及其变化、冬眠前的食物准备等等条件,很少会在帖子中完全表达清楚,个体差异更是无从判断。毕竟有一种乌龟叫“别人家的乌龟”。
至于养不怎么耐寒的巴西龟,就更不能粗心大意。不过,笔者还是要提醒下,不提倡养入侵物种,特别是在基本不可能冻死它们的南方。巴西龟已经对本土的龟类和其他动物造成了严重的损害,重塑了食物链,破坏了河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正如贝恩德·海因里希在《冬日的世界》里所说:“约2亿年来,龟类始终兴旺发达,没有太多变化。当6400万年前,直径约30.6千米的小行星撞击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扬起的尘云造成的‘全球冬季’杀光了恐龙时,它们作为异常成功又有别于当代动物的物种继续活了下来。只是现在,因为人类造成的生态后果,一些品种濒临灭绝。若非如此,它们仍然是设计得如此精妙、无需太多改变的物种。”
同样地,如果不是我们导致巴西龟的入侵,本土龟类也仍是设计精妙,充分适应中国环境的物种。当我们身边土生土长的“朋友”一个接一个倒下,你会对未来毫无担忧吗?
《冬日的世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6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