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协委员:低收入高强度,沪儿科临床医生5年流失17%
在刚刚举行的上海“两会”人大小组讨论上,上海市委书记韩正问道:“儿科到底怎么样了?儿科医生去了哪里?”1月27日在政协全会第二次发言上,上海市委政协委员周蓓华在代表医卫界别委员发言时回应了韩书记的问题:最近5年全国儿科医生减少了5000名,上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受访的10家综合性医院儿科临床医生离职的占17%。
儿科医生工作累赚得少,人才流失严重
周蓓华透露,按照市场规律,大量的儿科需求市场应该带来的是人才蜂拥而入。但事实上,儿科医疗服务供给整体萎缩,儿科医生流失严重,后继乏人。周蓓华透露,在2015年的调查发现,近5年全国儿科医生减少了5000名。上海的情况亦不容乐观,在调查的十家综合性医院儿科临床医生当中,最近5年离开、转行有40多人,占了17%。“我们知道医学生本来就少,选择儿科的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单位,至少有三家单位五到七年没有招收到一名新的儿科医生。”周蓓华说。
儿医5年流失17%,部分医院连续7年招不到。
她表示,虽然大家都在期盼综合性医院儿科开放,使病人就医不再集聚在三甲、专科医院。但事实是上海目前综合性医院的儿科门诊或病房正在被边缘化,规模逐渐缩小。”调查中发现,**例如徐汇区中心医院只有2名儿科医生,隔天12小时上班以维持儿科门诊;第九人民医院7年未招录到儿科医生,现有队伍已无法维持正常的儿科急诊;瑞金、仁济等医院的儿科病房和门诊或关闭或萎缩。**尽管儿童专科医院近年来不断扩大,儿科医院搬迁到万源路新院,儿童医院泸定路新院启用,儿童医学中心的血液肿瘤大楼落成使用,但也吸引了更多的病人前来,医生资源依然紧张。
在分析儿科医生流失的原因时,周蓓华表示,儿科医生要常年面对“高强度工作”和“高风险的职业环境”。“儿科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看诊80甚至100个患者,使医生很疲惫。而且现在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来看病,对于医生寄托很大的期望,医生怎么会不感到‘压力山大’呢?”
周蓓华表示,在“高强度”、“高风险”的背后,儿科医生的收入却难以与之匹配。儿科疾病的特点决定了其用药少,检查少,耗材使用少,加之儿科诊断和治疗等劳动价值难以体现,造成其收入明显低于成人科。“比如做一个CT成人几分钟就可以做到,但面对一个孩子,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收费的定价是一样的。”周蓓华表示,**儿科在综合性医院一定是高成本、低收入的科室。曾经有人统计同样的工作量儿科完成和成人科相比,是1.65倍。**在医务价格不合理的当下,儿科是以劳务成本为主要收入的科室,在医院里收入一定是最低的科室。
建议提高儿医的薪酬待遇,设风险基金
“儿科病患数量为什么会这么多?大家习惯小病大看、一病多看、轻症看急诊。上海的医疗比较发达,周边的人群会被吸引到上海。儿科在2014年年门诊量有900多万人次,到2015年门诊量超过了1000万人次。”周蓓华分析,近几年来,上海出生人口数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每年新生儿出生数高达20余万,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病人的数量还会有所增加。
周蓓华代表医卫界建议,面对儿科门急诊人数屡创新高,医院爆棚的现状,政府要给予高度重视,拿出切实的措施“补短板”,并在制订相关“十三五”规划中予以体现。首先,要制定制度以保障综合性二、三级医院儿科的生存和发展;设立独立的考核机制,制定并完善能体现儿科劳务价值的定价系统;设立专项的风险基金帮助医院解决儿科高风险带来的非责任事故的赔偿问题,督促医院充分落实儿科用药管理的相关规定。
同时,在儿科人才方面,周蓓华提出,要在儿科医生晋升、重点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和科研项目上给予重点保障、并给予政策倾斜。同时,提高儿科医生的薪酬和待遇,通过专项投入儿童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儿科,以保障其收入不低于平均值。对于目前已经严重缺乏医生的儿科小专业科室,可以探索成人专科转岗机制,鼓励一部分成人专科的医生通过儿科强化训练后成为儿科专科医生。同时,还要加强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以及基层医院等儿科的联动,从学科建设、病人转诊、医生培养以及信息互通等多层次的合作联动以加强非专科医院儿科的发展。再通过医生的自由流动,多点执业,鼓励民营、外资加入儿科医生事业。
周蓓华还建议,建立全市儿科医疗资源信息平台,引导家长合理选择就诊医院,以减少医院爆棚现象。